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神谈起都忍不住夸赞,赵括不该背负骂名?赵国形势谁也无法扭转

战神谈起都忍不住夸赞,赵括不该背负骂名?赵国形势谁也无法扭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176 更新时间:2024/3/6 19:40:44

[var1]

的确,相比于战国的多位名将,如孙膑白起、李牧等,赵括在军事上实在是不值得一提,若非是纸上谈兵的丑闻,赵括是无法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可长平之战的惨败是否与赵括有关,世人是否是只需要一个发泄怨气的出口?

后人认为,赵括只不过是长平之战的背锅侠。赵国在以廉颇为主将对抗秦国之时,国力已经处于下风,赵括不过是接手了一个乱摊子。长平之战若是换成其他将领,其中场面未必远胜于赵括。

[var1]

廉颇以守为攻,赵括出场

后人认为,真正让赵国丧失胜利希望的是廉颇。因为固守,士气低落,整体防御被动,更重要是固守被动挨打,拼的是国家资源,显而易见,赵国战争储备和潜力是远不如秦国的。可仔细考究当年的战争详情,并非如此简单。

韩国上党地区遭遇秦国袭击,大量难民逃往赵国长平之地。赵国与秦国对战,讲究的便是组织有序。可大量难民的涌入,已经让长平无法承受,安置难民需要耗费赵国的精力和财力,而此时秦赵两国的战争局势一触即发,在战争面前出了这档子事,赵国已经落了一分。

[var1]

所以在前期的战争中,即使有廉颇坐镇,赵国也先后丢失两城。前方战争形势不利,后方国家国力衰弱,廉颇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不得不把打法改成以守代攻,以此拖住秦国军队的进攻,为赵国争取休养生息的机会。

可廉颇的想法,王龁怎么会不明白?虽然逃亡之寇追不得,可此时赵国的国力大家都明白,此时不追又待何时?所以廉颇想要加筑城池,可秦国军队不会坐以待毙。既然一时之间无法攻破城墙,那么谣言便是不费吹灰之力杀人于无形的利器。

[var1]

廉颇不出兵,赵孝成王自然不满,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前线督促。除此之外赵孝成王开始与秦国议和,想要借此将赵国的损失降到最低。可秦国的脚步是要统一天下,赵国的议和并不能满足秦国的胃口。但若是既能拖住赵国议和的脚步,又能散播秦赵交好的谣言使赵国处于孤立地位,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

而且赵孝成王并非英明君主,廉颇长期守而不攻,已经让赵国不满。此时只需要秦国给赵国递上一个合理的借口,廉颇的主将之位便顺理成章被撤。秦国在人心这一块算计得十分精明,廉颇很快下台,赵括担任主将。

[var1]

赵括变守为攻,四十万兵力折损

知子莫若母,赵括之母在面见君主之时曾坦言当前局势,赵括虽然出身于军事家庭,可缺乏上战场的经验,而且赵国当前的局势若是交在赵括手中,只是雪上加霜。可赵国已经昏了头,满城风雨已经让赵国风雨飘零,而赵括被认为是唯一的救世主。

此时,前线的局势十分不乐观。以守为攻,虽然使得整体防御被动,可多少是为赵国争取到了休养的时机,可廉颇的离去却让将士士气低迷。赵括一个没有战场经验的人,竟然替代了老将廉颇的位置,这多少会让将士不服气。

[var1]

何况赵括来到前线之后,并未整理士气或者是收拢军心,而是直接发号施令,完全打破廉颇之前以守为攻的军事政策。赵括的种种政策,正好合了秦国的心意。随着白起作为主将上位,赵括贸然地出击,直接被早有准备的秦军切断后路,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局面。

此时赵军再想要延续之前廉颇的策略,基本上是没有希望。秦军的目的就是要余粮拖死赵军,而不出赵军所料,僵持时间越久,赵军的军心便愈发浮动,到后期已经有相互为食的苗头出现。

[var1]

若是坐以待毙,赵军必然是全员阵亡,此种情况唯有背水一战。赵括挑选了四十万精兵誓与秦军决一死战,赵括的突围正是秦军想要看到的,一大片乌泱泱的秦军,即使身边有四十万精兵的保驾护航,赵括也是插翅难飞。乱箭之下,赵括命丧战场,四十万精兵全数覆灭,而秦军折损二十万。

赵括不是纸上谈兵之人

历史喜欢用成败来论英雄,此战若是赵括胜利,即使是纸上谈兵,在世人的眼中也是封神之处。赵括的不幸只是遇上了一个死局,这种局面哪怕是他父亲赵奢也无解,何况是赵括一介没有战场经验的小儿。

[var1]

相反,赵括的打法是自杀式的打法,连白起也不得不承认,若非是赵括使秦国二十万精兵命丧战场,那么在秦昭襄王之时便可完成“六王毕、四海一”的大一统,何必需要耗费四五代君王的力量。

长平之战之中赵国的惨烈,怨不得廉颇的以守代攻,也怨不得赵括的以攻代守,归根结底是赵国国力的衰弱,更甚至是六国的人心不齐。至于赵括,只不过是长平之战的背锅侠,是世人需要找一人为这次战争的失败赎罪的人。

[var1]

赵括虽然没有战争经验,擅自改动了廉颇之前的策略,可生长在军事之家,自然多多少少会耳濡目染一些战场之道。而且即使赵国一直任用廉颇,面对秦国也是无济于事,秦国单单是围攻,赵国便会不攻而破,只是赵括的出现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var1]

相比于廉颇的以守为攻,赵括折损了秦国的二十万精兵,大大重创了秦国的国力。所以即使秦国胜利,那也是惨胜。而赵括并非是纸上谈兵之人,我们所认识的赵括,只不过是将长平之战的失败归咎在他身上的模样,少年接过了烂摊子没有扭转乾坤,这并非是他的过错,后人不该把如此的骂名加诸在他身上。

更多文章

  •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受重创,燕国落井下石,赵国为何反败为胜?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长平战后赵国女人,秦国怎么消灭赵国,长平后赵国是如何恢复元气的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少有的军事大战,在战国乱世虽然爆发了许多的战争,但在那个时代,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都已经习惯了用战斗去解决,但是像长平之战那样耗费时间久,战争规模大的军事大对抗还是比较少见的。长平之战的结果也是异常惨烈的,长平之战当中,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斩首赵国降卒40万,这一举动震惊了当时的山东六

  • 舌尖上的春秋战国之吃货的世界你不懂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国时期吃货视频,战国美食大全,舌尖上的战国美食解密

    孔子说三月不知肉味整个春秋战国,有不少吃货的故事。关于吃,作为人生之大事,圣人亦不忌讳,孔子说三月不知肉味,孟子说鱼与熊掌,诸侯国君虽是山珍海味,也有各自钟情之食物,他们都是绝对的吃货。郑国灵公时期的“染指于鼎”、廉颇的”尚能饭否“、晏婴的”二桃杀三士“,都是因为吃而惹出来的春秋动乱。只要诸侯们愿意

  • 秦王得到陈轸要背叛的回复后为什么不杀陈轸?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陈轸的简历,大秦帝国陈轸简介,陈轸谓秦惠王曰翻译

    [var1]张仪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诬陷,张仪对秦惠文王说陈轸对秦国不是真心的,借着与楚国的沟通交流,有意到楚国去,而楚国的国君也对陈轸很看重,所以陈轸不可留,要不就杀掉吧。张仪的话对秦惠文王的触动还是很大的,想陈轸在秦国不说位高权重,但是涉及到背叛的事情,哪个君主都不能忍!秦王就直接找到陈轸询问:说

  • 春秋战国时期,如果把鲁国给孔子治理,能不能成为强国?不可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鲁国孔子,孔子和鲁国关系怎么样,孔子在鲁国的改革措施

    [var1]在齐国以最高礼节欢迎鲁国国君的仪式上大发淫威,乱杀无辜。把齐景公和晏婴弄得措手不及。这一下齐相晏婴彻底认清了孔子的丑恶嘴脸。这是孔子政治上最大的失败。通俗的讲就是孔子这个人在政治上最起码的连“敌我”都分不清。居然还日夜做梦想当“周公”,我看他孔子跟周公提鞋的资格都没有。只会在自己家里白日

  • 孟子对北宋有什么重要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孟子的影响,孟子简要评价,孟子政治态度

    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句话是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其主要意思是,君子看见活着的动物,都不忍心看着它死,听到其哀嚎,更是不愿意吃其肉!这句话奠定了孟子“仁术”的基础![var1]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其主要学说也就是“仁道”,也就是上文所诉

  • 魏武卒几乎战无不胜,为何不灭掉秦国,统一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国何时灭魏,秦国灭魏视频完整版,秦国时期魏是现在哪里

    魏武卒的确起于李悝,李悝的改革是针对内政和制度的并使魏国真正强大了起来,后来秦之商鞅也是用李悝之法,而吴起的改革主要是针对军事方面的。至于以5万魏武卒胜50万秦军主要是吴起的指挥能力强,如果当时白起或王翦提前出世,并对阵吴起的话,吴起还能不能活都是问题(不是说吴起不厉害,而是魏武卒对秦军其实没有1:

  • 功成身退的“退“大有学问,范蠡归隐,张良不要,最妙当属孙叔敖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受封于商地,结果车裂以殉;吕不韦受封十万户最后自杀;韩信先受封齐王,再受封于楚王,最后却以谋反的罪名杀掉;伍子胥力挺夫差继任吴王之位,最后死无葬身之地,可谓惨到极点。这样的例子还有吗?翻开史书还有一大堆。《道德经》中有一句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var1]这句话

  • 晋国(3):胡说——认证倗伯霸伯墓,无稽之谈作证据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晋国霸业在哪里,晋国古墓发掘全过程,晋国正史

    2019年央视《探索·发现》推出了4集“考古晋国——崛起之谜”。首先要感谢考古工作者,在保护国家文物,探索晋国历史方面的辛勤付出。这次公开讲解倗伯墓与霸伯墓,不再以同姓通婚否定他们属于晋国,也不再说西周中期偏晚存在毕国了,而是直接把倗霸两国提早到西周早期。他们为了维护倗伯霸伯墓的“研究成果”,竟然在

  • 范蠡为何知道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越王勾践的个人简介,越王勾践在后世的评价,勾践如何消灭吴国

    天不负有志者,越王勾践终于在二十四年(前473年)攻灭了吴国,将昔日侮辱自己的吴王夫差逼得自尽。此后,越国又会盟诸侯,奠定了东南霸主的地位。《荀子?王霸》中将他列为“春秋五霸”的最后一位,后世也都把他当作一位意志强大的英雄。[var1]在勾践发展壮大,逐渐扭转局势的过程中,范蠡、文种二人做出了重大贡

  • 秦国有个习俗,说出来很丢人,所以,商鞅才赶紧让老百姓分家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商鞅葬在哪,商鞅想逃往魏国吗,商鞅在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

    [var1]嬴非子一:习俗产生的原因。这一习俗产生的原因,就与秦的由来有关了,秦自前898年,善于养马的嬴非子在甘肃清水一带立国,此后基本上一直承担大周西部藩屏的任务,自立国以后,就同周边西戎部族争斗不休,秦统一天下以前,这种斗争或大或小,或间歇或连续,或如火如荼,或死灰复燃,基本上就没停止过。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