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台的背景
刘备从河北起兵抗黄巾开始到客居荆州刘表,中间依附过多少诸侯?刘备也通过自己的宽仁敦厚乃至腹黑曾经试图成为独霸一方的诸侯,但是都失败了。中原的幽、青、徐、豫等州他都做了尝试,陶谦和曹操也曾给过他机会,陶谦让过徐州;曹操给过豫州(这也是刘豫州的来历)。但是刘备都没有成气候,要不是荆州刘表收留估计刘备都要去流浪要饭去了。也就是说刘备在投靠刘表前几乎是走投无路了,即便是刘表也没太重视他给了他新野县作为栖身之地。刘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
也就是说刘备此时早就穷途末路,曾经割据一方的雄心壮志在磨难之下渐渐远去。年过百半,身边依然是关张、赵云。所以他见到诸葛亮时优先考虑的是生存,至于站在大汉皇叔的位置上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过是他停留在口头上的政治口号罢了。所以即便他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在第二阶段“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过程有巨大的漏洞(东吴的威胁),但是他不在乎。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机会在乎,字曹操陈兵百万随时南下的生死存亡的时刻生存再是优先考虑的问题。
诸葛亮当时的想法推测
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战略大师。号称足不出户,便可三分天下。这个个人感觉有些夸张了,因为我们的主要印象来自《三国演义》的书或者影视剧。诸葛先生已经被神话的不行了,今天我们从另外一个职场的角度来推测一下诸葛先生当时的心里,纯粹一家之言不喜勿喷啊。
我们先来看一下建安十二年隆中对出台时天下姓氏图,如上图所示。其中曹操占据北方,盘踞雍凉的马超和辽东的公孙氏都不会是曹操的对手。北方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而孙权割据江东,依靠水师和长江天险对抗曹操;而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以及汉中张鲁在诸葛亮看来都属于先天不足,暗弱无能之辈,不能承担统一天下的重任。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其主不可守;刘璋暗弱……
俗话说: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更何况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他肯定有出世辅佐主公一展所学的强烈愿望。可别听他和刘备说的什么“淡泊名利,终老南阳”,其实都是借口。人才尤其是胸有锦绣的大才都是不甘寂寞的,更何况是群雄并起的大时代?所以诸葛亮对于天下英雄都是经过认真分析的:
首先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都不是英主,不值得辅佐。而东吴孙权首先文臣齐备,而且都是江东嫡系:谋臣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文臣:张昭、顾雍、阚泽等等,设置连兄弟诸葛瑾都在东吴处。况且孙策留下话给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种情况内外都有人家江东嫡系,即使诸葛亮投靠过去也没有更好的位置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
再看曹操,即使郭嘉去世后文武还有荀彧、程昱、贾诩、司马懿都是高手。所以也没有诸葛亮的空间,即使勉强投效肯定也不能让对方言听计从(毕竟选择很多,不能听你一个人的)。正好刘备上门,谋臣没有正好符合诸葛亮的择主要求。所以诸葛亮再和刘备长篇大论《隆中对》时未尝没有打埋伏。也就是说先用最有可行性的三分天下计来吸引刘备,至于忽视东吴威胁两路出兵北伐的纯粹属于画大饼的长期愿景。所以说得非常含糊: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什么叫天下有变?诸葛亮没说。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对于现代职场应聘来说这是一种应聘技巧:小老板乐于给员工画大饼规划愿景目标,吸引员工在低薪状态下努力工作;而诸葛亮采用的是第二种,在未来领导面前既展示了真实的才华(天下三分的可行性),又展示了远期的愿景(忽略东吴威胁,不切实际的一统天下)。即使不可行,那时已经入职多年努力呗。PS:纯属胡猜,别当真。
小结:
依照刘备和诸葛亮的眼界不会发现不了《隆中对》中在北伐曹魏过程中,面临的东吴威胁的风险性。但是无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个漏洞。对于当时他们来说实力弱小,只能通过联合孙权被拒曹操这个生死大敌。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