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只可能有这样两个动机!

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只可能有这样两个动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775 更新时间:2024/1/8 6:19:46

不过对中国60岁往上的人来说少正卯并不陌生,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突然掀起了批孔高潮,孔子的最大罪名,就是屠杀改革派人士少正卯。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少人知道少正卯的具体情况,对于孔子杀少正卯的动机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首先,少正卯并不是一个人的姓名。少正只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官阶,"卯"才是人家的名字。

[var1]

卯跟孔子是老乡,而且也跟孔子一样是献身鲁国教育事业的,他们都自己收学生,私人办学。还跟孔子一样口才非好,能说会道,口若悬河。

卯跟孔子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胸怀大志,志高远。办学只是手段,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理念和主,伺机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过孔子在鲁国办教育比卯要早,名气也大。卯属于后来者,起步较晚。收学生要费力得多。

就像开饭店一样,别人先开,自己后来,经营同一道风味的菜;别人有了口碑,有了客源,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自己怎么办?只有竞争,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用价格抢客源、拉人气,再就是用风味、用特色来拉回头客。

孔子招生每个学生名义上不要学费,但每人要交十根腊肉。卯在收学生的时候,把学费一下子就降下一半,五根腊肉就OK。

卯不仅学费低,而且授课方法不拘一格,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跟孔子的刻板、教条、枯燥无味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一来不仅新生招了不少,孔子身边的"老生"也常去卯那里免费体验,轰都轰不走。孔子的学生除了颜回,剩下的都当过"叛徒"。

[var1]

虽然卯跟孔子一样收学生,一样有远大理想,但彼此的政治主张却泾渭分明,全然不同。

孔子认为春秋时期人心不古,礼崩乐坏,主张克己复礼,以道德治理天下,就是以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为主。

卯的主张恰恰相反,卯主张以法律为治国之道,教育人民学法、懂法、守法,让统治者多颁布法律,让国家步入法制轨道来富国强兵。

两个人后来都走运了,都从政了,但孔子运气似乎更好,在鲁定公14年,孔子一不小心当了鲁国大司寇。相当于鲁国的高院院长。那时候没有公检法,孔子等于是公检法一肩挑的大官。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送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卯,一上任积极搜集卯的材料,从抓捕、审判。再到判决、行刑,只用了七个工作日。

还是孔司寇的办事效率,真是从重、从严、从快。当时孔子将少正卯处斩后,还觉得不解气,把将其暴尸三日。大街示众。

当时孔子门下弟子都迷惑不解,纷纷去询问孔子:

师傅。您不是说用仁义治国吗?怎么一当官就大开杀戒?

孔司寇义愤填膺、怒未消。他对学生们说:你们太幼稚,不懂事。我跟卯的斗争不是人民内部矛盾,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对卯的心慈手软就是对鲁国犯罪,就是养虎遗患,对卯这样十恶不赦的人就要从重从快。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var1]

然后,孔司寇慢条斯理拿起了案头的竹简念起了判决书,判决书中细数了卯的五大罪状:

第一、这人什么道理都懂,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又不是法盲更不是盲,却知法犯法。

第二,这人性格怪癖,有犯罪基因,做事偏执,容易走极端,是顽固分子,潜意识中有犯罪倾向,是治安隐患。

第三,此人巧言令色,蛊惑人心,善于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其理论具有很大欺骗性,善于洗脑,比传销分子还可恨。

第四,思想冥顽不化,陷入犯罪深渊执迷不悟。

第五,善于伪装,跟容易把青少年带入歧途,误人子弟、教人学坏,比恐怖分子还危险。

但学生们听到最后也只听到卯似是而非的罪状中,似乎并没有什么犯罪事实,更加疑惑。

孔司寇似乎看出学生的心思,继续真情告白:

作为鲁国的大司寇,肩膀上担子千钧重,我不能等他犯罪了,造成危害了再去处理,那就失职了,辜负了领导的殷切希望。我要防患于未然,把犯罪消灭于萌芽中。你们用心听好,这叫预防犯罪。别以为你们出师了,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学海无涯,以后就跟为师好好学吧。

孔司寇说得义正辞严的也太高深,不过要是俗人们来看,少正卯该杀的理由其实就是两条,抢了生源和政见不同。

[var1]

孔司寇开了个不太好的头,日后这片大地发家的梁山泊集团也坚决不待见祝家庄曾头市,985的省城大学堂也坚决吞并两个省内211院校,不把本事学好跟清华北大有啥区别的蓝翔也坚决强大到一枝独秀。

更多文章

  • 荆轲刺秦王,离那么近为何会失败?荆轲临死前,靠着柱子说出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荆轲刺秦王荆轲的下场,荆轲刺秦王荆轲做了哪些准备,荆轲刺杀秦王为什么没成功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荆轲《易水歌》[var1] 《史记·刺客列传》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分别以荆轲与亲王的角度介绍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燕国太子丹请求荆轲入秦刺杀秦王嬴政,荆轲这位壮士为了报答太子丹对于自己的知遇之恩。明知一去不回,便就决定一去不回。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 司马迁将

  • 考古挖出一巨蛋,内有人形生物,《山海经》中的卵生国真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考古挖出一枚巨蛋内藏人形生物,考古发现神秘山海经真实事件,考古挖出巨蛋的奇闻

    [var1] 一、《山海经》中的卵生国 在我国古代的完整神话体系当中,盘古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他是华夏创世神,而崇尚卵生的确也是华夏初期神话文明中非常活跃的一种理念。在《诗经》当中曾经提到商人先祖是“吞鸟蛋卵生”,商朝周朝初始文化也和其中的描述没有太多的差异。我们观察生活当中的那些卵生生物时,也不难

  • 苏秦与张仪的合纵连横,竟是一出自导自演,让自己功成名就的骗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苏秦跟张仪的合纵连横,张仪和苏秦合纵连横是真的吗,张仪苏秦电视剧

    身为鬼谷子门下,不论是苏秦还是张仪的本事,世人都是有目共睹的。不同于其他名士,鬼谷子弟子的行事作风,颇具功利性。所谓“合纵连横”,考虑的根本不是国家的安定和老百姓的利益,说白了就是苏、张二人为了建功的手段。因为,这些师出名门的天才,迫切需要一个赏识自己的伯乐,然后,再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兜售给识货的买

  • 古代战国七雄的首都,如今都怎样了?只有两国都城规模不减当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战国七雄的首都,战国七雄首都在现在哪里,战国七雄的首都有哪七个

    [var1]首先是齐国都城临淄,作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原最强大的国家,到了战国末年它很快衰落,临淄历史上极为繁华,濒临渤海,也是重要的港口,经济昌盛,贸易发达,公元前221年,秦朝灭亡齐国,设置临淄县,归于齐郡管理,不过受到秦末战乱的影响,规模逐渐减小,如今是山东省淄博市的一个

  • 传承逾千年,国祚最长诸侯国——越国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诸侯国越国简介,最常说的诸侯国越国,小越国是现在的哪个国家

    [var1]越国从夏朝开始分封传承延续千年夏商周三代,通常称呼周边的少数民族,北称方(鬼方)南称越,东称东夷,西有西戎。越国由于远离中原,处于越人区域,默默发展。之后王朝更迭,越国在此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的时候,已经是春秋时期了。此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彼此之间为了争夺利益,打着正义的旗号,兼并开始。

  • 鲜卑七部中鲜为人知的段部,建立的两个政权从未列入十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鲜卑建立的第13个政权是什么,鲜卑慕容部所建政权,鲜卑创造的政权

    [var1]如果鲜卑各部能够统一,必然会成为匈奴、突厥、蒙古这样强大的游牧帝国。由于贴近中原,统一后的鲜卑甚至有可能类似大辽那样游牧与定居并存的强大帝国。那样的话,统一的鲜卑政权有可能和契丹建立的辽国一样成为国祚绵长超过百年的帝国。然而鲜卑各部对称霸草原没有兴趣,纷纷南下争霸中原。失去合体优势的鲜卑

  • 秦国背信弃义扣押楚王,长平之后为何赵国为何不敢杀嬴政一家?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长平战后赵国女人,赵国45万大军葬身长平,长平后赵国是如何恢复元气的

    [var1]春秋战国时代有信用秩序吗?国与国之间签署的条约都怕对方不遵守,所以才有为了维持信誉双方互派人质的做法。但是基本上强大的国家国家送到对方的人质都不是重要人物,比如嬴政和父亲子楚在秦国宗室中都不算是嫡系。再说赵国一直是不怂的平头哥一般的存在,所以根本不存在赵国敢不敢杀嬴政一家的做法。至于秦国

  • 鲁国既是姬姓“宗邦”,又是诸侯“望国”,但却为什么每况愈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鲁国世系一览表,鲁国历代的国君,鲁国历代国君有多厉害

    鲁国起初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为“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多位于今山东济宁境内。[var1]太史公有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

  • 齐桓公问管仲:国家实力不强如何称霸?君臣5问5答,堪称千古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齐桓公对管仲的态度,管仲是怎么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怎么评价齐桓公与管仲

    管理一个国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自古以来所有的统治者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和学习如何进行更好的管理和统治。但是作为一个复杂的事情,这不是随意能够被理解,所以很多的统治者都希望身边有一个能够帮自己理清思路的人,这种人在古代也被称作是谋士。在历史很多的进程中他们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作用,甚至影响了许多局势的发展。

  • 楚国是如何崛起的?跟此人关系很大,若没有他,就没有后来的楚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楚国崛起最新状况,楚国被灭后楚国公子都去哪了,楚国是如何称霸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浪漫主义的奠基人。他出生在楚国丹阳秭归,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所以,屈原从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博学多识,有着远大的志向。成年之后,更是深受楚怀王的信任,他对内主张任用贤能的人才,规范国家的法律制度,对外主张联合抗秦。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