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崇祯上任三个月就把他干掉,没有反抗之力?

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崇祯上任三个月就把他干掉,没有反抗之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871 更新时间:2024/2/15 2:17:59

愤而离去的魏忠贤

言归正传,看到电影最后,大家可能会有个问题,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九千岁怎么在区区三个月内就被自己扶持上位的崇祯小皇帝赶回了老家,而且一点反抗都没有?这一点要从明朝的宦官制度说起。

在最早的时候,宦官的出现是为了补充宫内劳动力的不足,但随着后来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日益激烈,宦官就跳了出来,充当一个润滑剂的作用。在明朝以前,像赵高高力士都是权倾朝野、大名鼎鼎的权宦。

崇祯实力演技派

明朝刚成立的时候,朱元璋很清楚太监擅权所带来的政治灾难,因此他在宫中立了块牌子“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朱元璋是穷孩子出身,从小都是在田间地头干活的,身体倍棒,面对繁重的国事他能撑得住,可他那些娇生惯养的子孙们撑不住啊。

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已经开始使用太监干预政事了,如让郑和出使西洋,让太监王安去监军,永乐十年更是设立了由太监掌管的东厂。就这样,太监从不得干政到有了出使、监军、特务等一系列权力。到朱棣儿子宣宗的时候,更是破天荒的开设了一项制度:在宫中设立内书堂,由翰林院学士当教师,对宦官进行文化教育。

魏忠贤与崇祯

自此太监自从纯粹出卖苦力的奴仆变成了皇帝的秘书,负责票拟批文(秉笔太临)、批红(掌印太监),明朝也就形成了皇帝偷懒,内阁管事,太监盖印的格局。但皇帝还是老板,大臣和太监都是他的打工仔,要看他的眼色行事。像聪明的嘉靖皇帝,就把大臣当傀儡,任由夏言、严嵩、徐阶他们斗得天翻地覆,权力依然牢牢掌握在他手里。

魏忠贤也是一样,虽然他谤上了客氏,勾结了满朝的文武大臣,甚至是九千九百岁,但他依旧不是皇帝,依然是皇帝的打工仔。在《明史》记载里有一段话,是记叙魏忠贤发迹原因的。

这版的魏忠贤演出了阴毒

“帝性机巧,好亲斧锯髹漆之事,积岁不倦。每引绳削墨时,忠贤辈辄奏事。帝厌之,谬曰: “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忠贤以是恣威福惟己意。”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天皇帝这人爱木工活,但魏忠贤老是在他干活的时候来打扰他。天启感觉很反感,就说,我全部都知道了,你们好好干就行。细细品味,权力其实还是在皇帝手里,只是皇帝懒得管,让魏忠贤暂时帮着干活而已。

我感觉他比陆文昭有魅力

天启皇帝不爱管事,所以把权力下放给了魏忠贤,但崇祯皇帝却明显是个愤青,想干事爱干事,眼里揉不得沙子,自然也不会放任魏忠贤这个死太监在自己面前作威作福。于是在登基的第一天,崇祯就在防着魏忠贤,怕他谋害自己,也在想着怎么除掉魏忠贤。

不过魏忠贤毕竟在朝野上下经营了这么多年,也不是一下就能打倒的。崇祯登基以后,先是故布疑阵,让魏忠贤阉党内部自相揭发检举,然后再逐个铲除阉党的核心人物,最后让魏忠贤下野,滚回老家。

大幂幂

最后总结一下,崇祯皇帝能除去魏忠贤,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明代皇权至上,失去了皇帝宠信的大太监也不过是纸老虎。当然崇祯在除掉魏忠贤过程中所使用的政治手段还是值得赞扬的。不过这也造成了一个恶性影响,那就是让他高估了自己的才能,由自信慢慢变成了自负,事事亲历亲为,却没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也算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吧。

更多文章

  • 13岁的万历皇帝问张居正:建文帝究竟去了哪里?13个字使人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万历皇帝对张居正评价,历史上的万历张居正,万历皇帝和张居正有什么关系

    课间休息之时,神宗皇帝悄悄的请教张居正一个问题,建文帝当年真的被烧死了?他究竟去了哪儿?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张居正的眉头不禁皱了起来,他在思索,要用什么方式让13岁的小皇帝明白有些话是不能随便说的,只能烂在肚子里。但是张居正也明白,小皇帝其实是出于好奇才会这么问,并无其他想法。于是沉思了一会儿后张居正

  • 朱元璋的第十子究竟做了什么,让朱元璋亲自定恶谥“荒”?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兄弟对朱元璋的帮助,朱元璋第十子世系表,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墓文物

    这帮不肖子中有一个比较出彩,那就是鲁荒王朱檀,他是朱元璋儿子中唯一获得朱元璋钦赐恶谥的,《明史》称“帝恶之。”表明朱元璋对这个儿子是非常不满的。任何事物都有个发展的过程,朱元璋本身是一个非常注重宗族血亲的人,对儿子更是关爱有加,朱檀走到被他厌恶那一步,完全是自己作的。朱檀是朱元璋的第十子,生母是朱元

  • 徐渭:在痛苦中浇灌出的“中国式梵高”,一生坎坷的明朝第一文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徐渭:明珠无处卖,闲掷野藤中 明代有所谓三大才子之说,即解缙、杨慎和徐渭,解缙就不用说了,《永乐大典》总编撰,才高八斗之人;杨慎就是杨升庵,写那个《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成都人,再有就是这诗书画冠绝天下的徐渭了,不过现在他们都被唐伯虎祝枝山一类的江南才子的影视剧给弄混了,声名反而不如上

  • 历代都以曹魏为正统,为什么到了宋朝,却开始以刘备为正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备巅峰时期与曹魏实力对比,曹魏和刘备谁是正统,蜀汉刘备与曹魏

    至少在宋朝之前,各朝代的史书基本上都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原因其实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因为三国志成书是在司马氏建立的晋朝,而晋朝的江山是从曹魏手里篡夺来的,如果不承认曹魏的合法性,司马氏的合法性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从三国志开始,都是以曹魏为正统,来叙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而从曹魏时期开始,就以

  • 崇祯为什么用三片肉一碗冬瓜汤祭祀朱元璋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就祭祀来说,历朝历代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因为这个仪式所纪念的朝代的开国之君,所纪念的是一个皇室的列祖列宗。在古代的时候,古人非常相信祖先对于后辈的保佑,对于后辈的照顾。他们会认为,只要将祖先供奉好了,就能够得到一定的庇护,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逢凶化吉、化险为夷;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那个时候的帝王

  • 古人如何留住人才?刘备为此人当众大哭,朱元璋得此女才当上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邦刘备朱元璋谁最励志,朱元璋和刘备谁最厉害,刘备和朱元璋的历史

    ▲刘备与诸葛亮 一、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出入沙场,他有勇有谋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可惜的是,他的建议始终得不到采纳,韩信也得不到项羽的重用。于是,他转投了刘邦麾下。刘邦对于韩信的到来并没有过多在意,给了一个管理粮草的职务便不在过问。韩信大失所望,以为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在一

  • 此人武功高强,却在包拯死后莫名失踪,原因泪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包拯死亡的真相,包拯神像,包拯铡三个儿子

    包拯一生断案无数,他在治理的地方上,百姓安居乐业,很难见到什么江洋大盗。可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做法,也侵犯了很多权贵的利益,使得他在朝中树敌无数,都想至他于死地。在宋仁宗嘉佑七年左右,包拯在枢密院突然疾病发作,尽管皇帝及时派了御医,但包拯在多年的劳累下,已然积劳成疾,病入膏肓了。包拯回到府上,知道自己

  •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胜利后,首席功臣丘福,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棣靖难前参加过哪些战斗,朱棣靖难多亏了谁,丘福与朱棣

    那么首席功臣丘福,最后的结局如何?丘福本就是军旅出身,在朱棣麾下服役,积功至千户。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以朱允炆为皇太孙。而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即位伊始他便采纳齐泰。黄子澄的建议进行削藩。而朱棣作为塞边九王之中此时实力最为强大的藩王(此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已经去世),

  • 宋太宗结束了群雄割据,一统天下,为何后世对他大多是差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宋太宗治国,宋太祖宋太宗统一了哪里,历史上真实的宋太宗的国力

    宋太宗之所以会得到如此多的差评,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德不配位。首先,宋太宗得位不正,对于这个问题,他永远都没有办法解释清楚。他的同胞哥哥是赵匡胤,赵匡胤50岁那年暴死在宫中,同一天内,作为弟弟的赵光义继承皇位。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来,这明显是有预谋的,赵匡胤没有什么大病,莫名暴死这件事情几乎没人相信。此外

  • 他躲过了朱元璋的“狡兔死”,没躲过朱棣的“走狗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和朱棣谁更残暴,朱棣与朱元璋的故事,朱棣晚年对朱元璋有什么影响

    耿炳文,明太祖朱元璋的老乡,也是濠州(今属安徽凤阳)人,生于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大明开国功臣之一,其父亲耿君用曾任职管军总管,父亲去世后,耿炳文承袭了父亲的总管职位。耿炳文英勇善战,曾多次击败张士诚义军,跟随常遇春、徐达征战山西、陕西等地,战功卓著,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官职。明朝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