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杭州饥民遍布,范仲淹不放粮反倒大办龙舟赛?专家:这才是大智慧

杭州饥民遍布,范仲淹不放粮反倒大办龙舟赛?专家:这才是大智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109 更新时间:2023/12/13 16:49:33

自古以来,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国家就会实行刺激经济的举措,以来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维护人民的生所需。《周礼》中提及的:“荒政十二,或兴工作,以聚失业之人”,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01

在农耕时代,对社会打击最沉重的除了兵灾,就是旱灾与涝灾。农民都是靠天吃饭,农业社会也是靠农业支持国家运转,因此一旦某地发生旱涝灾害,往往就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灾荒地会出现大量难民,不及时安置就会转化成为流民,再不处理就容易形成盗匪;大水之后必有瘟疫,防疫同样是个大问题。要说历史上把这问题处理得最彻底的人,那一定是冰,因为他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把旱涝无的巴蜀变成了风调雨顺的天府之国。当然,都江堰的成功修建离不开天时地利,这种成功也是无法复制的,所以每次要处理自然灾害,朝廷都得头疼半天。

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朝廷在积极地开仓放粮,大户也在慷慨施粥,可为什么总是消除不了灾荒吗?是朝廷总是不储备足够的粮食吗?实际并非如此。每次有灾荒,朝廷都会让地方将仓库中的存粮上交给朝廷,然后由朝廷统一拨付,这一来一回就错过了救济的最佳时机,于是饥饿的百姓只能成为流民。朝廷将救济拨付给地方的过程中又会受到层层剥削,如果剥削得狠,那到百姓手里就只剩谷壳了,关键是皇帝还觉得自己做了件大好事,大臣都捞了一笔,皆大欢喜——除了快饿死的百姓。即使到地方还有粮食,很多官员也会以售代济,乘机大发一笔财。所以遇到灾荒时朝廷往往是靠不住的。

02

“刺激消费”在现代是一个很正常的名词,是国家经济低迷时政府最常使用的手段之一,但在古代可不多见。古代因为处于农耕社会,商人(在统治者眼中)不能直接为国家创造财富,而且还是潜在的社会隐患,所以历朝历代对商业和商人采取的都是打压政策。读书人瞧不起商人,连带着平时“钱财”也不愿提,生怕沾染了铜臭味,所以也就没想过还有刺激消费这回事。而当时的百姓就更不可能消费了,且不说那些受灾吃不上饭的难民,就是没受灾的普通百姓也没谁愿意多花钱的,毕竟大家都穷,没人敢浪费。

然而,北年间却有人一拍脑袋想到了刺激消费者主意,成功化解了杭州的饥荒危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想想实在让人惊掉了下巴。范仲淹有一个不太美好的出生,他才出世不久父亲就英年早逝,只留下母子二人。幸亏当时礼教还没有盛行,母亲带着他改嫁。继父人还不错,一直供养着他读书求学直至入仕。随后他才得知了生父另有其人才改回原本姓氏。

03

范仲淹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庆历新政了。他是一位改革家,敏锐地找到了北宋积弱的病因,并且着手改革,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他一生的写照。

范仲淹被调任杭州知府后,赶上了一件大事——吴中大饥。当时的杭州在闹饥荒,饥民遍布,饿四起,再指望朝廷救急是不太现实了,于是范仲淹想出了一个妙招。他不放粮赈灾,反倒公开鼓励当地百姓赛龙舟,还拨款赞助这一项活动,并且亲自到西湖视察,跟同僚宴饮江上,务必要周围百姓都能看见。这一系列神操作让他的门生故旧大惑不解,因为熟知他为人才没有当场发作,而是纷纷写信询问范仲淹这么做的原因。

范仲淹对此一笑置之,直到过了一年后,大家发现杭州当地的饥荒远不如周边严重,才醒悟范仲淹的聪明之处。原来,龙舟比赛本身就能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前去观看比赛的多是富家子弟,他们会在西湖畔百姓开的茶棚消费,在周围的客栈住宿,这样一来他们花钱寻到了开心,百姓手里也就有钱了,自然能够度过灾害。对此专家赞叹表示,这才是大智慧,简直是神操作。

结语

从范仲淹刺激消费的举措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个忠厚长者,行事不急不躁,不逼迫别人按他的意愿做不情愿的事。但也是因为这个性格才导致了他在变法中手段太过缓和,给了反对者以底气,最后才致使变法失败。范仲淹的改革举措完全能施行一方、造福一方,只可惜他志在天下。但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范仲淹的政治生涯足够精彩,中间还有刺激消费这类小创举,值得后人学习。

参考资料:

《周礼》

《岳阳楼记》

更多文章

  • 为何清朝只能调动几万士兵,明朝却能调动几十万?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明朝和清朝是如何交接的,清朝的军队都去哪了,明朝清朝军队待遇

    制度不同,调兵能力不同首先两个朝代奉行的制度不同。明朝采用的是卫所制,也就是寓兵于民,这是一种将军队融于百姓的制度。他们没事的时候就种种田,一旦有事,便会被调去战斗,而且卫所制是允许世袭的。后来还多了一个募兵制度,不过与卫所制不同的是,募兵更正规,更专注于打仗。所以在这些制度之下,明朝可供调遣的士兵

  • 刘伯温帮朱元璋斩别家龙脉,误杀朱家真龙,对大明有何具体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而刘伯温最厉害的并不是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而是他的“斩龙之术”,因为他在世期间帮助朱元璋斩了99条龙脉,最终因为失误不小心斩杀了朱家的真龙,从而导致大明的江山最后没了。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比起朱元璋身边的其他人来说是年龄偏大的老人了,在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做了不小的贡献。据说他第一次看到朱元璋的时

  • 元朝建立后,一和尚出来反元,他靠啥赢得支持?如今在竞选中常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元朝和尚,刘福通是反元第一人吗,元朝没有反元的组织吗

    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国号为大元,元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一个朝代。谁也没想到,就在元朝建立的14年后,大元鼎盛之时,一个神秘和尚竟公然跳了出来并领导了一次让人吃惊的复国运动。公元1285年1月,元朝时期的西川有一位姓赵的和尚突然跳了出来,说自己是宋太宗第8世孙福王的儿子广王,并且呼吁当

  • 要不是此人,估计明朝就没有朱棣什么事,统兵50万人,还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棣的真正军事水平,朱棣造反的时候有多少军队,朱棣那么少的军队为什么能赢

    原本秦国攻打赵国是极其不占据优势的,当时赵军统帅是廉颇、李牧,秦军久久攻城不下,这种消耗战着实让资源匮乏的秦军忍受不了。于是秦国遂用反间计,结果成功使得赵王弃用大将廉颇和李牧,重新换用年轻气盛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可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掌权的他随即变更了廉颇的作战部署,由守转攻。秦国名将白起针对这只懂

  • 三国难得一遇的贤君,存在感不算强,南宋史家却称其可与刘邦比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国最令人惋惜的将帅之才,三国被低估的五个谋臣,三国时期英年早逝的名臣

    子渊在之前几篇文章中讲到,吴大帝孙权晚年通过“南鲁党争”打击江东士族,致使东吴朝局彻底崩坏,从此一蹶不振。吴少帝孙亮在位期间,虽然有心肃清朝野,还暗中使出“驱狼吞虎”之计,可这些手段在老谋深算的孙氏宗亲面前,始终不值一提。暗杀孙綝失败以后,悲催的孙亮更是丢了皇位,不久离奇死亡。说来也是造化弄人,孙亮

  • 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何后世评价甚高?因为他当过“实权”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高炽做太子的时候有实权吗,朱高炽正史上到底有多牛,朱高炽是不是篡位做的皇帝

    然而诡异的是,这种狠毒基因并没有遗传到朱高炽的身上,这一点,从他的庙号就可以看出,朱高炽死后被追封为“仁宗”,能够被称之为仁,就说明朱高炽断然不会像他的父祖那般狠毒。不仅如此,“仁宗”也是对一个帝王的极高评价,比如宋仁宗,就是后世眼中的有德之君,能够与宋仁宗享受同样的庙号,就足以说明后世对朱高炽的评

  • 朱元璋平生“最”恨的一个姓,下旨:男的世世为奴,女的代代为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一生的污点,皇帝朱元璋最恨的一个姓,朱元璋最残忍的一件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他登基后发布了许多政令,其中有一条却比较特别。根据《日知录》记载,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的:“诏宋末蒲寿庚、黄万石子孙不得仕宦。”朱元璋为何要发布这样一条政令?在朱元璋执政时期,虽然对于惩治贪官污吏十分严苛,但是他也不会平白无故地严惩别人。而朱元璋如此憎恨蒲氏的原因,还得从八十多年前

  • 欧洲人称呼蒙古叫啥?三个字,成吉思汗曾揭露其中秘密,很玄妙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蒙古为什么崇拜成吉思汗,蒙古历史讲解成吉思汗,蒙古国历史记载了成吉思汗吗

    早在公元7世纪,蒙古族先人便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居住,并先后受过突厥、柔软、鲜卑等少数部族的控制,一直到公元12世纪时,铁木真横空出世,迅速平定了蒙古各部的势力、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召开蒙古各部族大会,被众人尊称为成吉思汗,并建立大蒙古国,而大蒙古国也就是日后蒙古帝国的前身。蒙古帝国的赫赫声威

  • 相传宋徽宗死后尸体被熬成灯油,棺材里放木头,真有这么凄惨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徽宗为什么死后被熬灯油,宋徽宗和宋钦宗被熬灯油,宋徽宗死后葬哪

    提到宋徽宗,可能有的人不了解,但是说起那句“靖康耻,犹未雪”,许多人应该都会恍然大悟。没错,那场“靖康之变”就是发生在宋徽宗在位期间。也是此次变故之后,宋徽宗遭受了羞辱,还有了关于他死后被做成灯油的说法。这种说法到底可不可信呢?不确定。毕竟正史中没有记载,只是有关他的野史中有这种说法,那么为什么会出

  • 世人皆知杨家将和岳家军,但却不知宋朝的真正王牌,是这两支军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杨家将真正历史,宋朝为什么看不上杨家将,讲解宋朝杨家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破阵子》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篇,脍炙人口,传颂千古,讲的便是将士们的征战之苦。在两宋时期,战火纷起,无数将士纷纷为国捐躯,有的名留青史,有的却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