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项伯是项羽的叔叔,为什么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后来刘邦如何待他?

项伯是项羽的叔叔,为什么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后来刘邦如何待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690 更新时间:2023/12/16 10:28:16

这个“临阵投敌”保护刘邦的人,就是项羽最小的叔叔项伯

项伯、项梁,以及项羽的父亲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楚国名将项燕。《史记》和《汉书》中都没有关于项羽父亲的记载,只记载项羽从小跟随叔叔项梁长大,项梁对项羽有抚养之恩。

项羽的影视形象

前208年,项梁战死,项伯就成为项羽在世上比较亲近的人,叔侄二人本应同心一致对外,为什么鸿门宴上项伯反倒出手保护刘邦呢?

说起来还是刘邦善于吸纳和使用人才。

1、第一个泄密者

项羽筹备鸿门宴原本是一件很机密的事。

在此之前,反秦的各路诸侯之中,刘邦率先攻入咸阳。按照刘邦的意思,他是打算从此住进富丽堂皇的秦宫中逍遥一阵子的,但是在张良等人的劝告下,为了不激怒各路诸侯,谋求更长远的利益,刘邦克服了眼前财富美女的诱惑,封闭秦宫,还军霸上。

此时就出现了第一个告密者,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

曹无伤的影视形象

不知道曹无伤是想借此向项羽邀功,还是出于其他什么目的,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当丞相,从此占有关中的所有财富。”

知道刘邦攻入咸阳的消息后,项羽就十分恼火,此时听到曹无伤传递来的消息,他更加恼怒,当即下令准备攻打刘邦。

项羽的谋士范增于是为项羽献计,在他们驻军的鸿门设下酒宴招待刘邦,趁刘邦没有防范的时候在酒席之上将他除掉。

2、第二个泄密者

此时项羽势力强大,在鸿门有40万军队;刘邦虽然首先攻入咸阳,但是他的实力远远不如项羽,在霸上只有10万军队。

双方实力悬殊,再加上范增献上妙计,刘邦取胜的可能性很小。

好在项羽这边也出现了一个泄密者,这就是项羽的叔父项伯。

项伯的影视形象

项伯本来并不是去向刘邦告密的,眼看项羽设下鸿门宴,项伯最想救的是恩人张良:项伯和张良很早就交往密切,项伯曾经犯下杀人罪,幸亏跟随张良躲藏在下邳才保住了性命。

项伯不忍心看张良到鸿门宴上送死,于是他特地连夜跑到刘邦军营中找到张良,真诚地提出邀请:“你快和我逃跑吧,别跟着刘邦白白送死了!”

张良是个忠诚的人,眼看危险在即,他怎么可能丢下刘邦自己逃跑?听项伯讲了项羽的计策之后,张良马上把这件事告诉了刘邦。

刘邦当即大惊,说道:“这可怎么办呢?”----《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是: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由此可见,其实刘邦并不是一个特别有胆量、有决策能力的人,他碰到紧急情况的反应先是大惊,然后问别人: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候就显出张良的智谋与胆略来,他出主意道:“那我们就只有让项伯告诉项羽,说我们并不敢背叛他!”

张良的影视形象

至此,刘邦“善于结纳人才”的长处就表现了出来,他马上让张良把项伯请进来,像对待兄长一样接待了他,又是给项伯敬酒,又是和项伯约定了儿女亲家,完全收服了项伯,让他能够彻底为己所用。

3、项伯的助力

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深信不疑,他马上连夜回到楚军大营,一五一十地把刘邦的话告诉项羽,然后说道:“如果刘邦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能进关来呢?现在刘邦立有大功,你却要攻打他,这是不义。你一定要善待他才行!”

项伯是项羽的叔叔,所以对项伯的劝告,项羽都听进去了,这也是鸿门宴上他一直没有决心除掉刘邦的原因。

项羽没下决心除掉刘邦,他的谋士范增却知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酒席之上,范增看项羽一直举棋不定,连忙把项羽的堂弟项庄叫进来,让他舞剑助兴,找机会刺杀刘邦。

可是让范增没想到的是,本来志在必得的项庄,突然遇到了挺身而出的项伯。这项家叔侄二人在酒席之上对舞,目的却完全不同:项庄舞剑、剑剑指向刘邦;项伯舞剑,次次把刘邦护在自己身后。

刘邦的影视形象

项伯为刘邦的逃脱成功争取了时间,后来刘邦的护卫樊哙进来,刘邦得以全身而退。

4、结语

鸿门宴是刘邦遭遇的比较大的一次危机,对帮助自己度过这次危机的项伯,后来他给予了什么待遇呢?

楚汉战争结束之后,整个项氏家族,除了项羽战死之外,刘邦赦免了其他所有的家族成员;项伯则因为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立下大功,刘邦封他为射阳侯。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对项伯封侯的记载是:“兵初起,与诸侯共击秦,为楚左令尹,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

参考资料: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更多文章

  • 东吴有六位“奋威将军”:一位被逼自尽,一位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奋威将军,也在三国时期的东吴得到较多的应用。对于东吴来说,历史上共有六位奋威将军,其中就包含了陆逊的儿子陆抗。一、孙瑜首先,东吴第一位奋威将军是孙瑜。孙瑜是孙权的堂兄,东汉末年,孙瑜跟随周瑜、孙权等人征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并且,孙瑜还喜欢读书,擅长安抚部下,这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了。建

  • 此人满腹心机,聪明权变,举世无双,影响了三国早期的政治格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时期最狠毒的武将,三国正史最有谋略大智慧的人物,三国时期隐藏在暗处的强大势力

    其中的主角一是刘备、曹操、孙权这样的枭雄明主,二是关羽、张飞这样的绝世名将,三就是诸葛亮、司马懿、郭嘉这些谋臣。君臣文武,共谋天下,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乱世大剧。而在三国的谋臣中有一位顶级谋士却常常被人所忽略,他就是多次影响历史走向的谋士贾诩。贾诩此人满腹心机,聪明权变,举世无双,极大地影响了三国早

  • 若刘备不打夷陵之战,能否一举击败曹魏?看懂这三点答案不言自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伐吴的真实原因自从赤壁之战开始,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不错了,虽然偶尔有小摩擦,但整体来看,双方还是合作的关系,毕竟曹魏实在是太强大了,刘备和孙权必须联合起来,否则会被曹操各个击破!然而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两件事情的发生,却让孙权对形势产生了误判,认为曹魏不行了!首先,在这

  • 咸丰帝是如何一步步逃往热河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咸丰帝逃往热河,咸丰皇帝逃往热河何时回去,咸丰逃到热河怎么走

    谁能想到,就在这最后一道程序上发生了一场大波澜。咸丰帝对英法代表进京换约的人数、进京线路、停留时间做了规定,咸丰帝的这些安排即使用今天的国际法衡量,也是合法的。但英法联军早已把清军看扁了。不仅完全不按照咸丰帝规定的进京路线,而且还要求全副武装进入北京,人数自行决定。因此联军在大沽炮台与清军发生冲突,

  •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志同道合1891年8月,梁启超初见康有为,被其学识所折服, 决心拜师。在万木草堂学习的三年间,梁启超既是康有为的门徒,也是康有为的助手。1895年春,《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梁启超受老师之托带领粤、湘两省举人上书请拒签和约。这就是轰动朝野的 “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的序幕就此拉开。“

  • 乾隆八年出现“最热夏天”,究竟热到啥程度?12天死亡11400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八年最热的夏天 据史料记载,乾隆八年的高温,覆盖面很广,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武汉等地。光记载这起高温事件的史料,就有48处。当时法国有位传教士来到中国,用他所带的老式温度计对气温进行了测量。古气候研究室专家通过研究换算发现,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都超过了40℃。尤其以

  • 七十岁还被乾隆翻牌子的是哪位妃子?她有何魅力能如此吸引乾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乾隆最恨的三个女人,乾隆最钟爱的女人是谁,乾隆41个妃子谁最受宠

    人们常说,帝王的后宫是佳丽三千人。虽然只是一个虚数,但也证明宫廷之中的女子不在少数。运气好的,可能为嫔封妃,运气差的不仅得不到皇上的宠爱,还会因为份位的关系被其他妃嫔所排挤欺负。然而在乾隆时期,有位妃子已经七十八岁高龄却还受到乾隆召见,这又是为何呢?要知道近些年来乾隆又得了一个“渣渣龙”的称号,这位

  • 日本发现吴三桂反清檄文原版,揭露降清的原因:难怪清朝要抹黑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吴三桂反清是哪一年,在日本发现吴三桂原版反清檄文,吴三桂为啥反清失败

    清朝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王朝,他们不尊重历史。总是喜欢用丑化敌人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功绩和贡献。比如朱元璋就在清朝遭到了严重的摸黑,清朝的画师手中的朱元璋都是奇丑无比的长脸形象。但事实上根据明朝人在书籍中对于朱元璋的记载却可以发现朱元璋是一个相貌堂堂的人。清朝这么做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仅朱元璋被摸黑

  • 年羹尧被处决后,官员在抄家时发现七个大字,雍正知道后口吐鲜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雍正年间被抄家的官员,雍正处死年羹尧片段,雍正处死年羹尧后怎么处理的

    自古以来,统兵大将都是一个敏感的位置。因为手握重兵的人,在政治上的优势是很明显的,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政权更替往往和兵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乱世之中,带兵将领通常成为有意逐鹿天下的人拉拢的对象;而在和平年代,他们又成了君主提防忌惮的存在,非皇帝真正的心腹不能胜任。对这种统兵将领的又爱又恨,可以

  • 朱祁镇复辟的时候,兵部尚书于谦在干什么?为何不阻止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祁镇兵变的时候于谦在干嘛,于谦导致朱祁镇被俘,朱祁镇尊重于谦的句子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体弱多病,朱棣逝世以后,朱高炽即位,在位不到一年便猝然去世,朱瞻基随即继位。1425年,朱瞻基正式登基,并且任用蹇义、夏原吉、于谦、周忱等贤才良将,开创出仁宣之治。不过,朱瞻基却英年早逝,年少的朱祁镇即位。朱祁镇年龄尚小,于是太后张氏掌权,但她不偏袒自家人和外戚,明朝兴盛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