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身为汉人,刘秉忠帮忽必烈灭宋建元受万世骂名,究竟为了什么?

身为汉人,刘秉忠帮忽必烈灭宋建元受万世骂名,究竟为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745 更新时间:2023/12/9 23:16:32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袁珙第一次见到道衍和尚时下了一句著名断言:“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而姚广孝闻言后的反应则是“大喜”。

这句断言翻译过来大致意思就是:你(道衍)真是个奇特的和尚!眼睛呈三角形,好像病虎一般,必然生性残暴嗜杀,是和刘秉忠一样的人。

这则短短的记载中出现了三个重要历史人物,其一是袁珙,元末明初著名相士;其二是道衍和尚,即后来帮助朱棣成功篡位的头号军师姚广孝;其三就是刘秉忠,他虽然出现在《明史》中,却并非明朝人,但从袁珙的用词和语境中不难看出,刘秉忠绝非善类,而是一个恶人。

那么,这个刘秉忠到底何许人也?为什么袁珙说姚广孝是“刘秉忠流也”,姚广孝非但不生气反而会“大喜”呢?

刘秉忠,元朝初期人,祖籍瑞州,曾祖父时迁居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刘秉忠出生于官宦世家,祖上世代都是辽国大族,从曾祖父之后又改仕金国,官至邢州节度使。

如此家庭,刘秉忠也不差,他自幼聪颖好学,十七岁就做了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但是,刘秉忠却非常看不上这个小小的书记官,认为自己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弃官隐居武安山,拜天宁寺虚照禅师为师,正式出家为僧。

出家期间,刘秉忠更加热衷于读书,尤其是对《易经》和《经世书》两本奇书研究颇深,如此一来,他不但对天下之事了如指掌,其神机妙算程度更是不输前世诸葛亮和后世刘伯温。

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征召贤才,刘秉忠在海云禅师的引荐下迅速成为忽必烈身边的第一谋臣。此时,蒙古尚未入主中原,忽必烈也尚未即位。

追随忽必烈后,作为汉人,刘秉忠却帮助蒙古灭掉了南宋,制定了元朝的全套制度,又亲手规划了北京城(元大都),还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这就是元朝国号的来历。

可以说,没有刘秉忠就没有元朝的近百年基业,所以,刘秉忠一直被誉为“元帝国总设计师”。

刘秉忠是个很复杂的人。身为汉人,他一方面热爱并钻研汉学,另一方面又帮助外族灭掉本邦,因此后世之名不佳。

刘秉忠又是个很简单的人。他不贪财不好色,一心只想做出一番惊天伟业,最终,他成功了。

刘秉忠功勋卓著,位极人臣,深受忽必烈的信任和重用。前文提及,刘秉忠追随忽必烈时已经出家为僧,他虽有大才,却不追名逐利,对于官爵俸禄毫不在意,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都是以僧人扮相侍立在忽必烈身边。后来,是忽必烈觉得不妥,才做主让刘秉忠还俗,不仅赐他良田美宅,还将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许配给他为妻。另外,忽必烈还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位至太保,领导中书省政事。

刘秉忠在元帝国混得如鱼得水,位极人臣,但奇怪的是,他竟然在59岁时无病而逝,忽必烈闻讯悲痛欲绝,对群臣哭嚎道:“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

刘秉忠死后,忽必烈追赠其为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后世又追赠其为太师、常山王,谥号“文正”。对文史有所了解的读者都知道,这个“文正”乃是古代文臣的最高谥号,历史上只有范仲淹、曾国藩等极少数功勋卓著的能臣能获此殊荣。而且,纵观整个元朝,汉人中能够位封三公的,自始至终也只有刘秉忠一人,可见其功绩之丰。

毫无疑问,刘秉忠是蒙元的功臣和英雄,但同时,他也是汉人的仇敌和叛徒。不但袁珙认为他是杀人狂魔,后世之人也大多把刘秉忠当成民族败类。正是由于这种心理,所以刘秉忠虽然功绩不输萧何张良,才学不输诸葛亮刘伯温,但他的历史知名度却不高,历史名声更是差到了极点。

其实,不仅仅是刘秉忠本人,他的祖上也世世代代效力于外族王朝。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对他来说,不管是辽国还是金国,亦或是蒙元,只要信任他重用他就是他的主子。他虽然是汉人,也认同汉文化,但在他心中却毫无民族观念。

著名相士袁珙也确实是个奇人,他说姚广孝是和刘秉忠一样的人,这一点丝毫不错。姚广孝与刘秉忠最大的共同点不是都生性残暴嗜杀,而是他们都不管天道,只要成功。

姚广孝和刘秉忠都是和尚,却都完全没有佛门的仁善,他们渴望成功,并愿意为了成功不择手段,但奇怪的是,他们成功后却并不贪图富贵美色,仍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们要的不是功名利禄,甚至不是后世之名,他们只是想要证明自己。

这样的人,让人敬,让人怕,更让人不寒而栗。他们是能人,却不是好人,他们是历史中的特殊存在。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崇祯上任三个月就把他干掉,没有反抗之力?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崇祯怎么把魏忠贤除掉的,崇祯是怎样拿下魏忠贤的,魏忠贤能废崇祯吗

    愤而离去的魏忠贤言归正传,看到电影最后,大家可能会有个问题,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九千岁怎么在区区三个月内就被自己扶持上位的崇祯小皇帝赶回了老家,而且一点反抗都没有?这一点要从明朝的宦官制度说起。在最早的时候,宦官的出现是为了补充宫内劳动力的不足,但随着后来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宦官就跳了出来,充当一

  • 13岁的万历皇帝问张居正:建文帝究竟去了哪里?13个字使人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万历皇帝对张居正评价,历史上的万历张居正,万历皇帝和张居正有什么关系

    课间休息之时,神宗皇帝悄悄的请教张居正一个问题,建文帝当年真的被烧死了?他究竟去了哪儿?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张居正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他在思索,要用什么方式让13岁的小皇帝明白有些话是不能随便说的,只能烂在肚子里。但是张居正也明白,小皇帝其实是出于好奇才会这么问,并无其他想法。于是沉思了一会儿后张居正

  • 朱元璋的第十子究竟做了什么,让朱元璋亲自定恶谥“荒”?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兄弟对朱元璋的帮助,朱元璋第十子世系表,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墓文物

    这帮不肖子中有一个比较出彩,那就是鲁荒王朱檀,他是朱元璋儿子中唯一获得朱元璋钦赐恶谥的,《明史》称“帝恶之。”表明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是非常不满的。任何事物都有个发展的过程,朱元璋本身是一个非常注重宗族血亲的人,对儿子更是关爱有加,朱檀走到被他厌恶那一步,完全是自己作的。朱檀是朱元璋的第十子,生母是朱元

  • 徐渭:在痛苦中浇灌出的“中国式梵高”,一生坎坷的明朝第一文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徐渭:明珠无处卖,闲掷野藤中 明代有所谓三大才子之说,即解缙、杨慎和徐渭,解缙就不用说了,《永乐大典》总编撰,才高八斗之人;杨慎就是杨升庵,写那个《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成都人,再有就是这诗书画冠绝天下的徐渭了,不过现在他们都被唐伯虎祝枝山一类的江南才子的影视剧给弄混了,声名反而不如上

  • 历代都以曹魏为正统,为什么到了宋朝,却开始以刘备为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备巅峰时期与曹魏实力对比,曹魏和刘备谁是正统,蜀汉刘备与曹魏

    至少在宋朝之前,各朝代的史书基本上都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原因其实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因为三国志成书是在司马氏建立的晋朝,而晋朝的江山是从曹魏手里篡夺来的,如果不承认曹魏的合法性,司马氏的合法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从三国志开始,都是以曹魏为正统,来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而从曹魏时期开始,就以

  • 崇祯为什么用三片肉一碗冬瓜汤祭祀朱元璋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就祭祀来说,历朝历代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个仪式所纪念的朝代的开国之君,所纪念的是一个皇室的列祖列宗。在古代的时候,古人非常相信祖先对于后辈的保佑,对于后辈的照顾。他们会认为,只要将祖先供奉好了,就能够得到一定的庇护,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那个时候的帝王

  • 古人如何留住人才?刘备为此人当众大哭,朱元璋得此女才当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邦刘备朱元璋谁最励志,朱元璋和刘备谁最厉害,刘备和朱元璋的历史

    ▲刘备与诸葛亮 一、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出入沙场,他有勇有谋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可惜的是,他的建议始终得不到采纳,韩信也得不到项羽的重用。于是,他转投了刘邦麾下。刘邦对于韩信的到来并没有过多在意,给了一个管理粮草的职务便不在过问。韩信大失所望,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在一

  • 此人武功高强,却在包拯死后莫名失踪,原因泪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包拯死亡的真相,包拯神像,包拯铡三个儿子

    包拯一生断案无数,他在治理的地方上,百姓安居乐业,很难见到什么江洋大盗。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做法,也侵犯了很多权贵的利益,使得他在朝中树敌无数,都想至他于死地。在宋仁宗嘉佑七年左右,包拯在枢密院突然疾病发作,尽管皇帝及时派了御医,但包拯在多年的劳累下,已然积劳成疾,病入膏肓了。包拯回到府上,知道自己

  •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胜利后,首席功臣丘福,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棣靖难前参加过哪些战斗,朱棣靖难多亏了谁,丘福与朱棣

    那么首席功臣丘福,最后的结局如何?丘福本就是军旅出身,在朱棣麾下服役,积功至千户。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以朱允炆为皇太孙。而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即位伊始他便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进行削藩。而朱棣作为塞边九王之中此时实力最为强大的藩王(此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已经去世),

  • 宋太宗结束了群雄割据,一统天下,为何后世对他大多是差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太宗治国,宋太祖宋太宗统一了哪里,历史上真实的宋太宗的国力

    宋太宗之所以会得到如此多的差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德不配位。首先,宋太宗得位不正,对于这个问题,他永远都没有办法解释清楚。他的同胞哥哥是赵匡胤,赵匡胤50岁那年暴死在宫中,同一天内,作为弟弟的赵光义继承皇位。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来,这明显是有预谋的,赵匡胤没有什么大病,莫名暴死这件事情几乎没人相信。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