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三冗二贫,财政入不敷出?真实的宋朝经济情况如何?

三冗二贫,财政入不敷出?真实的宋朝经济情况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4313 更新时间:2024/2/6 7:21:15

2022年,一部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带我们重回北宋,掀起了一股“宋朝热”。

最近网络上也出现了一批野生宋粉,致力于给宋朝树立一个崭新的正面形象。

在我们一直以来的印象里,宋朝都是积贫积弱、被周边民族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有的宋粉就吹,说宋朝没我们想得那么弱!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得很,GDP占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八十!

看看《清明上河图》,当时的汴梁多繁荣,人们生活多富足!

宋朝文化的深度植入。/《梦华录》宣传片截图

甚至,宋朝给辽国送岁币这样丧权辱国的行为,在他们眼里也是大有深意:这是以小钱换国内的和平与发展,而且,这还把辽国拉进宋朝控制的货币圈,是发动了一场金融战!

正所谓低级的战争夺取土地、中级的战争夺取资源,高级的战争控制经济和金融命脉,宋朝这是高级的战略玩家!

总之,在宋粉眼中,大宋那就是一个字:好。

那么,到底宋朝的经济情况如何呢?老百姓到底生活得怎么样?我们别看那些来源不明的数据,也别光看一线大城市的生活图景,不如实打实地来看看税收。

特约撰稿人:杨梅,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士,北京大学法律硕士

1.宋代财政入不敷出,变法改革一波三折

要讲宋朝的税收,就绕不过那群政治大臣。

率先登场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宋太祖赵匡胤,自己是以后周武将的身份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的,上位以后,就想把篡位这条路给封死。

他在文官武将的设置上采取职权分散的原则,能分给三个人干的事儿,坚决不让一个人辛苦。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蠢蠢欲动,国内农民偶尔暴动,北宋政府就大量地募兵养兵,如此一来,北宋那是祖传的官多、兵多,财政负担不堪重负。

积重难返,范仲淹就提出,咱们要改革兵役制度,改革选拔机制,提高行政效率,一句话:减少财政支出

可是,减少财政支出,革的是谁的命?是官僚们的命。改革选拔机制,提高行政效率,说得漂亮,让官员自己革自己的命,自己砸自己金饭碗,那他们能同意吗?

果然,朝中一片反对声,大老板宋仁宗没能顶住压力,果断卖队友,把范仲淹和其他改革派贬得远远的。

范仲淹出师未捷身先“死”,可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宋神宗年间,又一位强力的改革派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王安石

吸取了范仲淹的失败经验,王安石变法的中心不是节约开支,缩减领工资的人数,而是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就是让国库富裕起来。

比如募役法。按规定,每个青壮年男子都得去服劳役,那如果有不想去的怎么办呢?不用逃,到了春秋两季交税的时候,你出适当的免疫钱,这个劳役就免啦。那如果人人都这样了,谁去服徭役?路不修了?水库不建了?

别急,朝廷拿钱出来雇人干活就是。这么一来,事儿也干了,百姓也高兴了,朝廷中间差价也赚了,可谓一举夺得。

再比如青苗法。当每年春夏之际,庄稼青黄不接,农民正是吃不饱肚子时,政府就出面,以较低的利息放贷给农民,买粮食也好,买种子种地也好,反正等秋天粮食熟了,农民再连本带息以税收的形式还给政府,这样一来,农民不用找富人借高利贷,政府也增加了财政税收,一举两得。

再比如,均输法和市易法。根据京城所需要的贡品情况,除了品质特优的贡品需要运送京师以外,一般贡品就地卖掉,折成银子送国库。

同时,政府拨款五百万贯,在丰收的年份低价收购物资,等到歉收的时候,再放出去、平抑物价。

多管齐下,多渠道创收。这就是王安石变法大法。不用说,这样一番轰轰烈烈、涉及方方面面的变法运动,自然少不了反对派。

反对派的领袖们,我们也很熟悉,就是“司马光砸缸”的那个司马光,还有文艺男神苏东坡。

两大德艺双修的大文豪,为啥要反对变法呢?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免役法让百姓从出力改成出钱,难道利益不是受损更大吗?遇到灾年,赋税可以免,可役钱却不能免。

那么,实行免役钱不就相当于往百姓头上又加了一项重税吗?还有,在市易法下,官府亲自下场参加商品买卖,既会因为购买物资而加重财政负担,又会影响正常的商业活动,影响商税收入。

国不强,民如何能富呢?

就这样,双方大斗几百回合,宋神宗始终坚定地站在王安石一边。只可惜,好好的变法,也有皇帝坚定支持,最终就是流产了。

为什么呢?因为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到了执行环节,下面的人又是层层加码,本来是好的政策,到了地方就变味了。

像青苗法,本来是方便农民贷款,到了地方上,就变成了强买强卖。还有市易法,本来是为了平稳物价,结果让官府垄断了市场,国营企业和关系户大发其财。

最后,王安石变法还是失败了。宋朝冗兵、冗官和冗费的现象,仍然存在。不过,大宋朝廷穷,不一定就意味着百姓穷。宋朝的农业税,相比前朝来说,真的是大大地降低了。

2.轻徭薄赋藏富于民,还是苛捐杂税不断?

宋代的农业税,继承的是唐代中期开始实行的“两税法”。把之前的什么租啊庸啊调啊之类的,统统折算成现金,合并成户税和地税。

夏季交一次税,秋季交一次税,只要在当地有田产,就要在当地上籍交税。田多的纳税多,田少的纳税少,但每亩的田产所收的税赋是固定的。多少呢?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了:“亩税一斗者,天下之通法。”

无论产量多少,每亩田都收一斗的税。而在宋朝,每亩田的产量在一石到四石左右。换句话说,一石有十斗,也就是说,农业税的税率是2.5%到10%。相比于前朝,可以说是比较低的了。

甚至,朝廷在收税的时候,都没有按照实际的田地数量来。王明清在《挥摩后录》中记载:“民间生业,每三亩之地,止取一亩之税。”甚至,为了鼓励大家开荒,一百亩田地只需要交四亩地的税。

朝廷曾一度想要增加到每百亩收二十亩的税,结果言官们纷纷上书反对,说“民间苦赋重”。这和之前的朝代比起来,这税负简直太轻了。

在这样的政策下,宋朝农民确实是享受了一段欢乐时光。司马光曾经考察某农村,发现哪怕是村里田产最少的下等户,除了要交两税以外,基本没有太多的徭役负担。只要不碰上大饥荒,吃饱穿暖,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可是问题来了,两税,也就是正税,不过是农民面对的一种税负。你以为,一个大宋百姓,只用交点正税吗?须知,正税以外,宋朝还有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

在宋朝刚刚开始它的进度条的时候,统治者还想着要休养生息。可到了后来,眼看着百姓越来越富,地方官们开始动心,想办法盘剥百姓。

仁宗年间,就有一个叫李觏的思想家,写了一首诗:“官家的的要宽征,古时什一今更轻。州县酷嫌民渐富,几多率敛是无名。”

他吐槽朝廷的的确确是想要轻徭薄赋的,农业税定得比古代的10%还要低。只可惜,州啊县啊的这些地方官,就看不得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擅自进行搜刮聚敛。

《金瓶梅》里面西门庆的老婆吴月娘的哥哥吴大舅就说了,在济州地,每年上缴朝廷的两税不到五百两,而他会管此屯,一年能额外从百姓那儿获得百十两银子。

你看,在宋代当个什么地方官,就有这么多油水可捞,说句题外话,你知道为什么宋代的佛教不像唐代那么兴盛吗?

那是因为,当和尚已经要交助役钱了,而科举当官呢,不仅不用交税,还可以有大大的油水捞,那为什么要不爱当官、去当和尚呢?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宋朝这些杂七杂八的税还比较少,中央朝廷发现底下私自加税以后,还会及时纠正。可后来,随着地缘政治越来越紧张,战争开支越来越大,苛捐杂税就已经变成常态了。

北宋宣和年间,爆发了方腊起义。因为军费不足,当时的经制使就提出了加征卖酒钱、头子钱、印契钱等七种杂税,统称为“经制钱”。

后来,几次战争期间,北宋朝廷又定下了“总制钱”“版帐钱”和“月桩钱”。

这几种钱都创立于战争时期,定下的数额比较高。特殊时期可以特殊办法,人们也愿意为了国家,短暂地勒紧一下裤腰带。

可谁知道,战争结束了,这些钱却还要继续收。裤腰带一直勒着,那谁能受得了?结果,百姓交不出那么多钱了,五花八门的增收手段就出来了。

比如有的人因为不堪税负,索性地也不种了,田也不要了,可收税官还是会找上他,管他要税款。

再比如,官府在审案子的时候,犯人越有钱,就会被判得越重。为什么?把你判重点,你可不就是能拿出家产争取减刑吗?甚至,有人家里被偷了、走在路上被抢了,官府在抓到盗贼以后,直接就把赃款赃物充公,一分钱也不还给失主。

所以在当时,要是有人借了钱以后跑到外地去躲债,债主为了报复,就会索性把这份债权献给官府。而官府追起债来,那叫一个穷追猛打,比收正税还要积极。

到南宋的时候,就连理学家朱熹,给儿子写家书、也不忘教育要及时纳税,朱熹忍不住大发感慨:“从古到今的剥削之法,在本朝都齐全了。”

你想想看,淳熙末年,宋朝的财政总收入是6530万钱,其中杂税竟然有将近4500万钱。杂税收入比正税还要多,宋朝算得上是头一个。

北宋一百六十年,农民起义两百多次,南宋时候也差不多。老百姓要是真的过得好,哪里会被逼上梁山,聚众起义呢?

当然了,宋粉们有一点没说错,那就是:宋朝的商业确实是迅速发展了。

在之前的几千年里,中国的财政税收都是以农业税为大头。而宋朝,就是我国第一个工商税收入超过农业税收入的朝代。

路上读书:每天分享一本好书。

更多文章

  • 明宣宗为何把朱高煦放在缸里活活烹死?说出来别不信,只一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作死第一人朱高煦,明宣宗和朱高煦的关系,朱高煦个人资料

    自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朱高煦就一直跟着老爸打仗,由于勇猛异常,军事才能出众,高兴得朱棣够呛,不止一次表态,就朱高煦像我。并且为了激励朱高煦,曾对其说:你哥哥朱高炽身体不好,我担心哪天就死了,你可要好好努力!于是朱高煦就更加卖力,终于协助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但问题是大哥朱高炽虽胖,身体不好,却一

  • 人在落魄中看朱棣,这两件事若做好,往往能苦尽甘来,尤其第二件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棣最后怎么攻破济南,朱棣如何对待骄兵悍将,朱棣的处世之道

    读史使人明智。除去运气外,还应从历史中去看一看,以便找到答案,参看人物,便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前期一直活得很滋润,自建文帝登基着手削藩后,朱棣的人生就陡然急转,从此变得落魄不堪,直至最后苦尽甘来,一飞冲天。那么在他最落魄的这一阶段,朱棣都做了些什么呢?其实,就两件事!其一、落魄

  • 岳飞含冤而死后,奸臣秦桧是如何对待岳飞的妻子和子女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岳飞的后人和秦桧的后人恩怨情仇,岳飞死后秦桧什么时候也死了,历史上岳飞是被秦桧害死的吗

    公元1142年,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以拉胁(猛击胸胁)”之刑!含冤而死!而他的家人,也因受到牵连而被流放至岭南(今广西一带)!直到十四年后,才得以平反昭雪!我们都知道,岳飞的被害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秦桧!为此很多人都在想,既然秦桧对岳飞那么残忍,那对他的家人自然是会赶尽杀绝!难道事情真是这样吗?

  • 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如果有人选择造反,能不能成功呢?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杀功臣为啥没人反抗,朱元璋杀功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朱元璋建国后杀了哪些功臣

    自朱元璋25岁加入由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之后,其治军严谨战功无数,深得百姓和部下的拥戴。朱元璋最终以集庆(南京)为大本营,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残余势力,建立起以汉民族为主的大明王朝。从以上所述,足以证明朱元璋是个,知人善用军纪严明的一军统帅。至于朱元璋杀功臣的真正目的,向来是众说纷纭争议颇大,

  • 朱棣作为明朝第三位皇帝,他死之前,是怎么样安排传位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朱棣为什么传位给二皇子,朱棣是明朝最优秀的皇帝吗,历史上朱棣死后传位给谁了

    (明成祖朱棣)从1398年至1402年,通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战争,朱棣终于将建文帝朱允炆赶下台,自己上位称帝。过程虽然艰难,但目标清晰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建文帝。而当自己做了皇帝,传位却是一个比夺位更为艰难的过程,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徐达和常遇春为明朝两大战神,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太子朱标,徐达的女儿

  • 朱元璋在大肆屠杀功臣的时候,期间为何没有人反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把功臣杀完了吗,明朝朱元璋杀的功臣,朱元璋手段到底有多狠

    第一,朱元璋杀功臣,是有个时间的过程,也是分而治之。没有说嘛,朱元璋在建国后,大封功臣,很多人位极人臣,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地位和待遇都是很高的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才动了杀心。其中有些人为非作歹,无法无天,甚至阴谋反叛,所以,朱元璋才一一的清除了。而在这些案子爆发的时候,朱元璋又顺理成章的

  • 明朝皇帝朱高炽死时殉葬并没有被终止,为什么皇后没有殉葬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高炽殉葬名单,明代朱高炽死后谁继位,朱高炽死后为何张皇后不殉葬

    人殉制度在历史之中一直存在,那怕是唐宋元这些朝代依然有人殉之事,只是很少被人提起而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可以说重新把人殉制度给明面化,其下令驾崩之后让没有生育过的妃子殉葬,以至于明朝的后世之君无比效仿,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开始废除殉葬制度,可是人殉制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消失,清朝的努尔哈赤依然实行了人殉

  • 市面上很多版本的《水浒传》,为何要删掉出征田虎和王庆这一段?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水浒传田虎王庆的降将都去哪了,水浒传田虎王庆片段,水浒传田虎和王庆的关系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百二十回的《水浒全传》和百回本的《水浒传》,无论是在故事叙述上,还是在文学语境上,亦或是人物塑造上,都无法相提并论,亦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它的叙事情节,更为乖戾诡谲,充满了不合情理的描摹和叙述。如果是有一定文学造诣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其中的不和谐因素,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悖离。就是因

  • 明英宗被俘后,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为什么朱祁钰却登上了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明英宗朱见深简介,明英宗朱祁镇与朱见深有什么故事,明英宗与朱祁钰的关系

    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个人原本是好兄弟,在朱祁镇亲征瓦刺之前,就让朱祁钰在京中监国。当也先整顿人马,准备以朱祁镇为人质杀进北京的时候,北京城里早已乱作一团。在大臣们中间有人主张像南宋一样南迁,也有人主张誓死抵抗,比如于谦。但不管是哪一拨人,他们都是读书人出身,痛恨死太监。更重要的是前任皇帝朱祁镇已经回不来

  • 成吉思汗缔造的蒙古帝国和大英帝国比起来,究竟谁更庞大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崛起,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时间,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最强的十大部落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存在过两个版图巨大的庞然大物——“日不落”帝国和蒙古帝国。虽然“日不落”帝国最初是形容西班牙帝国的,但是后来居上的大英帝国更加名副其实。1921年,大英帝国拥有约占当时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的领土,领土遍及全球24个时区,约3367万平方公里。面对这个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