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对后世流变影响深远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对后世流变影响深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836 更新时间:2024/1/19 12:12:06

【出身东海之滨】

姜子牙姓姜,氏吕,名望,号飞熊,后世多称他太公望。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

姜子牙的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东海之滨,另一说在牧野之地。《水经注·齐乘》载“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莒州在今山东省日照市,与东海之滨的说法相合,私以为较为可信。

关于姜子牙的记载,最年轻的也是50岁了。《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

,年七十,居于朝歌。”这说明姜子牙50岁以后确实穷困,以贩卖小吃为生。但是他50岁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这却完全没有记载。

【富贵身份】

姜子牙50岁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其实可以从当时发生的大事,以及一些零星记载看出门道。

首先他生于东海之滨,另外他子嗣众多。记载中儿子就有: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儿只载一位邑姜,是武王姬发的正妻,成王之母,所以留下了名字。

我们看到,姜子牙子嗣众多。但是他中年落魄,年80才出仕岐周,所以不可能是发迹后生下的。那么这些子嗣只能是他早年所出,能够供养这么多孩子,所以他早年不可能出身于贫寒。

加上姜子牙文韬武略,明显受过极好的教育。所以我们基本能断定姜子牙年轻时依然身为贵族,且地位较高。

那么姜子牙为什么中年落魄,沦落到屠牛贩食的地步呢?这也许跟当时的一件大事有关。

【中年落魄】

影响了姜子牙人生的大事应该就是纣王东征,当时商朝有两个心腹大患,一个是西面的岐周,一个是东面的东夷。

姜子牙出身东海之滨,又是当地贵族,显然是成为了纣王征伐的对象了。而纣王的这场东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俘虏奴隶不计其数。或许姜子牙就是在这场动乱中家道中落了。

战国人姚贾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隹谁不庸,文王用之而王。

也就是说姜子牙后来去过古齐国,这个齐国是商代末年的地方诸侯,为殷商的附属国。纣王东征时曾与古齐国会师,现存甲骨文有零星记载。

姜子牙到齐国后却被驱逐了,这让他更加落魄。他还给一个叫做子良的人做过家臣,也被赶走了。然后姜子牙只好到了朝歌,屠牛贩食。这时他已经50多岁了。

【西入岐周】

齐管妾婧:“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由是观之,老可老邪?

姜子牙在朝歌屠牛到了70岁,这中间他可能因为识文断字,在商朝做过官。但是他看到的是纣王与贵族和传统不可兼容的矛盾,料定殷商不能长久,再加上他本身就很可能与殷商有仇怨。所以终究不能服侍殷商。

东夷已经被纣王打击的差不多了,朝歌充斥着掠夺来的东夷奴隶,但是西方的岐周发展的还非常良好。姜子牙想要打击殷商,岐周是唯一的希望了,所以他西入岐周,寻求出仕。

【岐周崛起】

百里奚:“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姜子牙垂钓的事情并不是空穴来风,但是他与姬昌会面的细节上面可能就是杜撰更多了。这里面几分实,几分虚实在难以考证,但是有一点却是确定的,那就是姜子牙对岐周的重要性。

岐周在姬昌的爷爷时还是一个为吃喝发愁的小部落,后来搬家到岐山脚下才得以安稳发展。姬昌的父亲武力鼎盛,四处征伐,得到了西方的方伯之位。但是对于经济文化这些软实力方面,他们与中原的殷商还是差得远。

岐周的发展就是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所以见多识广的姜子牙,对于岐周来说就无比的重要了。

【太公改革】

姜子牙本身就有着贵族经验,还游历过东方各国。对于东方的政治经济模式都是极其熟悉的,不但如此,他还深知东方政治的弊病。可以说姜子牙之于岐周,就像是百里奚之于秦国。都是给偏远落后的关中带来东方先进文明的使者。

在姜子牙的主持下,岐周开始了土地改革。他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孙承袭,作为俸禄等经济政策。这规范了井田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岐周崛起打下了经济基础。

对外他主张事殷商以恭顺,用来麻痹纣王,而暗自却积极扩张势力拉拢邻国,实现了周文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

【伐纣功成】

周武王准备好讨伐纣王,事先占卜结果为凶。但是姜子牙力主出兵,姬发顺从了老丈人的意见,出兵在牧野与纣王的军队相遇。

姜子牙其实就是这场战事的总指挥,因为他不但一手打造了岐周的政治军事,他还了解东方的地形与军队情况。这都是他的优势。

反观纣王的军队,商人的主力还在东方镇压东夷。而牧野之战是仓促应战,兵员不足只能驱赶大量奴隶进入战场。但是这些奴隶可能是有一部分来自东夷的,这样能够被岐周利用的地方也就太多了。

最后这些奴隶纷纷倒戈一击,帮助岐周军队杀入了朝歌城。纣王引火自焚,殷商就此覆灭。

灭商后,周公旦负责政治管理,召公奭负责招降纳叛,而姜子牙则继续带着军队扫平不屈服了殷商军队。

一切都暂时平息以后,姜子牙获得了齐国封地,而那个曾驱逐他的古齐国也已经随着殷商一起覆灭了。

【就封齐国】

随后姜子牙带着人到齐国就封,五个月就完成了建国,这在当时分封的各大诸侯国中也是最快的。

他到达齐国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件是打败来犯的莱夷人。第二件是诛杀司寇营汤和当地“贤人”狂矞、华士兄弟。第三件是顺其风俗,简化礼仪。第四件是开放工商业,开通与中原国家的商路。

姜子牙这四件事,一方面是打压了当地蛮夷势力,为建国开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诛杀当地官员和“贤人”宣誓了对当地土著的统治权。最后顺应当地人的风俗,并开放工商业打通与内地诸侯国的商道,为当地人争取了实际的贸易利益。算是打了一棒子给一个大甜枣。

姜子牙恩威并施,在短短的五个月就受到了当地人的拥护,完成了建国的任务。也成为第一个回京汇报建国工作的地方诸侯,可见姜子牙的能力还是极为出众的。

【逝于镐京】

建国以后,齐地就被姜子牙交给了自己的三儿子丘穆公驻守。自己则与大儿子齐丁公姜伋在中央的镐京任职。

后来纣王的儿子武庚发起三监之乱,姜子牙再次带兵配合周公旦平定了叛乱。其中,齐丁公还带着一队偏师灭掉了河东的古唐国,后唐国被分封给姜子牙的小外孙唐叔虞,这就是后来的晋国。

到了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享年139岁(年岁有争议)。其大儿子齐丁公继位,继续辅佐周康王,成为仅次于首辅召公奭的次辅,继承了姜子牙的爵位和遗志。

【总结】

有人可能会说姜子牙就是《封神榜》吹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小说,那么姜子牙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知道。但是笔者认为,恰恰是《封神榜》掩盖了姜子牙的功绩,让后人看低了姜子牙。

相比起《封神榜》,真实的姜子牙更加有才干,面对的困境也更多,更艰辛。而且他对现实的影响也要远大于小说里的姜子牙。所以我说,是《封神榜》埋没了姜子牙,而非成就了姜子牙。

更多文章

  • 姜子牙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为什么没有给自己封神?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新一代姜子牙重新封神,演员姜子牙真实身份,曾仕强说新一代的姜子牙封神

    网络配图说起姜子牙,此人虽然跟着元始天尊的时间不如燃灯道人,法力不如十二金仙。最后封神的事情却给了他,原来啊,这姜子牙的今生都是上一世的善果。话说看古开天辟地之后,这个世上修仙的正统就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他们的师弟通天教主,他们广开门路,开始建立自己的教派。但是这其中以元始天尊最注重根基,当时从人

  • 西周分封时,为什么把周公旦、召公奭、姜太公封到远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西周姜太公,西周召公最新消息,西周召公是什么职位

    “小邦周”战胜了“大邑商”,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西周的统治者面前:即无力维持如此广大的疆域。那么,西周统治者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那便是分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就是把同姓诸侯分封在王室周围和战略要地,以此来拱卫王室。那么,为什么周公被封到鲁、召公被封到燕、太公被封到齐呢?周公封鲁西周两次较

  • 商朝为何叫“商”?甲骨文揭示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甲骨文商朝,商朝历史100字,商朝最新纪年表

    根据史记记载,帝喾与简狄之子叫“契”,在尧舜禹时建功立业,于是帝舜将他封在商地,赐姓子氏,于是他被称为“商契”。因此,商朝之“商”是根据封地而来,即先有商地,再有帝舜封“契”于“商”,最后才有商朝。那么,商地的称呼又从何而来呢?综合甲骨文、战国竹简等文献来看,“商”的由来其实很简单。为了取水方便,上

  •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楚庄王登位的前三年,为何不理国家政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楚庄王的悲惨结局,楚庄王墓为何在长丰,百家讲坛楚庄王

    [var1]一、楚国的经济文化在某些方面确实超过了中原地区我们知道,蛮、夷、戎、狄,在当时并不是以种族来划分,而主要以文化来划分。凡是居住于平原地区的文化先进的居民,往往称为诸夏,居于山区的文化落后的居民,则被称为蛮、夷、戎、狄。解放以后的大量考古发掘证明,楚国所在的江汉流域考古遗址的文化发展水平,

  • 战国最有头脑的商人,一手缔造两代秦王,用金钱和美女影响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朝最著名的商人是谁,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秦国历史上真实的商人

    [var1]当时秦国的太子是安国君(秦孝文王),此君非常宠爱一名姬妾,立她为正夫人,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虽然没为安国君生下儿子,但因安国君对她的宠爱迷恋,有很大的话语权,安国君即位后,正是她决定了太子人选。安国君另一位姬妾夏姬生子名叫子楚(庄襄王)。由于夏姬不受宠爱,所以子楚也不受重视,他被秦王派到

  • 战神谈起都忍不住夸赞,赵括不该背负骂名?赵国形势谁也无法扭转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赵括图片,赵括在赵国的地位,赵括到底厉害不

    [var1]的确,相比于战国的多位名将,如孙膑、白起、李牧等,赵括在军事上实在是不值得一提,若非是纸上谈兵的丑闻,赵括是无法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可长平之战的惨败是否与赵括有关,世人是否是只需要一个发泄怨气的出口?后人认为,赵括只不过是长平之战的背锅侠。赵国在以廉颇为主将对抗秦国之时,国力已经处于下风,

  •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受重创,燕国落井下石,赵国为何反败为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长平战后赵国女人,秦国怎么消灭赵国,长平后赵国是如何恢复元气的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少有的军事大战,在战国乱世虽然爆发了许多的战争,但在那个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都已经习惯了用战斗去解决,但是像长平之战那样耗费时间久,战争规模大的军事大对抗还是比较少见的。长平之战的结果也是异常惨烈的,长平之战当中,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斩首赵国降卒40万,这一举动震惊了当时的山东六

  • 舌尖上的春秋战国之吃货的世界你不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国时期吃货视频,战国美食大全,舌尖上的战国美食解密

    孔子说三月不知肉味整个春秋战国,有不少吃货的故事。关于吃,作为人生之大事,圣人亦不忌讳,孔子说三月不知肉味,孟子说鱼与熊掌,诸侯国君虽是山珍海味,也有各自钟情之食物,他们都是绝对的吃货。郑国灵公时期的“染指于鼎”、廉颇的”尚能饭否“、晏婴的”二桃杀三士“,都是因为吃而惹出来的春秋动乱。只要诸侯们愿意

  • 秦王得到陈轸要背叛的回复后为什么不杀陈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陈轸的简历,大秦帝国陈轸简介,陈轸谓秦惠王曰翻译

    [var1]张仪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诬陷,张仪对秦惠文王说陈轸对秦国不是真心的,借着与楚国的沟通交流,有意到楚国去,而楚国的国君也对陈轸很看重,所以陈轸不可留,要不就杀掉吧。张仪的话对秦惠文王的触动还是很大的,想陈轸在秦国不说位高权重,但是涉及到背叛的事情,哪个君主都不能忍!秦王就直接找到陈轸询问:说

  • 春秋战国时期,如果把鲁国给孔子治理,能不能成为强国?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鲁国孔子,孔子和鲁国关系怎么样,孔子在鲁国的改革措施

    [var1]在齐国以最高礼节欢迎鲁国国君的仪式上大发淫威,乱杀无辜。把齐景公和晏婴弄得措手不及。这一下齐相晏婴彻底认清了孔子的丑恶嘴脸。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大的失败。通俗的讲就是孔子这个人在政治上最起码的连“敌我”都分不清。居然还日夜做梦想当“周公”,我看他孔子跟周公提鞋的资格都没有。只会在自己家里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