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奋威将军,也在三国时期的东吴得到较多的应用。对于东吴来说,历史上共有六位奋威将军,其中就包含了陆逊的儿子陆抗。
一、孙瑜
首先,东吴第一位奋威将军是孙瑜。孙瑜是孙权的堂兄,东汉末年,孙瑜跟随周瑜、孙权等人征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并且,孙瑜还喜欢读书,擅长安抚部下,这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了。建安九年(204年),孙瑜兼任丹阳太守,众人前来归附,兵力达到一万多人。后来,孙瑜又被加任为绥远将军。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攻打濡须,孙瑜跟随孙权到濡须抵御曹操。孙权想与曹操交战,孙瑜劝说孙权应稳重防守,孙权不听,军队果然没有获得战功。在这场战役后,孙权升任孙瑜为奋威将军,仍然掌管丹杨郡的事务,从溧阳迁到牛渚驻守。到了公元215年,年仅39岁的孙瑜去世,这显然属于英年早逝的情况了。
二、周泰
第二位奋威将军是周泰。早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周泰就开始跟随,并多次立下战功。所以,孙权就向孙策请求让周泰保护自己。自此之后,周泰多次保护孙权,甚至为此身负重伤。建安十三年(208年),周泰在讨伐黄祖一战有功。后与周瑜、程普拒曹操军于赤壁,攻曹仁于南郡。曹操出濡须,周泰勇战击退曹操。于是留督濡须,拜平虏将军。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军进攻濡须,周泰率军前往抵挡。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又进攻濡须,周泰又重复地率军前往抵挡。曹操退军后,孙权拜周泰为平虏将军,留督濡须。
公元219年,孙权派遣吕蒙偷袭荆州,并斩杀了关羽。夺取荆州后,孙权册封为周泰为奋威将军,并让他担任汉中太守,这暴露了孙权吞并益州的野心。不过,东吴和蜀汉最终握手言和,以此共同对抗曹魏。大约在公元222年到公元229年之间,周泰病逝。
三、潘濬
第三位奋威将军是潘濬。潘濬出自荆州之地,是蒋琬的表弟。东汉末年,潘濬曾是刘表的部下。公元211年,潘濬开始跟随关羽。不过,潘濬和关羽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张。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此战,关羽因为腹背受敌,所以兵败被杀。公元220年,孙权平定荆州后,将潘濬册封为奋威将军。
公元229年,孙权登基称帝后,潘濬担任九卿之一的太常,也即成为了东吴大臣。黄龙三年(231年)二月,孙权授予潘濬符节,命其与吕岱督军五万讨伐五溪蛮夷。潘濬赏罚得当,在数年间,斩杀俘获几万人。自此五溪蛮夷逐渐衰落,一方得以安宁无事。公元239年,潘濬去世。
四、张承
第四位奋威将军是张承。张承是东吴大臣张昭的长子,他的妻子为诸葛瑾的女儿。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任骠骑将军时,征辟张承为骠骑将军西曹掾,出任长沙西部都尉。率军讨平山越,得精兵一万五千人。后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被封为都乡侯,领部曲五千人。
公元234年,张承跟随孙权进攻合肥,结果无功而返。到了公元244年(赤乌七年),张承病逝,享年六十七岁,谥号定(孙吴只有张承与其父张昭及顾雍、陆逊、陆抗得以拥有谥号)。
五、诸葛融
第五位奋威将军是诸葛融。诸葛融是诸葛瑾的幼子,也即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侄子。诸葛融不仅非常聪慧,而且性格比较宽厚。在诸葛瑾、诸葛恪获得重用后,诸葛融也担任了骑都尉、奋威将军等官职。但是,公元253年,在兄长诸葛恪死于东吴的内部争斗后,诸葛融也遭到了牵连,最终被逼自尽。
六、陆抗
最后,第六位奋威将军是陆抗。众所周知,陆抗是陆逊的儿子。赤乌八年(245年),陆抗20岁时,其父陆逊去世。孙权任命他为建武校尉,领其父陆逊部众五千人,驻守武昌。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后,孙亮即位,陆抗被册封为奋威将军。当然,对于陆抗来说,最终的官职,显然没有止步于这个杂号将军。
公元264年,孙皓即位后,加封陆抗为镇军大将军,并让其镇守荆州等地。公元272年,在西陵之战中,陆抗击败了西晋大军,推迟了东吴的灭亡进程。在此基础上,陆抗被晋升为大司马、荆州牧,这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到了公元274年,陆抗病逝。在陆抗去世后,东吴自然没有什么名将了。公元280年,东吴最终被西晋大军消灭,这意味着三国时代的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