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东吴有六位“奋威将军”:一位被逼自尽,一位英年早逝!

东吴有六位“奋威将军”:一位被逼自尽,一位英年早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245 更新时间:2024/1/15 16:54:35

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奋威将军,也在三国时期的东吴得到较多的应用。对于东吴来说,历史上共有六位奋威将军,其中就包含了陆逊的儿子陆抗

一、孙瑜

首先,东吴第一位奋威将军是孙瑜。孙瑜是孙权的堂兄,东汉末年,孙瑜跟随周瑜、孙权等人征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并且,孙瑜还喜欢读书,擅长安抚部下,这可以说是文武双全了。建安九年(204年),孙瑜兼任丹阳太守,众人前来归附,兵力达到一万多人。后来,孙瑜又被加任为绥远将军。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攻打濡须,孙瑜跟随孙权到濡须抵御曹操。孙权想与曹操交战,孙瑜劝说孙权应稳重防守,孙权不听,军队果然没有获得战功。在这场战役后,孙权升任孙瑜为奋威将军,仍然掌管丹杨郡的事务,从溧阳迁到牛渚驻守。到了公元215年,年仅39岁的孙瑜去世,这显然属于英年早逝的情况了。

二、周泰

第二位奋威将军是周泰。早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周泰就开始跟随,并多次立下战功。所以,孙权就向孙策请求让周泰保护自己。自此之后,周泰多次保护孙权,甚至为此身负重伤。建安十三年(208年),周泰在讨伐黄祖一战有功。后与周瑜、程普拒曹操军于赤壁,攻曹仁于南郡。曹操出濡须,周泰勇战击退曹操。于是留督濡须,拜平虏将军。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军进攻濡须,周泰率军前往抵挡。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又进攻濡须,周泰又重复地率军前往抵挡。曹操退军后,孙权拜周泰为平虏将军,留督濡须。

公元219年,孙权派遣吕蒙偷袭荆州,并斩杀了关羽。夺取荆州后,孙权册封为周泰为奋威将军,并让他担任汉中太守,这暴露了孙权吞并益州的野心。不过,东吴和蜀汉最终握手言和,以此共同对抗曹魏。大约在公元222年到公元229年之间,周泰病逝。

三、潘濬

第三位奋威将军是潘濬。潘濬出自荆州之地,是蒋琬的表弟。东汉末年,潘濬曾是刘表的部下。公元211年,潘濬开始跟随关羽。不过,潘濬和关羽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张。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此战,关羽因为腹背受敌,所以兵败被杀。公元220年,孙权平定荆州后,将潘濬册封为奋威将军。

公元229年,孙权登基称帝后,潘濬担任九卿之一的太常,也即成为了东吴大臣。黄龙三年(231年)二月,孙权授予潘濬符节,命其与吕岱督军五万讨伐五溪蛮夷。潘濬赏罚得当,在数年间,斩杀俘获几万人。自此五溪蛮夷逐渐衰落,一方得以安宁无事。公元239年,潘濬去世。

四、张承

第四位奋威将军是张承。张承是东吴大臣张昭的长子,他的妻子为诸葛瑾的女儿。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任骠骑将军时,征辟张承为骠骑将军西曹掾,出任长沙西部都尉。率军讨平山越,得精兵一万五千人。后任濡须都督、奋威将军,被封为都乡侯,领部曲五千人。

公元234年,张承跟随孙权进攻合肥,结果无功而返。到了公元244年(赤乌七年),张承病逝,享年六十七岁,谥号定(孙吴只有张承与其父张昭及顾雍、陆逊、陆抗得以拥有谥号)。

五、诸葛融

第五位奋威将军是诸葛融。诸葛融是诸葛瑾的幼子,也即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侄子。诸葛融不仅非常聪慧,而且性格比较宽厚。在诸葛瑾、诸葛恪获得重用后,诸葛融也担任了骑都尉、奋威将军等官职。但是,公元253年,在兄长诸葛恪死于东吴的内部争斗后,诸葛融也遭到了牵连,最终被逼自尽。

六、陆抗

最后,第六位奋威将军是陆抗。众所周知,陆抗是陆逊的儿子。赤乌八年(245年),陆抗20岁时,其父陆逊去世。孙权任命他为建武校尉,领其父陆逊部众五千人,驻守武昌。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后,孙亮即位,陆抗被册封为奋威将军。当然,对于陆抗来说,最终的官职,显然没有止步于这个杂号将军。

公元264年,孙皓即位后,加封陆抗为镇军大将军,并让其镇守荆州等地。公元272年,在西陵之战中,陆抗击败了西晋大军,推迟了东吴的灭亡进程。在此基础上,陆抗被晋升为大司马、荆州牧,这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到了公元274年,陆抗病逝。在陆抗去世后,东吴自然没有什么名将了。公元280年,东吴最终被西晋大军消灭,这意味着三国时代的彻底结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此人满腹心机,聪明权变,举世无双,影响了三国早期的政治格局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三国时期最狠毒的武将,三国正史最有谋略大智慧的人物,三国时期隐藏在暗处的强大势力

    其中的主角一是刘备、曹操、孙权这样的枭雄明主,二是关羽、张飞这样的绝世名将,三就是诸葛亮、司马懿、郭嘉这些谋臣。君臣文武,共谋天下,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乱世大剧。而在三国的谋臣中有一位顶级谋士却常常被人所忽略,他就是多次影响历史走向的谋士贾诩。贾诩此人满腹心机,聪明权变,举世无双,极大地影响了三国早

  • 若刘备不打夷陵之战,能否一举击败曹魏?看懂这三点答案不言自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伐吴的真实原因自从赤壁之战开始,刘备和孙权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不错了,虽然偶尔有小摩擦,但整体来看,双方还是合作的关系,毕竟曹魏实在是太强大了,刘备和孙权必须联合起来,否则会被曹操各个击破!然而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两件事情的发生,却让孙权对形势产生了误判,认为曹魏不行了!首先,在这

  • 咸丰帝是如何一步步逃往热河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咸丰帝逃往热河,咸丰皇帝逃往热河何时回去,咸丰逃到热河怎么走

    谁能想到,就在这最后一道程序上发生了一场大波澜。咸丰帝对英法代表进京换约的人数、进京线路、停留时间做了规定,咸丰帝的这些安排即使用今天的国际法衡量,也是合法的。但英法联军早已把清军看扁了。不仅完全不按照咸丰帝规定的进京路线,而且还要求全副武装进入北京,人数自行决定。因此联军在大沽炮台与清军发生冲突,

  •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关系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志同道合1891年8月,梁启超初见康有为,被其学识所折服, 决心拜师。在万木草堂学习的三年间,梁启超既是康有为的门徒,也是康有为的助手。1895年春,《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传来,群情激愤,梁启超受老师之托带领粤、湘两省举人上书请拒签和约。这就是轰动朝野的 “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的序幕就此拉开。“

  • 乾隆八年出现“最热夏天”,究竟热到啥程度?12天死亡11400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乾隆八年最热的夏天 据史料记载,乾隆八年的高温,覆盖面很广,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武汉等地。光记载这起高温事件的史料,就有48处。当时法国有位传教士来到中国,用他所带的老式温度计对气温进行了测量。古气候研究室专家通过研究换算发现,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的气温值,都超过了40℃。尤其以

  • 七十岁还被乾隆翻牌子的是哪位妃子?她有何魅力能如此吸引乾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乾隆最恨的三个女人,乾隆最钟爱的女人是谁,乾隆41个妃子谁最受宠

    人们常说,帝王的后宫是佳丽三千人。虽然只是一个虚数,但也证明宫廷之中的女子不在少数。运气好的,可能为嫔封妃,运气差的不仅得不到皇上的宠爱,还会因为份位的关系被其他妃嫔所排挤欺负。然而在乾隆时期,有位妃子已经七十八岁高龄却还受到乾隆召见,这又是为何呢?要知道近些年来乾隆又得了一个“渣渣龙”的称号,这位

  • 日本发现吴三桂反清檄文原版,揭露降清的原因:难怪清朝要抹黑他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吴三桂反清是哪一年,在日本发现吴三桂原版反清檄文,吴三桂为啥反清失败

    清朝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王朝,他们不尊重历史。总是喜欢用丑化敌人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功绩和贡献。比如朱元璋就在清朝遭到了严重的摸黑,清朝的画师手中的朱元璋都是奇丑无比的长脸形象。但事实上根据明朝人在书籍中对于朱元璋的记载却可以发现朱元璋是一个相貌堂堂的人。清朝这么做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仅朱元璋被摸黑

  • 年羹尧被处决后,官员在抄家时发现七个大字,雍正知道后口吐鲜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雍正年间被抄家的官员,雍正处死年羹尧片段,雍正处死年羹尧后怎么处理的

    自古以来,统兵大将都是一个敏感的位置。因为手握重兵的人,在政治上的优势是很明显的,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政权更替往往和兵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乱世之中,带兵将领通常成为有意逐鹿天下的人拉拢的对象;而在和平年代,他们又成了君主提防忌惮的存在,非皇帝真正的心腹不能胜任。对这种统兵将领的又爱又恨,可以

  • 朱祁镇复辟的时候,兵部尚书于谦在干什么?为何不阻止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祁镇兵变的时候于谦在干嘛,于谦导致朱祁镇被俘,朱祁镇尊重于谦的句子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体弱多病,朱棣逝世以后,朱高炽即位,在位不到一年便猝然去世,朱瞻基随即继位。1425年,朱瞻基正式登基,并且任用蹇义、夏原吉、于谦、周忱等贤才良将,开创出仁宣之治。不过,朱瞻基却英年早逝,年少的朱祁镇即位。朱祁镇年龄尚小,于是太后张氏掌权,但她不偏袒自家人和外戚,明朝兴盛得以延续。

  • 元朝的十一位皇帝都是谁,其年号、谥号、庙号、汗号又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元朝皇帝庙号一览表,元朝庙号及谥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谥号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取“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大都(今北京),1368年明朝军队攻入大都,元顺帝退出中原,元朝对全国的统治结束,元朝共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下面丸子为大家细细讲讲元朝十一位皇帝的顺序和年号、谥号、庙号和蒙古汗号。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1294年),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