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国家就会实行刺激经济的举措,以来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维护人民的生所需。《周礼》中提及的:“荒政十二,或兴工作,以聚失业之人”,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01
在农耕时代,对社会打击最沉重的除了兵灾,就是旱灾与涝灾。农民都是靠天吃饭,农业社会也是靠农业支持国家运转,因此一旦某地发生旱涝灾害,往往就会引发一连串的社会问题。灾荒地会出现大量难民,不及时安置就会转化成为流民,再不处理就容易形成盗匪;大水之后必有瘟疫,防疫同样是个大问题。要说历史上把这问题处理得最彻底的人,那一定是李冰,因为他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把旱涝无常的巴蜀变成了风调雨顺的天府之国。当然,都江堰的成功修建离不开天时地利,这种成功也是无法复制的,所以每次要处理自然灾害,朝廷都得头疼半天。
我们在影视剧中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朝廷在积极地开仓放粮,大户也在慷慨施粥,可为什么总是消除不了灾荒吗?是朝廷总是不储备足够的粮食吗?实际并非如此。每次有灾荒,朝廷都会让地方将仓库中的存粮上交给朝廷,然后由朝廷统一拨付,这一来一回就错过了救济的最佳时机,于是饥饿的百姓只能成为流民。朝廷将救济拨付给地方的过程中又会受到层层剥削,如果剥削得狠,那到百姓手里就只剩谷壳了,关键是皇帝还觉得自己做了件大好事,大臣都捞了一笔,皆大欢喜——除了快饿死的百姓。即使到地方还有粮食,很多官员也会以售代济,乘机大发一笔财。所以遇到灾荒时朝廷往往是靠不住的。
02
“刺激消费”在现代是一个很正常的名词,是国家经济低迷时政府最常使用的手段之一,但在古代可不多见。古代因为处于农耕社会,商人(在统治者眼中)不能直接为国家创造财富,而且还是潜在的社会隐患,所以历朝历代对商业和商人采取的都是打压政策。读书人瞧不起商人,连带着平时“钱财”也不愿提,生怕沾染了铜臭味,所以也就没想过还有刺激消费这回事。而当时的百姓就更不可能消费了,且不说那些受灾吃不上饭的难民,就是没受灾的普通百姓也没谁愿意多花钱的,毕竟大家都穷,没人敢浪费。
然而,北宋年间却有人一拍脑袋想到了刺激消费者主意,成功化解了杭州的饥荒危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想想实在让人惊掉了下巴。范仲淹有一个不太美好的出生,他才出世不久父亲就英年早逝,只留下母子二人。幸亏当时礼教还没有盛行,母亲带着他改嫁。继父人还不错,一直供养着他读书求学直至入仕。随后他才得知了生父另有其人才改回原本姓氏。
03
范仲淹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庆历新政了。他是一位改革家,敏锐地找到了北宋积弱的病因,并且着手改革,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他一生的写照。
范仲淹被调任杭州知府后,赶上了一件大事——吴中大饥。当时的杭州在闹饥荒,饥民遍布,饿四起,再指望朝廷救急是不太现实了,于是范仲淹想出了一个妙招。他不放粮赈灾,反倒公开鼓励当地百姓赛龙舟,还拨款赞助这一项活动,并且亲自到西湖视察,跟同僚宴饮江上,务必要周围百姓都能看见。这一系列神操作让他的门生故旧大惑不解,因为熟知他为人才没有当场发作,而是纷纷写信询问范仲淹这么做的原因。
范仲淹对此一笑置之,直到过了一年后,大家发现杭州当地的饥荒远不如周边严重,才醒悟范仲淹的聪明之处。原来,龙舟比赛本身就能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前去观看比赛的多是富家子弟,他们会在西湖畔百姓开的茶棚消费,在周围的客栈住宿,这样一来他们花钱寻到了开心,百姓手里也就有钱了,自然能够度过灾害。对此专家赞叹表示,这才是大智慧,简直是神操作。
结语
从范仲淹刺激消费的举措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个忠厚长者,行事不急不躁,不逼迫别人按他的意愿做不情愿的事。但也是因为这个性格才导致了他在变法中手段太过缓和,给了反对者以底气,最后才致使变法失败。范仲淹的改革举措完全能施行一方、造福一方,只可惜他志在天下。但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范仲淹的政治生涯足够精彩,中间还有刺激消费这类小创举,值得后人学习。
参考资料:
《周礼》
《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