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巅峰期:1854年2月
定都天京之前,太平军“专意金陵”,基本上攻下城就走了,连兵都不留,所以,谈不上有什么“疆域”。
夺取天京后,太平军彷徨了一阵子。他们只是攻占了镇江、扬州,以保证在天京站稳脚跟。
随后,太平军发起西征、北伐,开始开疆拓土。
其中,北伐“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活动范围虽大,但也没有控制什么城池。
西征军,则为太平军打下了大片疆域。
由于当时上游清军防御薄弱,湘军还未崛起,太平军一路向西,所向披靡。
到1854年2月时,太平天国的疆域迎来了第一次鼎盛。
当时,从天京到武昌,再到湖南岳阳,长江全线都被太平军控制。
安徽,太平军控制了安庆、庐州(合肥);江西,太平军控制了九江;湖北,太平军夺取武汉三镇,正在经略荆州、襄樊;湖南,太平军兵临长沙。
可以说,此时太平天国的疆域,类似一条长蛇,除皖北外,基本控制的地盘都是长江沿线。
从面积上说,此时的太平天国不是疆域最大的时候,但形势是最好的。
由于太平军控制了长江各处战略要点,大江南北,太平军处于绝对的战略攻势。
当时,清军精锐要么被吸引于天京附近的江南、江北大营,要么被北伐军吸引于河北、山东,几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太平军继续开疆拓土了。
同时,石达开安庆改制以来,太平天国在统治区的政策已经相对务实。如左宗棠所叹:江西人心,已“附逆”。
当时,太平天国的形势可以用欣欣向荣来形容。
第二次巅峰期:1856年7月
但是,湘军的意外崛起,打乱了太平天国的发展步伐。
1854年2月,湘潭之战,湘军大败太平军,随后,大举反攻,攻取武汉三镇,兵临九江。
石达开的天才表现,为太平天国逆转了局势,迎来了第二次高峰。
九江-湖口大捷,石达开大败湘军,随后,发起了大反攻。
在这次反攻中,石达开在收复武汉三镇后,没有继续向湖南发展,而是转兵江西。
一时间,江西除南昌、赣州、宁都外,全部被石达开所控制!
比之1854年,太平军丢失了湖南岳阳、安徽庐州,但却控制了大半个江西。
这是公认的“太平天国鼎盛期”。
但是,个人以为,形势已不如1854年。
当时,尽管石达开在江西风驰电掣,但在武汉三镇,湘军始终处于攻势。
由于杨秀清、石达开战略上的失误,没有重建水师,因此,湘军水师依然在长江占据优势。
所以,天京事变前,石达开、韦俊奋力解武昌之围,却连遭挫折。
当然,由于东征的胜利,江南、江北大营已被攻破,天京威胁大减,如果没有内讧,太平军总体上仍然处于战略攻势。
第三次巅峰期:1863年
太平天国疆域的最后一次巅峰期,发生在灭亡前1年。
当时,李秀成东征苏杭,攻取了江苏、浙江大片区域。
江苏战场,自天京以东,太平军已经兵临上海。
浙江战场,除衢州、温州两郡及定海、石浦、龙泉、庆元、泰须五县外,全浙九郡,悉数被攻占。
仅就疆域而言,此时的太平天国,不如鼎盛期。
但就富庶而言,胜过当年。
不过,这只是表面繁荣。
上游,湘军已经攻占安庆,直逼天京。
上游形势已经全部丢失,江浙虽富,不可能保全!
可以说,在战略上,太平天国连守势也谈不上,其覆灭,只是时间问题了。
形势优劣,不可以单纯以地盘大小来表示。
1854年时,太平天国控制区,主要是长江沿线。
但是,控制长江的战略态势,务实的施政举措,当时的太平天国处于战略攻势。
1856年时,太平天国控制区,已经包含大半个江西。
但是,由于水师之利的丧失,太平军在关键的武汉战场处于守势,疆域虽大,但其实已陷入战略僵持。
1863年时,太平天国控制区,丢失了上游安徽、江西大部,但却攻取了附属的江苏、浙江。
就疆域而言,不小于当年,就财力而言,胜过当年。
只是,军事上失去上游形势,政治上一盘散沙,不过回光返照罢了!
满清统治已脆弱,所以太平天国能一次次“西方不亮,东方亮”。太平天国的远征部队更能长驱直入,“流串数省”。
如果太平天国科学一些、团结一些,未必无机可趁。
只是,反复的内讧、治理的失败,使他终究难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