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解决功臣问题,已经有成功经验,为何朱元璋不有样学样

赵匡胤解决功臣问题,已经有成功经验,为何朱元璋不有样学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567 更新时间:2024/1/23 18:49:09

但是,当历史发展到朱元璋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北宋初年的时候,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功臣们的兵权,并且让他们安度晚年。

(杯酒释兵权)

既然已经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这样的成功案例,为什么朱元璋没有学习赵匡胤的做法,做到没有杀伐地处理功臣问题,而是要搅起一片腥风血雨呢?

而且,朱元璋和赵匡胤的情况还比较相似,赵匡胤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解除大将们的兵权,是因为这些大将们都是赵匡胤的“义社兄弟”,赵匡胤对这些“义社兄弟”们进行情感绑架,那些“义社兄弟”们没有办法,因此才不得不交出兵权。

其实朱元璋也可以这么干。那些开国功臣,无论是胡惟庸、李善长、蓝玉、常遇春、徐达等等,也都是他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对于这些好兄弟,他完全可以和他们讲明情况,像赵匡胤那样告诉他们,自己吃不好饭睡不着觉,害怕有人拥戴他们当皇帝,对自己构成威胁。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请这些兄弟们帮个忙,多拿些银钱和田产,回去养老。同时再向他们作保证,他们的儿子儿孙,将来可以继续在朝中为官,不会亏待他们。

如果朱元璋这样和开国功臣们说,相信那些开国功臣不敢不答应。而且如果他们不答应,朱元璋有言在先,那时候要打击这些不想丢权的诸侯们,他也就显得理直气壮,不会被后世诟病了。

而且朱元璋这样做,比赵匡胤会更成功。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的兵权。但是却也削弱了军队的领导力,使得宋朝的大将得不到培养,大将和士兵的联系受限,因而整个军队的战斗力不强。但朱元璋实行的“藩王制度”,他的军队都在藩王手里,不在大将手里。虽然这些藩王掌兵,会造成内乱。但是至少整个国家的战斗力不弱。在保家卫国的问题上,不会比宋朝差。

(朱元璋)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有样学样呢?

我认为,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像赵匡胤那样搞,最关键的原因,是他想要剥夺的权力,与赵匡胤想要剥夺的权力不一样。

赵匡胤想要剥夺的权力,其实只是武将的兵权。赵匡胤之所以要剥夺武将的兵权,是因为他要打破五代以来的历史循环。

从五代后唐开始,先后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建立,这些朝代的更迭,几乎全都是武将权力太大,夺取了皇位。大将李嗣源被士兵拥戴,夺取了皇帝李存勖的皇位。大将石敬瑭联合契丹,夺取了后唐皇帝李从珂的皇位,建立后晋。大将刘知远夺取了后晋的皇位,建立后汉。大将郭威夺取了后汉的皇位,建立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了后周的皇位,建立北宋。

对于赵匡胤来说,他认为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就是大将的兵权。他认为确保国家稳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有能力的大将在军队中的权威太大。如果有能力的大将,在军队中的权力太大,那么对国家肯定是一个威胁。而且他还认为,只要解除了这个威胁,最终国家就能保持稳定。

(朱元璋)

但是朱元璋想要剥夺的权力,可不是简单的兵权,除了兵权以外,还有政权。在他看来,就算是文臣,就算手里没有兵权,如果行政权力太大,依然会对皇帝的皇位构成威胁。

实际上,朱元璋虽然本身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对古代王朝社会各种可能对皇权产生威胁的因素,都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做了针对性的措施。比如为避免外戚及后宫干政,他特别规定皇室子弟的妻子要从民间采选。还有,他为了避免宦官专政,又特别在皇宫中插了一块铁牌,在铁牌上写上禁止宦官干政这样的文字。为了避免藩王威胁中央,他也做了很多规定。

除了这些外,朱元璋还害怕权臣专政。虽然事实上,随着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的加强,宰相的数量越来越多,宰相的权力逐渐被稀释。但是,朱元璋依然不放心。

由此可见,朱元璋所谓的“杀功臣”,实际上和赵匡胤、刘邦等人的“杀功臣”都是不一样的,他不仅仅是为了剥夺兵权,还想要彻底解决各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的问题,重点是权臣专政的问题。而朱元璋的做法,先是打击胡惟庸、李善长、杨宪汪广洋这样的宰相,发展到最后干脆取缔了宰相的职位。因为他发现,无论他杀多少宰相,都不能解决宰相会专权的问题。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明白,朱元璋为什么不会“杯酒释兵权”了。因为这个办法,根本就解决不了他的问题。

(参考资料:《明史》《宋史》等)

更多文章

  • 明朝驿站被废除,最终导致明朝灭亡,这背后竟都是家庭闹剧引起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明朝驿站被废除的原因,甘肃白银市明朝驿站,明朝的驿站是什么样的

    驿递原为迎送使客、飞报军情、转运军需物资等,可历经百年,名存实亡,驿递甚至成了大小官员外出旅游的免费服务,毛羽健也看到了其中弊端。他有个亲戚刘懋在刑部当官,于是他说服亲戚再次建议崇祯裁驿,理由是:如果将裁掉驿卒的工资用在对付满人身上,实在是两全其美。1628年,崇祯采纳建议,改革驿递制度,全国三分之

  • 如果削藩的人是朱标而不是朱允炆,朱棣还会造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允炆如果不削藩朱棣会反吗,如果朱标还活着朱标要削藩,朱标即便继位他会削藩吗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隋炀帝杨广,就是除掉了自己的兄长杨勇夺得皇位。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贞观之治”的他可以说是一位明君,但是这位明君的帝位,也是通过“玄武门之变”从自己的兄长手上抢来的。而明成祖朱棣,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永乐大帝,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飞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

  • 明朝错杀两人,一个掀开大明衰亡的帷幕,一个奏响大明覆灭的序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谁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一图看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明朝大臣是怎么被杀的

    爱新觉罗·塔克世,提起这个名字,很多人兴许不知道,但是他有个儿子大家一定熟悉,那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从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一把火烧掉金国宫殿,女真族一直过着逃亡的生活,好不容易在东北一带安顿下来。东北三省在明朝时期贫瘠而寒冷,是个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女真后裔逃亡到这个地方后分裂成建州女真、海西女

  • 明朝前期朱元璋、朱棣多次北伐蒙古,为何还会发生“土木堡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棣御驾亲征蒙古,朱元璋和朱棣对明朝的影响,朱棣和土木堡之战

    土木堡之变的成因比较复杂,虽然有部分明朝军队自己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在明朝基本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瓦剌已经强大到如此的地步。有心算无心,明军败得不冤。简单看下永乐大帝和英宗时期蒙古、大明实力对比图就会发现瓦剌已经灭掉阿鲁台统一草原,明朝居然不闻不问还以为瓦剌是当时被永乐大帝打的抱头鼠窜的部落呢?

  • 盗贼团伙中著名的“山东响马贼”是怎么出现的?其实根源在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山东响马贼之谜,明朝最狠山贼,山东为什么会有大量响马贼

    其实“响马”并不只是强盗的另一种称呼而已,其实特指山东地区明清一直到建国前的一种专门的盗贼团体,这些绿林好汉组成马队,经常在道路上劫掠过往客商,然后四处逃窜,在山东地方戏曲“梆子”中竟然还有专门的曲牌名——“响马”! 那山东哪里来的这么多马贼呢? 首先这个土匪盗贼问题并不是山东独有的,在古代中国可以

  • 如果金兀术攻打南宋时带上宋徽宗父子会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金兀术大破宋军,金兀术统治范围,宋徽宗南宋

    如果金兀术聪明的话,就应该像几百年后的蒙古瓦剌太师也先一样把明英宗朱祁镇放回大明。如果在宋高宗即位初期金兀术就放回宋徽宗父子的话,还有可能重复类似夺门之变那样劝进、复辟的桥段。但是金国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可以灭亡大宋统一中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金兀术根本不会徽宗父子丝毫返回中原复辟政权的机会。

  • 宋朝最经典的10首诗:南宋稳稳胜过了北宋,苏黄难占鳌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最奇葩的十首诗,宋代最经典的10首诗,宋朝最美禅诗10首

    1,文天祥《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

  • 西夏为何能够抗衡北宋140多年?北宋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北宋为什么非要灭西夏,北宋时西夏实力怎么样,西夏打不过北宋吗

    一,宋太宗失去了统一夏州的千载良机881年,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因为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为李,册封为定难军节度使,治夏州,统辖夏、绥(绥德)、银(榆林)、宥(靖边)、静(米脂)五州地区,从此西夏割据政权的基础就已经奠定了。五代时期,夏州总是以“俯首称臣”来换取自己独立的状态,从而得以延续。960年

  • 真实的宋江起义:和《水浒传》相差甚远,小说不能当历史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水浒传宋江起义的故事真实吗,历史上真实的水浒传中宋江,宋江在水浒传中的生平事迹

    宋江起义,发生于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当时北宋的政治已经败坏。宋徽宗只知道舞文弄墨,嬉戏游玩,对治理国家却一窍不通。围绕在宋徽宗身边的,有蔡京、童贯、梁师成、杨戬、李彦、王黼、朱勔、高俅等人,他们利用自己的特权,为虎作伥,使得民不聊生。到了宋徽宗后期,全国开始爆发地区性的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就

  • 为何明朝土木堡之变中元气大伤,朝廷依然没有失去对地方的控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土木堡之变对明朝影响,土木堡之变王振是背黑锅吗,朱瞻基土木堡之变

    华夏文明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大一统概念早就深入国人骨髓。明朝作为封建王朝倒数第二个王朝中央集权制已经非常成熟,不会因为风吹草动就会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再说明朝分封的藩王经过明成祖的调整早就没有了军政权力,更不会在土木堡之变后捣乱。而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明朝才过了不足百年,还没有到社会矛盾激化、腐朽不堪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