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喊着匡扶汉室的刘备,何不迎接汉献帝入蜀为帝,反而自己称了帝?

喊着匡扶汉室的刘备,何不迎接汉献帝入蜀为帝,反而自己称了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869 更新时间:2024/2/26 14:36:33

汉献帝退位之后,刘备为什么不迎接汉献帝来川蜀之地,反而选择自己当皇帝呢?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刘备直接选择称帝。

迎接献帝,刘备何以自处?

时局的不同,当权者的考虑也自然会有不同。东汉末年之时,群雄逐鹿。汉献帝刘协因为李淮郭汜的叛乱,被迫逃出京都。曹操看准时机,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自己的地盘。便有了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时机的抓取对于曹操来说是恰到好处的。不仅赢得了名声,同时也有利于自己吸纳人才。

反观刘备,则就不同了。此一时彼一时,今日之刘备已不是当年的刘备。况且这个时候的汉献帝,早已经没有了利用的价值。如果将汉献帝接到川蜀之地,刘备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怎会拱手让给刘协。更何况将刘协带到蜀汉之后,刘备毕竟只是一个与汉室远的不能再远的宗亲。

在正牌皇帝面前,刘备也就只能作为一个忠实的臣子,这么多年的努力,很可能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刘备当年起家的时候,打的旗号便是"中兴汉室"。迎接献帝,虽然完成了口号,那可是刘备收拢人才的根本,可一旦局面被打破,手下的人何去何从?谁都愿意自己跟着的老大越混越上升,怎么跟着您,您的地位越来越下降?您都下降了,我们的地位如何自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咱们怎能容忍越活越抽抽?

手下人的心态决定了刘备的未来——必须自己称帝,这才能使大家心安,说白了,汉献帝在刘备手下根本没有号召力。

刘备的野心

刘备能够一步一步走到当下,十分不易。从最初的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到后来四处飘零;在三顾茅庐之后,拥有了专属自己的得力文臣;从赤壁之战开始,刘备便开始了自己的发家之路;从荆州开始,到后来的巴蜀之地;从自称为汉中王,到后来的蜀汉皇帝。所有的一步步行程,着实不易,也无一不处处透露着刘备的野心。

当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刘备一直在隐忍等待机会,在争夺天下的道路上,刘备也是一直在积蓄力量。入川作战的胜利,想必是刘备最风光的时候,此时的天下三分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刘备已经成为了一方诸侯。从当年的三顾茅庐制定的隆中对策,到跨有荆益,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正在一步步的实现。

还有便是刘备的“忠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为什么要给一个和自己毫无关系的汉献帝呢?

中兴汉室只是一面旗帜

《三国志》: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正如上文所言,刘备在从小或许就有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成为贵人。不管是中兴汉室还是匡扶汉室,这只不过是刘备进行创业的口号。或许最初的时候,刘备也的确想过要中兴汉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自己手中实力的不断壮大,迎不迎接汉献帝来巴蜀之地,渐渐地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曹操当年刚出道之时,心中所想的就是成为大汉的征西将军。可随着后来的实力的不断转变,汉室逐渐的没落,随机演变成了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本来就和刘协没有多大关系,他们之间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大汉宗亲关系。在中兴汉室的过程当中,刘备收纳了众多的人才,都表示为大汉皇叔效力。

迎不迎接汉献帝,其实也没有那么重要。只要维护汉室的旗帜不倒,那么匡扶汉室的口号便可以一直喊下去。并且在曹丕代汉称帝之后,刘备直接宣布汉献帝被曹丕杀害。之所以放出这个风声,更加展示了刘备的政治手腕的不一般。汉室早已经名存实亡,刘备自己扛起大旗,效果会比汉献帝更强一些。

曹丕称帝的方式和进程,逼着刘备赶紧称帝

曹丕称帝的过程有些繁琐,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篡汉的名声变得更好听一些。在《三国演义》中描述道:华歆曰:"昔魏武王受王爵之时,三辞而诏不许,然后受之,今陛下可再降诏,魏王自当允从。为了能够名正言顺的称帝,曹丕一方的大臣们,可谓是费尽周折尽量减少负面影响。

在曹丕顺利从汉献帝刘协这边接过皇帝位置之后,受禅让大礼天下尽知。那么刘备此时还是个自封的汉中王,这就显得有些尴尬了。刘备和曹丕的身份是不对等的,所以刘备称帝的进程自然也就紧随其后,否则就等于是默认曹丕称帝的合法性。

说一千道一万,即便是以上种种基础都不存在,刘备是诚心诚意想要邀请汉献帝前来蜀地辅佐他,曹丕能放吗?不放的话,出动特种兵行动绑回来吗?根本就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刘备称帝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刘备之所以在蜀汉称帝,最大的原因就是刘备野心和欲望。换言之,刘不可能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让给别人。刘备和刘协之间本身的血缘关系就很可疑,何必要做多此一举的事情呢?

刘备称帝,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下属都更加有利,可谓是皆大欢喜,这样既延续了大汉朝的名义,也满足了自己当皇帝的欲望,还占有了道德高地,属下也能保证既得利益。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老百姓很喜欢听三国讲三国,三国演义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一直被老百姓当成经典,因为名著内容的厚重感,沉淀千年,长久不衰。

对于学生党来说,四大名著的内容一直是语文考试的重点部分,从小学到中学阶段,贯穿始终。尤其是近几年的中高考,对四大名著的内容考察力度很大,且占比趋势越来越高。

学生们读四大名著原版吧,太耽误时间,还晦涩难懂,读起来很头疼,比如本人小时候读红楼,读着读着就睡了,当催眠用。

央视推荐了一套《四大名著演播版》,这套书是专门为学生群体打造,书中增加了导读、注释和生僻词注音的辅助设计,专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出版社还专门邀请了国内四位知名艺术家,耗时整整四年,为全套书录制了三百小时的高水准音频,学生们能一边看书,一边听音频,一边享受学知识的过程。

现在购买,更有一份非常实用的赠品——四大名著考点分析与习题+人物关系图谱!

四大名著的精华,比如作者简介、人物分析、艺术特色这些都被浓缩入书中,更重要的还有精选的全国中考、高考的应试真题,读完书马上可以用真题进行测试,巩固孩子学到的书中知识点。

更多文章

  • 当年为关羽“刮骨疗毒”的人不是华佗,此人医术可能比华佗还要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欺骗了多少人,华佗真的为关羽刮骨疗伤了吗,华佗给关羽刮骨疗伤的过程

    说起“刮骨疗毒”,大家一般都会想起关羽和华佗。根据一些记载,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关羽不小心被一支飞箭射穿了左臂。后来,虽然经过治疗,伤口闭合了,但是,却留下了后遗症,每到下雨天的时候,他左臂的骨头就会剧烈疼痛。于是,关羽的幕僚们广招能治好他的大夫。几天后,一个穿着朴素的男子来到关羽的营帐前。这名男

  • 汉朝为什么对匈奴穷追猛打?以德服人不好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朝对匈奴残酷无情,汉朝有多少人抵御匈奴,西汉对匈奴的态度有何变化

    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从汉朝初年白登山之围后,汉朝就默默地舔舐着自己的伤口进入了韬光养晦的低调发展期。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到雄才伟略的汉武帝时期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能力。在庞大国力的支撑下匈奴来去如风的骑兵作战方式不再独有,一句“寇可往我亦可往”拉开了反击匈奴的大幕。从西汉到东汉,对于匈奴

  • 彭城战败后逃亡时,刘邦扔孩子,夏侯婴捡孩子,刘邦为何如此无情?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邦兵败彭城逃跑去了哪,刘邦在彭城大败后逃向了哪里,彭城之战刘邦为啥能跑

    为了抓住自己生存的机会,他不惜抛妻弃子,在项羽扬言要煮刘太公时,刘邦却要求项羽别忘记分他一杯羹。刘邦不愧是一个干大事的人,行事风格让人有些捉摸不透,但是抛弃儿女这件事,却成为了他一生的污点。刘邦在彭城战败,落荒而逃,逃亡的途中碰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这时候还精神正常,于是把孩子拉上马车一起逃跑。一路

  • 刘备一直以恢复汉室为目标,荀彧忠于汉室,为什么不去辅佐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中的荀彧为什么不去辅佐刘备,荀彧为什么不辅佐刘备,如果荀彧投降刘备会怎么样

    曹操准备进爵国公、加封九锡的时候,他不惜赶走元老荀彧,原因是荀彧当时站在汉室的那一边,劝诫他“不宜如此”,为此触怒了曹操。那么问题就来了,荀彧在《三国志》之中,是被评价为王佐之才的,又是一心以匡扶汉室为目标。既然他的目标明明是和刘备一样,都是尊奉汉室正朔,那为什么一开始,荀彧没有选择加入刘备阵营,而

  • 汉献帝退位,刘备为何不迎他入蜀继续当皇帝,而是自己当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刘备为什么不接汉献帝,汉献帝与刘备有什么关系,历史上的汉献帝和刘备关系

    公元220年,曹操死后,刘家公司终于倒闭,汉献帝被迫让位于曹丕,公司的法人从此变更。这时候问题来了,如果说曹操是汉贼,是奸臣。但好人也没有死绝,大军阀刘备就以汉室后代自居,(据说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为恢复刘氏基业贡献了毕生精。可谓是根红苗正、殚精竭虑。曹丕篡汉称帝,大

  • 明知大汉气数已尽,诸葛亮为何还要逆势而行,去辅佐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备对诸葛亮怀着怎样的态度,诸葛亮真能帮刘备一统天下吗,诸葛亮如何帮刘备三分天下

    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过程当中,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在选择机会。他们纷纷投靠自己所认为的明主,只不过在“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世界里面,每个人都在利用自己的谋略,向天下证明自己的才华。同为谋臣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选择来到刘备的阵营当中。在当时东汉末年的大纷乱当中,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诸

  • 刘备当年入川带的是黄忠魏延,为什么不是赵云?有这样四大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魏延黄忠赵云,黄忠魏延赵云谁地位高,历史上刘备为什么不重用赵云

    想要夺取益州,还得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古时候打仗,都是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才更显得自己更加名正言顺。曹操当年想要夺取徐州的时候,选择的理由是为父报仇。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虽然是名正言顺,但私底下却是心怀鬼胎。公元221年,曹操进攻张鲁的地盘,刘璋十分害怕。刘备这个时候有了可趁之机,便随同法正带兵两

  • 匈奴后裔大概分成有多少个民族?都有着怎样的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匈奴民族的历史和去向,匈奴分出来多少个民族,匈奴族的贡献有哪些

    匈奴在史书的起源:从周朝开始我国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敌人称为戎狄。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了战国时期,北方赫然出现了两大部族:匈奴和东胡开始肆虐秦、赵和燕国。这些人胡服骑射,来去如风。中原还是战车时代,后来赵武灵王就是学习了匈奴的作战方式才让赵国崛起。但是受限于骑兵的数量所以秦赵燕三国对待匈奴也东胡主要还是防

  • 性格决定命运的三国名将钟会,造反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钟会之死,三国钟会算是名将吗,钟会个人简介

    三国鼎立已成,是存量时代的博弈,彼时事关得失,三方势力攻守于尺寸之间,发展于此消彼长,或得于算计,背盟弃约,反友为敌,“熙熙攘攘皆为利来,攘攘熙熙皆为利往”;或失于内耗,你争我夺,鬼蜮伎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皆令人如履薄冰,此中人物亦面孔如置灯下,恍惚间忽明忽暗,难以琢磨,忠奸难辨——如钟会。钟

  • 正史上真实的董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独断专横之前,也曾虚怀若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正史中的董卓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学家对董卓的评价,如何评价董卓这个历史人物

    比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曹操是个中性人物,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是个大智大勇的英雄人物。可到了罗贯中笔下,曹操就是一个大坏蛋。因为罗贯中写的是小说,要有正派反派,为了突出刘备对汉朝的忠心,必须把曹操描写成大奸臣;用曹操的孬衬托刘备的好。就跟我们现在的电影一样,反派人物都是头上生疮、脚底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