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平天国决战时,为什么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解救不了天京?

太平天国决战时,为什么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解救不了天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613 更新时间:2024/1/21 3:48:10

李秀成部刚从苏浙前线回来,通过各种方式装备了大量的新式装备。其装备水平并不弱于湘军。

可是,在兵力、火力均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李秀成仍然败了。

这样的“富裕仗”,李秀成是怎么输的呢?

内部争执,错失最佳时机

攻占安庆后,曾国藩开始攻略天京。

按照曾国藩最初的设想,湘军4路齐进,合击天京。

可是,由于太平军的阻击,3路湘军被阻,当曾国荃部抵达了天京城下时,其他各部都距离很远,难以救应。

当时,天京城下,曾国荃的陆师18营9000人驻于雨花台,彭玉麟的水师18营9000人协助,确保水路交通,另又曾贞干部10营5000人确保西路粮道。

可以说,由于湘军的失误,此时天京城下的湘军兵力单薄、营垒未成,形势危急。

洪秀全及令李秀成前来增援。

李秀成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敌人初到,锐气正盛,难以速破。我先给天京补充弹药物资,以利持久,等到2年后,湘军久围师老,我再来一举击破。

如此,太平天国高层在争执中浪费了宝贵的3个月。

直到洪秀全连番严旨,李秀成才集结大军,前来解围。

此时,湘军已经抓紧时间,修筑营垒、补充兵力物资,站稳了脚跟。

人心不一

对于李秀成与洪秀全的争执,绝大多数时候李秀成都是对的,但这次李秀成就有问题了。

李秀成的主张,延续了太平军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时的套路。

当年,杨秀清也未急于直接进攻威胁天京的江南、江北大营,等到时机成熟,才一举破围。

可是,今时不同往日。

湘军围攻九江、安庆,无不是长围久困,何曾“师老”?相反,湘军擅长的就是“结硬寨,打死仗”,一旦被他们死死困住,就很难甩掉了。

或许,与当初解安庆之围时一样,李秀成急于发展、巩固自己的苏浙根据地,不无私心。

太平天国后期,各将将自己经营的根据地视为个人利益所在,已一盘散沙。

李秀成是这么对洪秀全的,那李秀成手下的将领们,也是如此对待李秀成的。

洪秀全害怕李秀成尾大不掉,“众建诸侯以分其权”,忠王手下的将领们个个都封了王,形成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愿全力替李秀成打仗。

所以,开战前,李秀成发出了“联万心以作一心”的号召。

“联万心以作一心”,看来,太平军已怀“万心”,人心不一了!

这也是此后血战时,总差一口气的重要原因。

运气不错,形势极为有利

就在李秀成调兵遣将,前来救援时,上天帮了李秀成一把。

9月,江南发生大疫,湘军各营疾疫盛行。

天京城下的曾国荃部,此时兵力已达3万人,但在大疫感染下,“每营无病者不过一二成队”,能勉强出战者,不过万人!

而且,其余各路湘军,也因大疫所困,难以及时像曾国荃靠拢。

此时,李秀成集结了20余万大军,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

同时,由于李秀成部久战苏浙,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了大量新式装备。

据曾国荃汇报:太平军“火器精利于我者百倍之多,又无日不以开花大炮子打垒内,洋枪队多至二万杆”。

曾老九的话未免夸张,但太平军的装备不弱于湘军,则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形势对太平军极为有利!

兵力难以展开,西路袭击受挫

李云龙的话说,这样的富裕仗,还分什么主攻辅功?

但是,李秀成兵力虽多,却不敢这么说。

因为:湘军立营于雨花台至江边的狭长地带。侧背有长江保护,正面狭窄。

战场狭窄,李秀成难以发挥兵力优势。

战役开始后,李秀成决心来一次“手术”。他把重点放在西路。

西路的重点是:攻占江心洲。

只要太平军控制江心洲,以火力封锁江面,就可以切断湘军水师、陆师的联系,阻断湘军的补给线。

太平军数千人冲上江心洲,抄敌后路,企图截断敌人运道。

湘军的反应速度真不是盖的。他们立刻组织兵马,连夜筑垒十余座,与太平军在洲上对峙。

由于江心洲战场不大,太平军兵力虽多,但能投入者不过数千人,兵力优势无法施展,遂达成僵持。

西路,陷入僵局。

就差一口气的东路

西路陷入僵持后,18日开始,太平军把重点放在东路。

东路,是硬仗。

太平军在火力掩护下,背着板子,填上壕沟,奋力前进,“烽燧蔽天,流星匝地”,攻势猛烈。

太平军攻势猛烈,湘军一开始还真吃不消。

曾国荃亲自督战,被飞子击上左脸,副将倪桂阵亡。

23日,李世贤率3、4万人来助战,太平军攻势更盛。

曾国荃形势危急,本在保护西路的曾贞干率军来救,拼死抵抗。

25日,曾国荃的汇报,显示他已经抵挡不住了:我军已疲且惫矣“。

此时,湘军的一次主动出击,稳定了形势。

被反击打乱部署

原来,在太平军集中精力于东路时,西路营垒散而不坚。

湘军见有机可趁,遂在西路发起反击,击毁太平军营垒12座。

太平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只得将江心洲的军队撤回山上。

太平军的调整,使他们对东路的进攻放缓7日之久!

就在这段时间,芜湖等地的湘军援军抵达战场,带来了3000生力军。

湘军形势得以好转。

接下来,双方迎来了最惊心动魄的一刻。

死战

在调整期,太平军也没有闲着,他们继续挖掘地道,准备土攻。

曾国荃跟太平军打了这么多年仗,太平军的套路他再清楚不过了,已有准备。

曾国荃紧急下令:在壕墙内再筑一道墙!

11月3日,最惊心动魄的一刻来临。

太平军地道爆破炸塌湘军营墙两处,从硝烟中杀入,冲入缺口。

湘军早有准备,据内墙死战,杀伤太平军后发起反击,堵住缺口。

太平军岂会放弃苦苦打出的缺口?立刻组织兵力往缺口猛攻。

两军在缺口短兵相接,拼死搏杀。

最终,太平军始终冲不如缺口,攻势失败。

此战后,双方气势完全逆转。

湘军决定:“定计不挖道矣,纵或地道轰裂,亦可拼力堵住口子也”。

太平军的攻势,已过“顶点”。

技术对抗

此后,太平军调整部署,不再死攻。

东路,太平军继续挖掘地道,准备再来一波;西路,太平军决长江之水,准备断绝湘军运输道路。

双方进入了“技术对决”的阶段。

技术对决,湘军是不怵的。

太平军的土攻技术,早年就是在湘南成熟起来的,现在在湘军面前玩这个,哪里能得到便宜呢?

你挖地道,湘军对着挖。

挖通了以后,要么灌溉淤水,要么摧毁地道。

不但如此,有时候地道没有连上,湘军“一不小心”挖到了太平军的营地,也反击太平军。

西路,湘军发挥水师优势,以舢板守住双闸,牢牢掌握主动,粉碎太平军决水企图。

如此,形势对湘军越发有利了。

退兵

此时,外围湘军中,一部分湘军摆脱了太平军的阻击,抵达天京外围。

11月21日,曾国荃见兵力稍厚,立刻对太平军最薄弱的西线发起反击。

西线太平军不能抵挡,被迫退军。

形势逆转,李秀成被迫退兵。

总结

此战,打了足足46天。

曾国荃本是孤军深入,又为大疫所伤,天灾人祸,难免一败。

可是,绝对优势的太平军就是奈何不了曾国荃!

其原因有3:

1、前敌指挥官李秀成不擅硬仗。

李秀成素来善于打巧仗。

此前的作战中,李秀成或“围魏救赵”,或千里奔袭,或极力攻心,用兵巧妙,构思缜密,可谓良将。

不过,李秀成一直不太擅长打硬仗,也不喜欢打硬仗。

此战中,太平军前期的硬攻已经使湘军陷入极端窘迫,正是所谓“我们困难,敌人更困难”的时刻。

但每每在这个关口,李秀成放缓攻势,改打“巧仗”,使曾国荃屡屡挺过最危险的时刻。

2、战斗意志!

此战,曾国荃3万人,伤亡5000余人,曾国荃受伤,多位将官战死;太平军20余万人,伤亡不过万人,没有知名将官伤亡。

这说明:湘军是真的决死一战了,而太平军各部有保存实力,不肯死战的嫌疑。

这也难怪:太平军几次出现绝佳机会,但总是差一口气!

3、太平天国的系统性失败。

此战,曾国荃虽系孤军,但后有长江水师支持补给,外围湘军虽受牵制,但一有机会,就几百、几千的前来增援,使曾国荃危而不败。

反观太平天国。势力虽大,却一盘散沙。

洪秀全、李秀成的争执,使太平军3、4个月才来打,错失机会。

战前,洪仁达、洪仁发贪财,使天京囤粮计划受阻,太平军在天京的粮草、物资紧张,虽然“主场作战”,却缺粮少衣。

而外围的陈坤书,更是没有全力阻援,使芜湖湘军源源不断支援曾国荃。

这就是系统性差距!

清军方面,自江南大营被攻破后,大清将平叛指挥权悉数交给曾国藩。

而太平天国方面,已经在不断的滥封、滥用后,成了一盘散沙!

如此,兵虽多,怎么能胜呢?

此后,太平天国又想出多种方式,企图扭转形势。

只是,这样有利的状况都无法解围,哪里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扭转乾坤呢?

太平天国的灭亡,已不可能避免了。

更多文章

  • 作为历史上最后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鼎盛时管辖的面积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万顺天国领土面积,天国不太平图片,天国拯救地图面积

    第一次巅峰期:1854年2月定都天京之前,太平军“专意金陵”,基本上攻下城就走了,连兵都不留,所以,谈不上有什么“疆域”。夺取天京后,太平军彷徨了一阵子。他们只是攻占了镇江、扬州,以保证在天京站稳脚跟。随后,太平军发起西征、北伐,开始开疆拓土。其中,北伐“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活动范围虽大,但也没有

  • 他是乾隆最悲剧的皇子,距离皇位仅一步之遥,却因母亲25岁就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乾隆最有作为的皇子是谁,乾隆皇帝一生的悲惨,乾隆最可惜的太子

    本来在孝贤皇后香消玉殒后乾隆并不着急再挑个人当皇后,但是皇太后却比他焦虑多了,还直接给乾隆推举了一个人选,即当时的娴贵妃辉发那拉氏。乾隆心里本就没有合意的人选,所以于他而言选谁都一样,而辉发那拉氏背后有皇太后支持,乾隆又是个孝顺的皇帝,所以既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又对自己没啥影响,就这样娴贵妃顺其自然

  • 明朝灭亡前才7千万人口,清朝一百多年就暴增3亿,用了啥方法?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灭亡时有多少人口,明朝灭亡后人口是怎样变化的,明朝灭亡了几十万大军都去哪了

    第一: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无论乱世还是盛世,粮食总是直接跟人口成正比的。中国一直是农耕文明,种植天赋都刻到骨子里了,但以前的主要粮食作物无非是五谷,产量不足以养活大量人口,所以人口数量一直被限制在亿以下。到了明朝中后期,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解除海禁,产自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花生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

  • 康熙后宫唯一有谥号的贵妃,姐姐是皇后,儿子却被康熙与雍正厌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康熙皇帝所有妃子谥号,康熙的所有皇后和妃嫔,雍正的纯贵妃

    因为《甄嬛传》的关系,钮祜禄氏这个姓氏简直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了,前面我们说过,谥号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有的,钮祜禄氏是清朝唯一一个贵妃级别却得到了谥号的女人,那么她为什么可以享有此殊荣呢?其实这和她的家庭背景有很大关系。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康熙的孝昭仁皇后也是姓钮祜禄氏的,她的父亲遏必隆作为辅政大臣

  • 乾隆宫廷花鸟画——迎合帝王审美,尝试中西合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乾隆花鸟画大全,乾隆时期的工笔花鸟画,乾隆盛世画

    在乾隆称帝之后,国富民强,思想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财力去扶持艺术的发展,在绘画上,他不仅仅收藏名家字画古董,自己舞文弄墨进行创做,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及财力招募优秀的宫廷画师,激励他们的创作。一时间,宫廷画师的人数及作品数量成为中国历代之首。这些画家不仅仅有当时著名画家余省、杨大

  • 鳌拜死后,康熙是如何对待其族人及其子孙后代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康熙和鳌拜真实关系,康熙和鳌拜晚年,鳌拜死时康熙多大

    主要背景公元1661年,即顺治十八年,顺治帝(福临)因染病天花病死紫禁城。顺治帝的驾崩,是对之后鳌拜专权摄政的首要基础。顺治帝驾崩之前,立下遗诏以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为继承人,另外,顺治帝为更好地替年纪尚小的玄烨保驾护航,便又以“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希望这四位德高望

  • 她被康熙视为玩物,为年老的康熙生下儿子,康熙却不给她任何名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康熙最疼爱的二皇子,谁是康熙最想继位的人,康熙51年时康熙有几个孩子

    历史上的康熙虽然文治武功,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但是在对待女人方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康熙着实是一个“渣男”。康熙特别看重妃嫔的身世血统等外在条件,是一个特别有门第之见的帝王,在他的所有妃嫔当中,凡底层出身的妃嫔大部分都难以走到较高的位置,尤其是出身低微的女子,康熙甚至都懒得给她们名分,比如谨嫔色赫图氏,

  • 她侍奉过孝庄,抚养过康熙,为了见她最后一面康熙不允许她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康熙跟孝庄的关系,孝庄皇后死后为何37年才下葬,孝庄37年未下葬完整版

    说起孝庄与康熙就不得不提另一个女人,这个女人与孝庄以及康熙有很深的关系,她侍奉过孝庄,抚养过康熙,为了孝庄与康熙甚至一生都未婚,她就是苏麻喇姑。苏麻喇姑与孝庄的情谊要追溯到她们还是姑娘时,孝庄还未出嫁前,苏麻喇姑就已经负责照顾她了,也就是说,苏麻喇姑陪伴着孝庄从少女到年老的每一时期。历史上的苏麻喇姑

  • 乾隆的裹尸布值多少钱,乾隆的裹尸布为什么会值钱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的老布值多少,乾隆遮尸布图片大全,乾隆缠尸布为什么值钱

    这块乾隆帝的裹尸布叫做陀罗尼经被,是被用来遮盖乾隆遗体的物件。当初它之所以会流落到民间,其罪魁祸首就是喜欢盗墓的军阀孙殿英。不过它能拍出这样惊人的价格,这块陀罗尼经被到底有何神奇特殊之处?其实这跟它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了,其制作工艺和用料也是有过人之处。根据史册的记载叙述,陀罗尼经被

  • 为何把道光称为最“节俭”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衰微的清朝,上进的清宣宗很多人总说,通过一个人的面相就能够看出此人的运气,可如果要将这样的说法放到身为一国之君的道光身上,我们就会发现此话还是有点意思的。大家在看道光画像的时候能够发现,这位皇帝的脸部很是苍老、干瘪以及没有精气神,这样的气质和他的父亲、皇爷爷以及清朝的列祖列宗是没法比的,他们一个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