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清朝只能调动几万士兵,明朝却能调动几十万?原因很简单

为何清朝只能调动几万士兵,明朝却能调动几十万?原因很简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665 更新时间:2024/2/3 12:53:58

制度不同,调兵能力不同

首先两个朝代奉行的制度不同。明朝采用的是卫所制,也就是寓兵于民,这是一种将军队融于百姓的制度。他们没事的时候就种种田,一旦有事,便会被调去战斗,而且卫所制是允许世袭的。后来还多了一个募兵制度,不过与卫所制不同的是,募兵更正规,更专注于打仗。所以在这些制度之下,明朝可供调遣的士兵也就比较多。

而反观清朝,他们最初采用的是八旗制度,在这个制度之下,八旗兵被分散在各地,各其职,所以一时间如果想要统一调遣,难度有点大。而且到了后期,八旗兵内部变得越来越懒散,士兵作战能力越来越差,虽然后来多了绿营北洋水师等,但是奈士兵人数还是不及明朝,所以清朝朝的调兵能力客观一直不如明朝。

国家环境不同,军队需求量不同

除了本身固有的军事实力之外,国家环境对于军队的需求量也有很大的影响。明朝时期,国家面临的威胁比较多,比如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明朝头疼的对象,他们经需要派遣兵力与之抗衡。而且除了游牧民族,他们还需要抵御西域异族等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们必须拥有充足的兵力,才能在战乱中拥有获胜的筹码。

而清朝对于明朝来讲,战争压力会少一点,比如明朝时期蒙古打的不可开交,但是到了清朝,清朝与蒙古的往来相对来讲,就比较平和。此时的国家环境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动荡不安,而明朝经历的很多都是大规模战争,所以需要调动的兵力也多。所以明朝时期战争对于军队的需求量比清朝大的多。

待遇不同,养兵能力不同

除了大环境与制度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也影响着国家的士兵人数,那就是养兵能力。

提到明朝时期的卫所制之下,士兵平常被要求种地,有战乱的时候就需要出征。这个制度的处是,士兵可以自给自足,省了国家一大笔养兵的支出。所以明朝时期养兵成本不大,士兵多。

但是清朝的八旗兵与明朝的士兵相比,待遇好多了。不仅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还有相应的经济来源。这样一来,士兵的待遇上去了,国家的压力也就大了。那么多的士兵,需要耗费的军资可想而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没有能力养那么多闲兵,清朝的士兵人数自然比不上明朝。

时间不同,记载偏差不同

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就是调兵能力的真实性。虽然明朝的调兵能力总体来说确实是比清朝强,但是是不是真的是几十万与几万的差距,这个倒不一定。因为清朝相对于明朝来说,离我们的年代更近,对于战事这块的记载也就更详尽,可考查的部分就比较多。

而明朝毕竟比较久远,留下的资料不够多,而且年代越早的朝代,在军队记载这一块,虚报的可能性越大。所以,两个朝代的军事实力差距肯定是有的,但至于是不是相差如此悬殊,这个有待考究。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调兵遣将的能力,与当时国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与国家的重心所在之处息息相关,也与其经济实力难脱关系。所以,对比两个朝代的总体情况,明朝和清朝的调兵能力相差大的答案也就显而易见。

而且每个朝代的军队制度不同,也各有优劣。明朝时期的卫所制虽然可以节省军事开支,拥有更多军队,但是弊端也很明显,让士兵自给自足,不给优待,容易引发不满,导致逃兵数量也随之增多。而清朝的八旗兵虽然数量不如明朝军队,但是待遇好、质量高。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后期兵力下降,但是前期的他们作战能力还是很强的,不然也不能取明而代之。所以,调兵能力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军事实力,但不够全面,每个朝代的情况不同,在军事这一块的措施也就不同。

更多文章

  • 刘伯温帮朱元璋斩别家龙脉,误杀朱家真龙,对大明有何具体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而刘伯温最厉害的并不是帮助朱元璋一统天下,而是他的“斩龙之术”,因为他在世期间帮助朱元璋斩了99条龙脉,最终因为失误不小心斩杀了朱家的真龙,从而导致大明的江山最后没了。一统天下刘伯温刘伯温比起朱元璋身边的其他人来说是年龄偏大的老人了,在朱元璋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做了不小的贡献。据说他第一次看到朱元璋的时

  • 元朝建立后,一和尚出来反元,他靠啥赢得支持?如今在竞选中常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元朝和尚,刘福通是反元第一人吗,元朝没有反元的组织吗

    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国号为大元,元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一个朝代。谁也没想到,就在元朝建立的14年后,大元鼎盛之时,一个神秘和尚竟公然跳了出来并领导了一次让人吃惊的复国运动。公元1285年1月,元朝时期的西川有一位姓赵的和尚突然跳了出来,说自己是宋太宗第8世孙福王的儿子广王,并且呼吁当

  • 要不是此人,估计明朝就没有朱棣什么事,统兵50万人,还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棣的真正军事水平,朱棣造反的时候有多少军队,朱棣那么少的军队为什么能赢

    原本秦国攻打赵国是极其不占据优势的,当时赵军统帅是廉颇、李牧,秦军久久攻城不下,这种消耗战着实让资源匮乏的秦军忍受不了。于是秦国遂用反间计,结果成功使得赵王弃用大将廉颇和李牧,重新换用年轻气盛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可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掌权的他随即变更了廉颇的作战部署,由守转攻。秦国名将白起针对这只懂

  • 三国难得一遇的贤君,存在感不算强,南宋史家却称其可与刘邦比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国最令人惋惜的将帅之才,三国被低估的五个谋臣,三国时期英年早逝的名臣

    子渊在之前几篇文章中讲到,吴大帝孙权晚年通过“南鲁党争”打击江东士族,致使东吴朝局彻底崩坏,从此一蹶不振。吴少帝孙亮在位期间,虽然有心肃清朝野,还暗中使出“驱狼吞虎”之计,可这些手段在老谋深算的孙氏宗亲面前,始终不值一提。暗杀孙綝失败以后,悲催的孙亮更是丢了皇位,不久离奇死亡。说来也是造化弄人,孙亮

  • 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为何后世评价甚高?因为他当过“实权”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高炽做太子的时候有实权吗,朱高炽正史上到底有多牛,朱高炽是不是篡位做的皇帝

    然而诡异的是,这种狠毒基因并没有遗传到朱高炽的身上,这一点,从他的庙号就可以看出,朱高炽死后被追封为“仁宗”,能够被称之为仁,就说明朱高炽断然不会像他的父祖那般狠毒。不仅如此,“仁宗”也是对一个帝王的极高评价,比如宋仁宗,就是后世眼中的有德之君,能够与宋仁宗享受同样的庙号,就足以说明后世对朱高炽的评

  • 朱元璋平生“最”恨的一个姓,下旨:男的世世为奴,女的代代为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朱元璋一生的污点,皇帝朱元璋最恨的一个姓,朱元璋最残忍的一件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他登基后发布了许多政令,其中有一条却比较特别。根据《日知录》记载,其中有一条是这样的:“诏宋末蒲寿庚、黄万石子孙不得仕宦。”朱元璋为何要发布这样一条政令?在朱元璋执政时期,虽然对于惩治贪官污吏十分严苛,但是他也不会平白无故地严惩别人。而朱元璋如此憎恨蒲氏的原因,还得从八十多年前

  • 欧洲人称呼蒙古叫啥?三个字,成吉思汗曾揭露其中秘密,很玄妙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蒙古为什么崇拜成吉思汗,蒙古历史讲解成吉思汗,蒙古国历史记载了成吉思汗吗

    早在公元7世纪,蒙古族先人便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居住,并先后受过突厥、柔软、鲜卑等少数部族的控制,一直到公元12世纪时,铁木真横空出世,迅速平定了蒙古各部的势力、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召开蒙古各部族大会,被众人尊称为成吉思汗,并建立大蒙古国,而大蒙古国也就是日后蒙古帝国的前身。蒙古帝国的赫赫声威

  • 相传宋徽宗死后尸体被熬成灯油,棺材里放木头,真有这么凄惨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宋徽宗为什么死后被熬灯油,宋徽宗和宋钦宗被熬灯油,宋徽宗死后葬哪

    提到宋徽宗,可能有的人不了解,但是说起那句“靖康耻,犹未雪”,许多人应该都会恍然大悟。没错,那场“靖康之变”就是发生在宋徽宗在位期间。也是此次变故之后,宋徽宗遭受了羞辱,还有了关于他死后被做成灯油的说法。这种说法到底可不可信呢?不确定。毕竟正史中没有记载,只是有关他的野史中有这种说法,那么为什么会出

  • 世人皆知杨家将和岳家军,但却不知宋朝的真正王牌,是这两支军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朝杨家将真正历史,宋朝为什么看不上杨家将,讲解宋朝杨家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破阵子》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篇,脍炙人口,传颂千古,讲的便是将士们的征战之苦。在两宋时期,战火纷起,无数将士纷纷为国捐躯,有的名留青史,有的却不为

  • 他从菲律宾偷回一根藤,养活中国三亿人口,被称为明朝“袁隆平”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生活在中国的新一代青年,都见证了国家的强大,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中长大,即使不富有,也是衣食无忧。殊不知,这样的盛况在古代却是奢侈的景象,李绅作《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的景象是当代罕见,却是古时常态。01要知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国志》中的名言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