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徭役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代,徭役依然摆脱不了

北宋徭役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的时代,徭役依然摆脱不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641 更新时间:2024/2/9 2:36:16

一,以厢代役:百姓的负担大幅度减轻

在唐朝前期,唐朝政府结合北朝的赋税制度,推行了“租庸调制”,其中庸就是允许百姓“以钱代役”。由于“以钱代役”的价格很高,普通百姓还是无法免去徭役。唐朝后期,推行了两税法,将主要的赋税、徭役统一为两次征收,主要征收钱财为主。然而,这并不代表百姓可以免去徭役了,唐朝中央和地方政府会在两税法之外不断增加其他的徭役和税收项目,继续增加百姓负担。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两税法和各种徭役,这些徭役主要是职役和夫役等。夫役也称力役,主要承担官府主持的地方建设性劳役,如修筑城池、官廨、堤堰、驿路、运输物资等,种类繁多,强度也较大。官员常常从中敲诈勒索,百姓负担很重。

北宋建国后,逐渐取消了力役,这是中国徭役史上的重大改革。宋太祖赵匡胤将地方精兵调入中央,组建成禁军,而留在地方的老弱病残者被称为“厢兵”。厢兵由于长期驻守内地,没有战事,于是就负责地方的工程建设事务,于是过去的夫役就是由厢兵来承担,因而厢兵又被称为“役兵”。

由于地方的工程建设不断扩大,地方也不断招募厢兵,这些厢兵的团号就直接和工程建设相关,如桥道军、开道军、开河军、宁准军、步驿军、水运军、船坊军、桥阁军、采斫军、防河军、船务军、装卸军、窑务军、屯田军、造船军匠军、船坊铁作军、水磨军等。几乎所有的劳役,均可以由厢兵来担任,这自然是让更多农民拜托了徭役的束缚,实现了“不违农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

古者,凡国之役皆调于民,宋有天下,悉役厢军,凡役作营缮,民无与焉。——章如愚(南宋)

二,职役带来的弊端

另外一种徭役是职役,是官府无偿差派民夫充任衙门胥吏和基层行政人员的统称。他们虽然经常被称为“吏”,虽然没有俸禄,但是掌握着地方和基层的一些实权,甚至在地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职役亦称“差役”,大致分四类:保管且负责运解官物者,如衙前;主持基层行政且督课赋役者,如里正、户长、乡书手;逐捕贼盗、维护治安者,如耆长、弓手、壮丁等;供官府使唤的胥吏,如承符、人力、手力、散从等。——《财经大辞典》

比较高级的职役,如州役、县役基本由官员子弟担任,他们有一定的权力,是地方腐败滋生的重要来源。而低级的杂役则有平民负担,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只能听上级驱使,任务很重,这是北宋百姓最大的负担之一。

职役中最严重的一种是“衙前”,属州役,主要由低级军官担任,少部分来源于招募,主要负责运送和保管官方物资。随着宋朝统一战争进行,疆域扩大,衙前运输的路途越来越长,负担也就不断加重,风险也越来越大。

为了鼓励军官担任衙前,规定衙前“军大将”可以依次递升,还可以带有散官、检校官、兼官、勋官等官衔,即所谓“银、酒、监、武”。一个衙前军将,竟可以带有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监察御史、武骑尉的官衔。其带来的弊端就是地方豪强“求牒帖补充教练使”等衙职,他们利用自己的官衔来“凌驾州乡”。1082年,鉴于此弊端,政府废除了衙前的这些官衔。

宋仁宗时期,开始废除“衙前军将”差役,改由民户来担任衙前差役。很快,地方州政府就让城市户口(坊郭户)担任此差役,此举严重影响了商业的正常发展,“有破产者”。商业在北宋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商税是北宋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此举也影响到了北宋的财政。为此,北宋在1031年禁止“以坊郭上等户补衙前军将、承引客司”,以此来保护商业发展。

既然城市上等户不能担任衙前差役,那就将此项差役进一步下压到民户身上,主要是里正(乡役)来担任,于是里正的负担大大加重了,所谓“州县生民之苦,无重于里正衙前”。许多平民为了逃避此役,“至有孀母改嫁,亲族分居,或弃田与人以免上等,或非命求死以就单丁”。可见,此项差役已经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1040年,荆湖南路转运使王逵“率民输钱免役”,这是一种以钱代役的方法,能够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也能够减轻百姓负担,于是其他路州也纷纷效仿。第二年,王逵被降为知州,在荆湖南路推行的免役法也就夭折了。

1052年,韩绛担任江南东、西路安抚使期间,得知“见两路衙前应役不均”,于是“请行乡户五则之法”。五则法就是将承担衙前的民户按照财产多少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的服役强度不同,财产越多,服役越多,以此来减轻平民负担。

宋朝虽然推行了厢兵代役的政策,但是大型的公共工程,如治理黄河等,那还是需要征发徭役的。在北宋早期,为了治理黄河,专门推行了春夫役。春夫役的早期推行范围主要是黄河下游沿岸的河南、山东等地,到北宋中期已经推广到了整个黄河流域。春夫又分为沟河夫与河防夫,元祐七年(1092年)规定:“除逐路沟河夫外,其诸河防春夫每年以十万人为额”。

距离服役地点500里以内的征发的,为“正夫”,必须要从事此项徭役;距离地点500到800里之内的,可以以钱代役。到了1103年规定,“上户出钱免夫,下户出力充役,皆取其愿”,实际上是允许了以钱代役的存在。

三,王安石变法:减轻了百姓的徭役负担

王逵和韩绛的实验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为王安石变法推行免役法奠定了基础。1069年,王安石正式推行变法,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募役法”。该法将乡村户口分为五等,城市户口为十等,乡村户口四等以下,城市户口六等以下不需要服役。该法推行后,上等户就主要以“以钱代役”,而中等户则主要出力,政府发给伙食,如此下等户的负担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上等户出钱的数额每年还有剩余,用于备灾。

衙前役最繁重的莫过于押运纲物赴京。为了解除乡户衙前应役之苦,王安石招募卸任回京文武官员承担押运,并降低了押运的费用。这项措施,的确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同时节省了大笔的费用。当时地方还有一种短程的押运项目,为“圆融”,这是地方官府欺压百姓的条目之一。1074年,王安石在征收免役钱时,又增加了“头子钱”,作为过去“圆融”之役,实际上就废除了圆融役,减轻了百姓负担。

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支出,解决“三冗”问题,王安石对行政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精兵简政。从熙宁三年到八年的六年间,王安石一共撤销了120个县,32个州,一共减少了3万名职役,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此举裁汰了大量的官员,减少了国家财政支出,也减轻了百姓负担,是王安石变法中最值得肯定的一项。

1085年,宋神宗去世,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任执政。司马光开始废除免役法,实行差役法。王安石听说后,说“此法终不可罢,安石与先帝议之二年乃行,无不曲尽”。最终,募役法还是被废除。非常有意思的是,司马光早在王安石执政前就提出过募役法,如今他为了反对而反对,却违背了自己的初心。

宋神宗时期,还出现了养马之役。王安石变法期间,推行了“养马法”,此法是政府提供马匹,民户自愿领养,政府提供补贴。实行的初期,开封就有1500户自愿养马,此后就推广到了北方各路。但是王安石辞职后,宋神宗亲自改革,使得政策发生了变化。宋神宗强制百姓养马,并且取消了补贴的资金,于是养马就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徭役,可以称为“养马役”。

结语

终上所述可以得知,北宋推行“厢兵代役”,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但是,职役的存在,依然是困扰百姓的重大问题。古代社会不可能完全废除徭役,只是将将徭役转化为了其他的形式罢了。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募役法,再一次减轻了百姓负担,但是损害了上等户的利益,最终变法被废除。因此,北宋的职役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到了宋徽宗时期,开始大兴土木,苛捐杂税、徭役并起,尤其是押运“花石纲”的徭役十分沉重,最终激化了阶级矛盾,出现了方腊起义和梁山泊起义。1127年,北宋最终被金朝所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苻坚和朱元璋性格差异很大,作为帝王谁更适合管理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苻坚朱元璋对比,苻坚性格,朱元璋玩转帝王之术

    苻坚和朱元璋两人的性格差异非常明显:苻坚仁义、冲动,前者让其迅速平定北方;后者让庞大的前秦土崩瓦解。朱元璋坚毅、冷酷,但是大局观稍差。大明王朝平定天下后屠戮功臣不但丢失了人心,还让燕王朱棣轻松夺取了天下。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让朱元璋做出了关闭海外贸易的禁海政策,这个错误流毒百年让领先了数千年的中

  • 朱元璋给地主家放牛时偷吃了牛,为何把牛尾巴塞到石头缝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放牛吃牛尾,关于朱元璋放牛的故事,朱元璋在地主家放牛把牛犊吃了

    等到放牛娃朱重八气喘吁吁地跑去汇报此事的时候,刘德惊掉了下巴。牛钻到石头缝里了,真可谓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是刘德很快发现了朱重八、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嘴角上的油渍,以及身上那股腥气味,顿时就明白了这帮熊孩子感情是把自己的牛杀了吃了。刘德怒上心头,揪起朱重八就是一顿毒打。要知道这牛在古代那是重要生

  • 朱元璋虽然大肆杀虐,我们可以说他是过河拆桥,但不能说忘恩负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朱元璋过河拆桥,朱元璋杀伐果断对吗,朱元璋除了杀人外有什么历史功绩

    朱元璋是一个草根皇帝,他从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多的苦,我们可以用苦尽甘来这个成语来形容朱元璋的一生。因为当时战乱不断,各种条件都非常的落后,而朱元璋的家乡也非常的贫苦,他的父亲和母亲以及他的长兄,都在一个月之内相继去世。更悲惨的是朱元璋没有钱让他们落叶归根,也就是说当时的朱元璋连安葬他们的钱都没有,或许

  • 明朝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幕:被蒙古俺答汗逼迫缴纳60年的保护费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明朝史上最耻辱的一次,明朝历史上最屈辱的战斗,明朝最悲惨的战争

    一,谁敢说收复河套谁就死1455年,一带草原天骄也先去世,瓦剌(卫拉特蒙古)从此进入了200年的衰落历史。明朝似乎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但是瓦剌衰落后,其鞑靼(漠南蒙古)又兴起了。1465年,鞑靼占据了河套地区,从此整个明朝的北方就暴露在了蒙古的铁骑之下。明朝虽然多次派军讨伐,但是都无济于事。此后,草

  • 李善长是何人?他的地位还要高于刘伯温,他和朱元璋又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善长感叹朱元璋和刘伯温聪明,李善长跟朱元璋说刘伯温,历史上李善长真的敢骂朱元璋吗

    朱元璋他个人也许并没有过于出众的智慧和才能,但是他有雇佣别人的头脑。朱元璋有很多谋士们,一些不出名的暂且不说,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刘伯温和李善长了。李善长的身世也算是殷实,是我们今天安徽定远的一个地主家,想必百万银两还是有的。李善长是朱元璋攻打滁州的时候加入朱元璋集团的,说来也巧,在当地人看来李善长

  • 元朝科举制:因蒙古贵族的阻拦而无法复兴,但影响了明清600年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元朝科举制度研究,元朝科举制对后世影响,元朝科举制为什么停考

    一,蒙古科举的尝试蒙古汗国建立后,其国家的官僚基本来源于以黄金家族为核心的贵族,他们具有世袭特权。这说明,蒙古汗国初期还停留在贵族政治时代,类似于中原的夏商周。随着蒙古的扩张,帝国统治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加入统治阶层,于是蒙古的选官制度开始发生了改变。首先,蒙古贵族的世袭特权依然存在,但

  • 宇文化及:逼死了隋炀帝杨广又抢占其皇后,临终遗言成为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杨广是怎样死的,杨广临死前说的诗,关于杨广的历史资料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一位被后世称为大奸臣的人,他身为隋炀帝的臣子却胡作非为,不仅没有好好辅佐隋炀帝,还干脆杀了他,又霸占了皇后,临终前更是留下一句话,成为了千古名言。那么,他到底是谁?又做了什么呢?宇文化及家世显赫,权倾朝野更谋权篡位这位杀了隋炀帝杨广,还玷污了当朝皇后的大奸臣,叫做宇文化及。宇文家

  • 尼姑状告和尚非礼,朱棣闻了一下尼姑,冷笑道:立即将她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棣为何抓捕尼姑,朱棣为什么要大量捕捉尼姑,朱棣为什么会杀尼姑

    因此,朱棣残暴的杀戮并不能掩盖他一生的辉煌功绩。也正因为朱棣的皇位得来不正,所以他在做了皇帝之后,不遗余力地治理大明,让其往强盛的方向迈进。古代的国策,几乎都是以农为本,因此百姓们的收成就显得极为重要。话说这一年开春,朱棣便带着几名侍卫微服私访,到民间去视察百姓们的农耕情况。将近中午时,朱棣满头大汗

  • 清官告老还乡,卖女儿凑路费,朱元璋得知后怒斥:把这个贼人阉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朱元璋发小告老还乡,朱元璋看老头戴枷锁发怒,朱元璋阉了没钱回家的清官

    首先,元朝统治时期,官吏十分贪纵,这股不正之风同样影响了明朝初年的政治运转。其次,明朝刚刚设立,面临着百废待兴和人才短缺等问题。朱元璋为了重整纲常法纪,不惜动用重典治吏。尤其是对待贪污的官员,朱元璋常常使用手段极其残忍的野蛮刑罚。此外,朱元璋有时候会不顾全大臣体面,随意折辱廷臣朝士。有一位明朝清官回

  • 康熙刚驾崩,雍正就赶忙处死了父亲60年的心腹,他知道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提起清朝,人们便会想到那个封建腐朽愚昧的年代,可清朝在历史上也曾有过盛世,史称“康乾盛世”。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人人安居乐业,国家富强,各个行业发展欣欣向荣。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去世后,雍正继位,虽然在“康乾盛世”四个字中没有雍正的名字,但不可否认的是,雍正也为为康乾盛世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