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性格决定命运的三国名将钟会,造反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成功

性格决定命运的三国名将钟会,造反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成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968 更新时间:2024/1/23 23:22:43

三国鼎立已成,是存量时代的博弈,彼时事关得失,三方势力攻守于尺寸之间,发展于此消彼长,或得于算计,背盟弃约,反友为敌,“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攘攘熙熙皆为利往”;或失于内耗,你争我夺,鬼蜮伎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皆令人如履薄冰,此中人物亦面孔如置灯下,恍惚间忽明忽暗,难以琢磨,忠奸难辨——如钟会

钟会,字士季,钟繇幼子,三国时期魏国人,时人尝作才性之辨,遍读史料,总觉钟会其如剃须之刀片,其刀锋利而少厚重,双刃而难以控,譬如钟会,其才如刀锋,其性如刀质,其才纵攻城不足,但谋人性命有余;其性稍嫌厚重不足,动辄得咎,睚眦必报,其质(性)不足以成其才。

其才——多有计谋,素以阴柔。

后世对钟会的才华的评价向来不吝啬,现有史料总会在细述钟会平生种种之前,将“军事家”、“书法家”两项标签置于最前,其军事才能史书多有记载。然而仔细辨别,发现其所为“军事家”的才能大多是类似陈平的诡计:

例一、征讨毌丘俭。毌丘俭作乱,司马师征讨时,钟会就参与平乱了,不仅如此,司马师在此役以及眼疾的压力下过世后,钟会对后继者司马昭更是大力支持,出谋划策:

“毋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会从,典知密事,卫将军司马文王为大军后继,景王薨于许昌,文王总统六军,会谋谟帷幄。”《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例二、征讨诸葛诞,“文王至寿春,会复从行”,此役中钟会的计谋充分利用了诸葛延的东吴外援全琮的家庭困难,此时全琮几乎是带上了所有的儿子支援诸葛延,可是家中偏偏遇到了案件纠纷,或许是直接或许是间接的原因的推动下,全琮的家人渡江归顺了司马昭。

“怿兄子辉、仪留建业,与其家内争讼,携其母,将部曲数十家渡江,自归文王。”

钟会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伪造了书信,让人带给全琮的儿子怿,说吴国内对怿不能收取寿春感到愤怒,想要把全家都诛杀掉,所以我们逃命出来归顺了司马昭,怿等得到这个消息很恐惧,于是带领手下兵将开东门出城受降。

“吴中怒怿等不能拔寿春,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怿等恐惧,遂将所领开东城门出降。”

二、其性——敏感而量窄,隐忍而必报

史载钟会是钟繇庶子出身,其母张昌蒲虽然是钟繇之妾,但颇有心计,能隐忍。在钟会为母亲所做的《张夫人传》中记载了其母和钟繇“贵妾”孙氏宫斗的故事:

“…贵妾孙氏,摄嫡专家,心害其贤,数谗毁,无所不至。孙氏辨博有智巧,言足以饰非文过,然竟不能伤也。及妊娠,愈更嫉妒,乃置药食中。夫人中食,觉而吐之,瞑眩者数日。或曰:「何不向公言之?」答曰:「嫡庶相害,破家危国,古今以为鉴诫。假如公信我,众谁能明其事?彼以心度我,谓我必言,固将先我;事由彼发,顾不快邪!」遂称疾不见。孙氏果谓成侯曰:「妾欲其得男,故饮以得男之药,反谓毒之。」成侯曰:「得男药佳事,暗于食中与人,非人情也。」遂讯侍者具服,孙氏由是得罪出。成侯问夫人:「何能不言?」夫人言其故,成侯大惊,益以此贤之。”

孙氏巧舌如簧,颇能混淆是非,对钟会目前更是嫉妒,比及张氏怀有钟会,孙氏对钟母的嫉妒更甚,甚至到了在钟母饭食里下毒的地步,但是被钟母觉察,将饭食吐出,有人问为什么不向钟繇说呢?钟母说:

“嫡庶相斗导致破家危国是自古就有的事情,就算钟公相信我,其他人谁能知道其中的曲折是非呢?孙氏肯定以为我会向钟公诉苦,那么她一定会恶人先告状,那么这样由她挑起事端,不是一个让人痛快的事情吗?”

后来果然如钟母所料,孙氏向钟繇陷害钟母,但是被钟繇识破,当钟繇问钟母为何不向自己述说时,钟母同样的回答让钟繇大感惊异。不难想象钟会所表现言行倒是颇有其母之心计。其实对于钟会的心性,钟母有过担心,但是最后的结论是认为钟会“居心正”。

“夫人谓曰:「昔范氏少子为赵简子设代邾之计,事从民悦,可谓功矣。然其母以为乘伪作诈,末业鄙事,必不能久。其识本深远,非近人所言。吾常乐其为人。汝居心正,吾知免矣,但当修所志,以辅益时化,不忝先人耳。」”

而事实上,钟会的隐忍和必报通过其于与旁人互动的一二事即可明了,最可见其性格的便是对嵇康的怨恨直至将其谋害。

细究其事,其中不仅有因为钟会拜访嵇康受冷落而构陷嵇康致死,而且有因为担心嵇康嘲讽而将自己所做著述投于墙外,均显其必报与敏感。史载钟会曾拜见嵇康,而嵇康以打铁为由,对钟会傲慢以待,尴尬气氛中,钟会不得不起身离去。

此时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钟会虽心中怨愤,但仍为自己圆场时的隐忍不发可见一斑。但不发不等于真的不介意,后“嵇康等见诛,皆会谋也。”

三、其才其性——剃刀安可宰牛

及至魏伐西蜀,其统帅四人中,钟会宿命般的会萌生反意:正如大革命发生于法国,皆因彼时法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国人都预见了更为光明的未来,因此对尚不完美的现状就更为不可忍受,钟会与司马昭如此接近,萌生鄙夷替代之心完全合乎情理;其次其才敏而其质薄,临时起意,以小博大完全合乎逻辑,《三国志.钟会传》亦讲,钟会“遂”谋反,“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其中便有临时起意之意。

然而,其临时又犹豫不决,致使司马昭起疑,征蜀魏将离心,想据蜀地而攻魏,执天下牛耳,可乎?剃刀安可宰牛!

更多文章

  • 正史上真实的董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独断专横之前,也曾虚怀若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正史中的董卓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学家对董卓的评价,如何评价董卓这个历史人物

    比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曹操是个中性人物,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是个大智大勇的英雄人物。可到了罗贯中笔下,曹操就是一个大坏蛋。因为罗贯中写的是小说,要有正派反派,为了突出刘备对汉朝的忠心,必须把曹操描写成大奸臣;用曹操的孬衬托刘备的好。就跟我们现在的电影一样,反派人物都是头上生疮、脚底板流

  • 张嫣是吕雉外孙女,在诛吕行动中,为何被汉文帝刘恒放过一马?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恒和张嫣谁厉害,吕雉和张嫣的关系,刘恒与张嫣

    公元前180年,吕雉病逝,隐忍已久的齐哀王刘襄联合汉朝老臣陈平和周勃发动诛吕行动,大肆屠杀吕氏子孙,男女老少无一幸免。在这场暴乱中,刘恒可以说是最大的赢家,既没有势力,又没有怎么出力,结果却捡了一个大便宜,轻而易举地当上了皇帝。刘恒当上皇帝之后,按理说不会容忍和吕雉有关系的人活在世上,但是却将张嫣留

  •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战略规划完全实现了吗?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葛亮隆中战略图解,诸葛亮和隆中什么关系,诸葛亮的隆中有发展吗

    隆中对出台的背景我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根据史实做出的推论:首先刘备当时屡战屡败,几乎没有存身之地。如果不是刘表给他新野一县之地,刘备都不知道到哪里去。刘备曾经混迹各个军阀之间的北方被曹操统一,所以年过50的刘备仅仅勉强生存。身边的武装力量仍旧是并不过千,将不过关张张云。要知道现在不是十八路诸侯讨

  • 三国老大谁更心机?曹操实用主义,孙权帮派主义,刘备理想主义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孙权曹操谁最成功,三国刘备曹操孙权谁的人气最高,三国刘备曹操孙权谁能力强

    汉朝末年,随着黄巾军的起义,一个延续了百年的乱世正式拉开了序幕。然而乱世毕竟不是游戏,不能依靠一个人就能结束这种纷争,只有招揽更多的人才,才能够在乱世上得到一席之地。而能在东汉末年中,笑得最后,自然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曹孙刘三人。那么他们在用人方面,也有着各自的特点。一:曹操,实用主义,用完即弃曹操作为

  • 彻底降服匈奴,创造帝国中兴,汉宣帝的历史名望为何不如汉武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武帝是怎么打败匈奴,汉宣帝为何打败匈奴,汉宣帝对匈奴的贡献

    西汉还有一个杰出的皇帝,但是十分低调,低调到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那便是汉宣帝。汉武帝和汉宣帝,一前一后,共同开创了汉朝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同样是劳苦功高,同样是功绩斐然,但是二人的名气却相差甚远,这是为何?汉武帝和汉宣帝在治国的道路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政绩上不好比较,不能说汉宣帝的文治武功就高

  • 陕西出土一件国宝,是秦始皇图谋天下的不二利器,五次出巡全靠它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秦始皇在他统治时期又是如何当起一方霸主的?他的野心有多大?秦始皇陵铜车马又代表了什么时代显著特色?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秦始皇陵铜车马,一起了解大秦帝国吧!秦国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第一个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秦始皇显然功不可没。那么秦始皇又是如何带领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迅速崛起成为一代帝国呢?个人认为杰出的人

  • 一代名将、步战王者,却死于无名之辈的手上,曹操需要为此背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操一生最辉煌的战绩,无名之辈曹操,曹操最厉害的四个武将

    战争虽然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浑身便充斥着血与泪的教训,但无论是作为统治者维护政权的一种手段,还是一部分人步入上流社会的捷径,它的存在也都有其合理之处。放眼于浩瀚的军事史银河,我们会发现古今中外从来都不缺乏那些英勇善战攻城略地的武将,或是坐镇指挥运筹帷幄的智将,他们宛如一颗颗耀眼的行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 王莽接二连三杀子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莽杀子之谜全集,王莽杀子真相揭秘,历史上的王莽被刺杀

    兵荒马乱出于生存,父亲选择放弃儿子可能在当时的社会舆论环境中并不会收到过多谴责,但和平时期,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抛弃亲情,无论道德规范如何不同,在任何时代,都是要被口诛笔伐的对象。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经令各国仰视,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一度使无序的状态得到改观,但这位包举宇内的英主万年生活却十分悲惨

  • 李斯被腰斩之时,满朝文武大臣,为什么没有一人站出来为他求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看戏看电视剧经常见皇上要杀人的时候,大臣苦苦哀求,皇帝最后还是改变主意,刀下留人。那是因为只有电视剧才敢这么演,因为编剧和导演以及群演都不怕皇帝,上面高高在上的,只是个一会还要抢盒饭吃的假皇帝。俗话说世态炎凉,人都是趋炎附势的,魏忠贤当权的时候,干儿子干孙子遍地都是,魏公公一手遮天,权倾朝野,谁见了

  • 垓下之战本有10万大军,为何打到最后,项羽只带了800精骑逃亡?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垓下之战项羽逃跑了吗,垓下之战项羽抛弃了大军吗,垓下之战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当时,项羽的楚军虽然还有十万人马,但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人困马乏,已经是强弩之末。再看对手刘邦这边,汉军二十万左右,加上齐王韩信三十万雄兵,还有彭越、英布,刘贾等共五路大军在垓下对项羽形成重重包围之势。毫不夸张地说,垓下之战楚汉力量对比,在一比八左右。关于这场战争,高祖本纪是这样描述的:"高祖与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