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父子俩的后世评价为何一高一低?

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父子俩的后世评价为何一高一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403 更新时间:2024/1/23 11:04:59

实际上,宣宗朱瞻基跟英宗朱祁镇父子无论是在性格、人品还是在位时做出的成绩都相差无几,可以说半斤八两,不分伯仲。

两人的人品还行,都比较重感情,还很敬业,虽然没能像祖上朱元璋那样开疆扩土、大展宏图,但也能基本守住家业,没有败家亡国,算是守成之君。

先说说朱瞻基的优点。

朱瞻基开创了仁宣之治(仁宗在位时间太短,仁宣之治大多应算在宣宗身上),政绩斐然。

他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但在位期间任用贤臣,关心民间疾苦,从严治军,锐意改革。

当时的明朝可谓是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繁荣、国泰民安。

马屁很多人已经拍了,我们再说他的缺点。

一、重用宦官,给大明留下隐患。朱元璋登基后,鉴于历史上宦官干政的教训,曾经约法三章:不许宦官识字,不让宦官当外臣,任职不能超过四品。但朱瞻基却破戒让太监学文化,为宦官干政创造条件。

朱瞻基喜欢蟋蟀,而且是酷爱,人称蟋蟀天子。他为了一心抓蟋蟀,有时候处理公文的事就让太监来代劳。

朱瞻基如果仅仅是培养一两个太监学文化也就罢了。他在上任第一年就在宫中开设太监学校——内书堂,让太监接受正规教育,还聘请高级教师(翰林学士)授课。太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自然也包括历史知识和驭人之术,树立了远大理想,为日后干政创造了条件。

第二、宣宗朱瞻基对北部边疆的政策过于软弱,为明朝灭亡做了铺垫。

朱元璋建国之初,为了边疆安定,多次派大军用武力制止游牧民族侵扰,维护了边疆的和平局面。

而宣宗登基后,调整了对外政策,对少数民族武装采取妥协、退让的怀柔策略,以外交沟通和经济收买来维护边疆和平。所谓收买就是只要蒙古那边来进贡,就不论贡品价值使劲给钱。

宣宗改战略扩张为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同时解散下西洋人员。

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不作为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土木堡之变的直接导火索就是进贡待遇。)

宣宗时期,河套地区竟然有空地三千里无兵守卫,蒙古人就趁虚而入,开始蚕食,成为心腹大患,史称北虏入套。

对于英宗我们先说他的过错,再说他的政绩。

按照血统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孬种儿混蛋。老子朱瞻基平庸,儿子朱祁镇也很一般。

朱祁镇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因为当皇帝不是当道德模范,好人是不能从政的。

朱祁镇最大的毛病就是重用太监,不过这也是革命传统,不是英宗首创,因为在宣宗的时候,太监就开始评阅奏章,往文件上盖大印了。

只是到了英宗的时候继承了这个光荣传统并发扬光大罢了。

英宗喜欢太监王振,到了一会不见就魂不守舍的地步。有一次皇帝举行盛会大宴宾客,英宗不见王振闷闷不乐。王振也在外面大发牢骚,自比是辅佐成王的周公,英宗得知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赶紧叫王振过来赴宴。还命令百官到门口迎接,太监的骄横和英宗的无能可见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土木堡之变,英宗正是受到了王振的怂恿,御驾亲征才让明军一败涂地,自己也成为俘虏的。

不过在太监王振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杀,英宗后来复辟之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吸取教训没有再让宦官对朝政妄加干涉。

朱祁镇的犯下的第二个错误是诛杀于谦这个大忠臣。

从明朝的角度来说,于谦无疑是个忠臣,因为他带兵成功抵御了瓦剌入侵,挽救了危如累卵的明朝政权。

从朱祁钰的角度讲,于谦也是个忠臣,因为朱祁钰当初就是在于谦拥护下登基的。而且英宗被瓦剌放回的时候,也是于谦拍着胸脯对英宗归国犹豫不决的朱祁钰说,没事的皇上,有我呢。

但从朱祁镇的角度讲,于谦就不是忠臣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跟自己不是一个阵线的,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朱祁镇当了皇帝后,手握兵权的于谦对自己是个巨大的危胁,说于谦是个定时炸弹也一点都不过分。再说,于谦不死,政变的合法性就成了问题。

如果不杀于谦,那英宗就是十足的白痴了。虽然杀于谦是杀了一个民族英雄,但站在人性的角度去分析,这样做是合乎情理的,任何人换成是英宗,都会这样做。

英宗的政绩。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生活后,英宗开始任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平定了石曹之乱,让国家步入正轨。

英宗非常敬业,"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

《明史》赞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

在普通百姓看来,英宗绝对是一个好人,他对每一个跟他相遇的人都肝胆相照、深信不疑,不管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

对身边大臣石亨飞扬跋扈,英宗一忍再忍,不忍下手。朱祁镇在杀于谦的时候也是由于再三,在大臣的怂恿下才艰难做出抉择。

朱祁镇跟宦官阮浪聊得来,竟然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金绣袋和一把金刀慷慨相送。

伯颜帖木尔是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的弟弟,负责看守土木堡之变被俘的英宗,但两人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英宗被释放回国的时候,伯颜帖木尔一送再送,到了不得不分离的时候,伯颜帖木儿忍不住痛哭失声:"我的皇帝,今日一别,几时得见?"

一个阶下囚要有多大的人格魅力,才能让看守自己的敌方将领如此留恋?

明英宗的最大亮点就是结束罪恶的殡葬制度,而且还是在自己临终的时候。

一个人活着为公而忘私并不难,难的是死神来临的时候,还能想到别人。

人到临终恐惧死亡,贪恋生命,很少想到别人的利益。在此刻提出废除殡葬制度,真的是忘我,确实难能可贵。

他说:"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啊。我死后千万不要这样做,今后也不能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看了这篇文章,你还会以为朱祁镇不如宣宗朱瞻基,还会觉得他给老子丢脸了吗?

更多文章

  • 西夏全民皆兵,有三支核心部队,面对成吉思汗为何没有抵抗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成吉思汗灭西夏用了多少兵,成吉思汗在西夏的耻辱,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是现在哪里

    西夏是一个有过辉煌历史的王朝,在和宋朝的战争中,曾多次占据绝对优势,从而独树一帜,成为一个能与宋、辽、金并立的王朝。西夏之所以能异军突起,主要原因是全民皆兵,并拥有三支核心部队。可是,西夏面对成吉思汗时,为何突然就没有抵抗力了呢?原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又引人深思。西夏的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这就决

  • 西夏:最神秘的王朝,不仅文化消失于历史,更神奇的还有这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最神秘的王朝西夏,西夏王朝对历史贡献,老梁讲西夏王朝

    而剧中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这一角色颠覆了很多电视剧给网友所形成的惯有形象,像是《庆余年》里的庆帝,说句话就让大臣吓的汗流浃背。然而这里的仁宗皇帝,处处受制,一点都没有皇帝的威风。亲政之前被太后压着,好不容易等到自己亲政,娶的皇后是众位大臣极力推荐的“貌丑不至惑君”的曹丹姝。无论是前朝政事、还是后宫私情,

  • 《大明风华》热播,我们推测如果朱棣活捉了建文帝如何对待?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杀建文了吗,大明风华朱棣征讨成功了吗,大明风华朱棣见建文视频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之役”爆发背景:大明王朝皇帝执掌朝政,作为亲人的藩王替皇帝分镇藩篱的格局是明太祖朱元璋老人家留下的规矩。在这位洪武万岁看来什么心腹大臣都不如自己家人靠谱,所以才逆潮流而动分封藩王分镇天下。在太子朱标去世后,为了力保根据祖训选择的皇孙朱允炆登基明太祖掀起三大案。在无数功臣宿将纷纷被杀

  • 赵匡胤去武庙祭拜,看到一尊武将塑像,勃然大怒,给我把他拿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两位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究竟又有怎样的瓜葛,让赵匡胤去武庙祭拜看到白起时会勃然大怒,觉得白起不配被祭祀,将其撤下?有人说这是因为发生在公元前262年的长平之战,白起带领秦军坑杀了赵国40万降军,赵匡胤是为了报仇(毕竟也姓赵)。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而且对于赵匡胤来说

  • 明宣宗宅心仁厚,却为何把亲叔叔朱高煦放在缸里,做了炭火烧烤?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朱高煦,明宣宗和朱高煦的关系,明宣宗为什么要活活烤死朱高煦

    皇帝这个位置太诱人,拥有无上的荣光和权威,谁都想当穿上龙袍坐上龙椅。可皇帝只有一个,想当皇帝别无选择,只能靠抢。因此,围绕着皇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可谓是好戏连台,精彩不断。上世纪15世纪20年代,因为皇位继承,明成祖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开展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这场较量是怎样进行的,结局如何呢

  • 明宪宗一登基,就宣布给于谦平反,明英宗:正合我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别的能耐有没有,手腕一定得有。自己退休的时候,让大臣蒙冤和把大臣贬职,然后让继任的皇帝给他们平反,或者提拔重要被贬职的官员,让新皇帝轻松收买人心,就是其中一个高明手腕。所以历朝历代的新天子登基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和平反冤假错案,这样可以团结一切团结的力量,弥合社会裂痕,树立新皇帝英明

  • 古代著名离婚案件——王太祝生前嫁妇,王安石思想为何如此超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太祝和王安石的关系,王安石休妻的故事,王安石生前照片

    而王安石为了儿媳后半生的幸福,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儿媳想办法改嫁出去了。这件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呢?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等等,这里一堆头衔就不多说了,而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自然也是人中龙凤,王雱作为王安石的儿子,仅仅二十三岁就进士及第,被世人称为“小圣人”,家世显赫,又有功名在身,自然是不少大家

  • 夺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徐有贞和石亨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祁镇和石亨,朱祁镇夺门之变后做皇帝好吗,明英宗如何除掉石亨和徐有贞的

    当皇帝必须要具备执行力、决断力和过人的度量。等于说一个皇帝要够"狠"、够"毒"、够"虚伪"。俗话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概莫如此。但朱祁钰不仅不够狠、不够毒、不够虚伪,也不是那种憨厚仁义的君子;严格说来,他倒是那种很小人、气量和狭窄的人。从以下几件事就可以看出朱祁钰的人品。一、不够仁义。土木堡之变

  •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后,他是如何一夜成名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王阳明龙场悟道用了多少年,王阳明为什么在龙场悟道

    王阳明悟道的起点,是在贵州省修文县一个叫龙场的地方,在明朝时期,龙场是一个蛮荒之地,当地都是土著人,民智不开,经济、文化极端不发达。那么,王阳明悟道后,他是如何一夜成名的呢?有读者认为,王阳明虽然是一个被贬职的官员,但他毕竟是一个官员,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其理由是:越是落后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越惧怕

  • 北宋连北京和大同都没统治过,为什么能被认为是大一统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北宋是否是大一统王朝,北宋为什么是大一统的王朝,北宋算不算大一统时代

    说起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秦朝估计不会有争议,嬴政灭了六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疆域扩展到岭南地区,那是妥妥的大一统,而且是第一次大一统。隋唐也是大一统,唐朝时期突厥臣服、海内归心、蛮夷来贺,当然也是大一统的盛世。后世的元明清也做到了疆域和政权的长期稳定,也是大一统。再看宋朝,虽然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