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随着秦王扫六合的步伐不断迈进,看似羸弱的韩国却在虎狼之圈中迟迟没有被灭,反而抵挡了秦国的进攻长达二十年之久。
这就不禁令人感叹实力弱小的韩国为何能抵抗秦国那么久呢?
韩国建国初,其地理位置独特,位于秦、齐、楚、魏四大强国的包围之间,周边任何一个国家欲进攻韩国则必先思虑自己后方是否安全,以免其他邻国坐收渔利。
[var1]
一颗种子再顽强,冲不出土层它就只能永埋地下,限制在天下纷争的角落中的韩国一直也没有找到扩张领地的机会,又恰因处于四国交汇,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故其他国家交战之际,就会牵涉到他。
魏挟韩攻秦,秦挟韩攻楚等战例比比皆是。如此往复,韩国本就不强的国力,在一次次的消耗之中,愈加孱弱不堪。可以说韩国是其它六国交涉的缓冲之地。
宝剑强弩出韩国。
作为一个腹背难安的国家,韩国要想自保,就必须得有自己的立国之本。打铁还需自身硬,韩国也确实做到了名器之国,韩国的军备锻造与改良在七国中算得上是一流了。与其浑浑噩噩的熬在邻国的威吓当中,还不如集中精力去强化自身。
[var1]
出色的冶炼能力,让韩国制造出了顶级工艺的强弩与名剑。其他诸国也确实青睐韩国的军备,同时也忌惮自己的对手使用韩国的武器,这就为韩国的恢复争得了时间。
同时韩国在一批忠良谋士的佐助下,一步步地奠定国力基础,韩非子、申不害等人主张韩国变法,行效之下韩国很快安定下了政局。
[var1]
(韩非子画像)
朝纲有序,百姓丰衣足食,韩国很快就调整到了发展的绝佳状态。外交上,结交诸侯,争取到许多军事同盟,做到不与他国交恶,也不轻易显露自己的真实国力,保存好自身的实力。
而秦国昭襄王“远交近攻”的策略,恰恰破解了韩国的“安隅之道”,使韩国面临了导致灭国的巨大威胁。
漂亮的是,韩国在战略上采取了信陵君的合纵连横之术。杀伐来临之际,公元前265年韩上党将自己的郡县送给赵国,改降于赵,于是挑起了赵国和秦国之间的战争。
[var1]
长达2年之久的长平之战,最后秦国虽然获胜,但是也元气大伤,之后信陵君联合五国联军,对秦函谷关守地发起进攻,秦国的实力又被大大削弱。
信陵君此举给了秦国舍命一击,硬是将秦国扫六合独占天下的时间,往后推延了20年。这就是韩国,没有笑到最后,但却坚持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