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高炽只当了不到一年皇帝,便一命呜呼,在明朝历史上却评价极高

朱高炽只当了不到一年皇帝,便一命呜呼,在明朝历史上却评价极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3095 更新时间:2024/1/22 20:41:52

别看在位时间短,但是在史料中,却对朱高炽有着极高的评价,至于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在永乐一朝中,朱高炽就开始协助父亲朱棣的执政生涯,而且在朱高炽所执政的洪熙时期结束了明朝永乐时期一直维持的超负荷运载状态,开创了"仁宣之治",给当时的百姓一个稳定安康的生活环境。

虽说朱高炽仅仅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但是他实际参政执政的时间可确实是算不上短,自从朱棣将自己的侄儿从皇帝位置上赶了下来,朱棣就一直热衷于做一些"大活动",北征蒙古,南击交趾,远航西洋,迁都北京。

种种的一切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当这一系列大事情集中在某一时间段的时候,不仅仅是劳民伤财,皇帝自己要处理的政事也会急剧增加。

朱棣再雄才大略,也分身无术,只得抓大放小,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军事上面,尤其是当朱棣御驾亲征的时候,朝中所主持大局的正是太子朱高炽,可以说在永乐一朝二十二年的历史中,朱高炽代为执政的时间至少超过了一半。

别看朱高炽仅仅以一个太子的身份监国,但是在他的手中,繁冗政事是处理得井井有条。

史料赞誉道:"东宫监国,朝无费事",治大国如烹小鲜,用来形容朱高炽,再也合适不过。

更有记载称:"名则监国,实则御宇",足可见朱高炽在永乐朝当时朝堂中所起到的作用。

因为朱棣在永乐一朝耗费国力过大,朱高炽自是深知此举的危害,但是由于自己仅仅只是作为太子身份监国,大政方略方面还不敢越俎代庖,并且朱高炽因为个人身体等原因,并不十分受朱棣喜欢。

而且当朱高炽监国的时间越来越长,朱棣也对朱高炽越发有了猜忌之心,所以朱高炽只能在一些力所能及的方面使重负下的大明缓缓气。可以说永乐朝能够安稳的发展,朱高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永乐二十二年,永乐皇帝朱棣死在了出征的路上,同年八月,朱高炽登基称帝,年号洪熙。

当朱高炽成为皇帝之后,他深知永乐朝一系列庞大工程对整个明朝所带来的负担有多么严重,所以他在执政之后,便立刻下令停止这一切超负荷行动——从安南撤兵,停止对蒙古的军事活动,并且不再对民间征收各种物资,最重要的是因为迁都北京导致了各种其他开销巨大,所以朱高炽干脆做出决定,还都南京。

在国策上面,朱高炽对农事给予鼓励政策,恢复农业经济,在他短短不到一年的执政时间里,他将永乐年间大明的隐患几乎全部给予了修复。

而朱高炽能够得到史书很高的评价,不仅仅是在对国事的处理上,在自身的道德品质上面,也受人尊重与赞叹。

皇家内部争斗,本就残忍无情,毕竟当上天下之主的诱惑不是人人都能够抵挡的,而在朱高炽从太子到成为皇帝的这段期间,就曾遇到过这种皇室争斗。

虽然朱高炽是长子,但是由于自己身体和性格的原因,朱高炽并不太受父亲朱棣的喜欢,由于朱高炽不喜欢运动,他逐渐长成为一个大胖子,而崇尚武力的朱棣也就更加厌恶,反倒是喜欢朱高煦,一度想过立朱高煦为太子。

幸亏大臣们比较明辨事理,大家知道明王朝更需要一个能够让国家安定下来的君主,所以在大臣的一致推荐下,再加上朱棣比较认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父凭子贵,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而后朱高煦可就怀恨在心了,便在各种方面挑朱高炽的刺,再后来当朱高煦惹怒朱棣,将要被贬为庶人的时候,朱高炽却站出来为兄弟求情。

朱高炽自己登基后,仍然不记旧仇,给自己的几个兄弟封王。不仅仅如此,因为朱棣的皇帝位置是篡自己侄儿朱允炆的,朱棣登基之后,更是不承认朱允炆的皇帝名分,将建文帝的皇位废除,年号并入洪武年。而当朱高炽执政后,将建文帝的身份合法化,承认了建文一朝的存在。

因为朱高炽的不爱锻炼,体型非常庞大,虽说没有关于体重的准确记载,但是史料称他出行需要两个人搀扶,可见其肥胖到了何等样的程度,这种情况下的朱高炽,从养生健康这角度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存在一些三高四高的心脑血管类疾病。

终于,在登基不到一年之际,还没来得及一展宏图的明仁宗朱高炽就不幸病逝。

纵览整个明朝,朱高炽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称职的皇帝,在他的短短执政生涯中定下了很多治国方略的基调,虽然时间所限,他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一些,但是他的儿子朱瞻基将这一切继承了下来,朱瞻基和朱高炽执政时期,合称仁宣之治。后人将其称之为明朝的"黄金时代"。

更多文章

  • 《三侠五义》中包拯死后,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的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赵虎张龙,包拯身边的张龙赵虎几品官,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衣服为啥不一样

    江湖豪杰来相助,王朝和马汉在身边钻天鼠身轻如燕,彻地鼠是条好汉穿山鼠铁臂神拳,翻江鼠身手不凡锦毛鼠一身是胆,这五鼠义结金兰七侠和五义,流传在民间……大家看到以上这段话时,是不是会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这就是最为人所知的经典——93版《包青天》影视剧的主题曲中的歌词。从主题曲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包大人屡破奇

  • 明朝大将蓝玉如果活着,朱棣敢造反吗?敢是敢,结果就不好说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蓝玉不死朱棣能成功吗,朱元璋不杀蓝玉朱棣绝不敢造反,朱棣为何要杀蓝玉

    明朝也不例外,要说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这方面还是有点不幸的,大家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第一个皇帝,第二位皇帝是他的孙子,第三位皇帝又回到他的儿子这一辈做皇帝。那么这第三位皇帝是谁呢?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在最属意的长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力排众议将朱允炆立为太子,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建文帝。但是儿子都还在

  • 西夏向蒙古人投降时,成吉思汗索要两物,让西夏陷入困境中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成吉思汗攻打西夏保留寺庙了吗,成吉思汗和西夏的战场,成吉思汗是在打西夏的时候死的吗

    西夏灭亡,就是一个例子。公元1209年,西夏向蒙古人投降时,在蒙古人获得大量金银财宝、布匹和女人的时候,成吉思汗却向西夏索要两物,让西夏从此陷入困境中。成吉思汗索要的这两物是什么?我们得从西夏的富庶开始说起:西夏这个王朝虽然如昙花一现,不过,它也有辉煌的时候。在其实力最为鼎盛时期,敢与宋朝、辽国较量

  • 西夏一直在夹缝中生存,为何不愿投靠成吉思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西夏是一个盛极一时的王朝,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非常发达。西夏的繁荣,得益于历代皇帝的智慧,他们审时度势,谁强大就依靠谁。这种委曲求全的策略,让西夏一直在夹缝中生存,投靠辽国和金国,让西夏得到了和平和发展,可是,西夏为何偏偏不愿投靠成吉思汗,落得一个亡国灭种的凄惨下场呢?当一个处于安逸生活中的人或者

  • 成吉思汗创业初期,是如何寻找合作伙伴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成吉思汗创业,成吉思汗的经营之道,成吉思汗创业团队有多强大

    成吉思汗的成功,我们不用去评价,也不容怀疑,更不容反驳。可是,让我们十分关心的是,他首次创业时,是如何寻找合作伙伴的呢?成吉思汗9岁的时候(当时还是铁木真,为了方便阅读,本文统称成吉思汗),由于父亲被塔塔尔人毒死后,部众纷纷离去,成吉思汗一家人生活异常艰难,而且,直到他成家后,虽然获得了他岳父的一些

  • 朱元璋问询犯人祖先,得知后大喜:“名臣之后,免死五回!”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临死前叮嘱子孙,朱元璋与名臣,朱元璋后期有哪些名臣

    如果实事求是地说,朱元璋虽然不算民族英雄,但史上第一暴君还轮不到他,说他性格狂躁、喜怒无常,患有杀人爱好症,倒是符合历史事实。为什么说朱元璋不是民族英雄呢?史学家都知道朱元璋是靠元朝发家的,他造反后,矛头对准的都是反元的友军,曾是元朝不折不扣的在编公务员。至于说朱元璋喜欢随便杀人,这是跟他的出身相匹

  • 易中天为何认为“明朝是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残暴的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为什么是最黑暗的朝代,易中天说明朝完整版,易中天对明朝的评价

    想当年易中天老师在百家讲坛,讲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三国的时候,可谓是每天准时准点的守候在电视机旁。而易中天老师却曾说过,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残暴的时代,那么大明王朝为什么会被人这样评价呢?易中天曾经说过,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残暴的朝代。是我国千年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这一番评论让

  • 乌台里的“文字狱”——苏轼一生中最严峻的考验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苏轼在乌台诗案中承认的罪行,乌台诗案对苏轼影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心态

    清军入关,打败明朝,一统中原之后,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使得这些满清统治者感到自卑,信心不足。而一直在民间活跃的反清团体,高喊的"反清复明"的口号一次次的挑衅着这些统治者们的敏感神经。他们畏惧,畏惧汉族的士大夫一直怀念大明王朝,畏惧他们对新王朝的异族统治不满,从而产生反清的思想。所以,面对这种

  • 如果郑和船队是以殖民为目的,是否可以为大明开疆拓土?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郑和船队能跨洋吗,郑和船队是否可以征服亚洲人,郑和的船队会征服世界吗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舰队。由商船、战船、补给船等等全功能的组成的庞大舰队。无论是船舰数量和先进程度来说,都是世界顶尖的。当时的大明国力正是上升期,国民素质和自信心都处于爆棚阶段。确实是非常好的武装开拓时期,但是随着永乐大帝的西去人亡政息下西洋也进本进入倒计时了。国策的非延续性是郑

  • 明朝科举南北榜事件,究竟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背后大有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明朝初年,就发生过一起关于科举考试的南北方之争。考试自古就是一大热点,考试公平难以把握,平衡难以保持。无论是地域还是身份方面的差距,都可能影响考试的结果,考试并不能保证绝对的公平,它受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影响,在不公平中又保持着相对公平。当科考遇到南北差异,势必会引起巨大的化学反应,长久存在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