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邦周”战胜了“大邑商”,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摆在了西周的统治者面前:即无力维持如此广大的疆域。那么,西周统治者给出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那便是分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就是把同姓诸侯分封在王室周围和战略要地,以此来拱卫王室。那么,为什么周公被封到鲁、召公被封到燕、太公被封到齐呢?
周公封鲁
西周两次较大规模的分封是周武王和周公两次,虽然以后也陆续有分封,但无论是规模还是重要性,都不及这两次。而在分封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血缘亲疏来分封,少量地照顾到了勋亲功臣。而在这些分封的同姓诸侯中,为什么周公被封到鲁呢?这其实和周公东征有密切关系。
周武王去世,继位的周成王年幼,周公害怕诸侯不服,因此周公摄政。但周公摄政的举动,使得管叔、蔡叔产生了误解,认为周公想要夺取最高权力。因此管叔、蔡叔和殷商遗族武庚勾结,发动叛乱。为了维护刚建立不久西周政权的稳定,周公开始东征平定叛乱。殷地三监的叛乱很快被平定,但周围响应叛乱的薄姑、奄等国还没平定。这些地方是属于东夷族建立的政权,和殷商关系密切。
为了彻底解决隐患,周公继续向东方挺进。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奄都是商王南庚、阳甲的旧都,该地民众和商朝有难以割舍的联系,而且国势在东夷中是最强的。周军经过残烈的斗争才打败奄国,其中一部分奄国人民被迁往南方。而且为了报复奄国,不仅斩杀了奄国的国君,还烧毁了宫殿,把宫殿原址挖成一个大坑。由此可见,当初的周军对奄国是如何憎恨。打完这一仗,周军已经厌战,无力继续征讨。
但为了防止殷商势力卷土重来,必定分封宗室前来镇压。而奄国是周公平定的,因此封周公于鲁,都曲阜。只是周公还需要辅佐周成王,因此让周公的长子伯禽代替前往鲁国。伯禽到了之后,鲁地仍旧不安定,伯禽通过积极主动的武力征服和“变其俗,革其礼”的文化征服,最终才使得鲁地安定下来,担当起“为周室辅”的责任。因为此地的殷商遗民反抗依旧强烈且力量强大,还是周公平定的此地,因此周公分封于鲁。
召公封燕
召公封于燕,其实和周公的道理差不多。周公东征的时候,召公也带军参与了平定叛乱。在平定了“三监叛乱”之后,周公向薄姑、奄国挺进,而召公带领另一支军队,前去追击向北逃跑的武庚残部。召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把武庚势力赶出了原本的殷商势力范围,这是召公分封于燕的原因。而且,北地的戎狄力量依旧强大,需要燕国维护西周北方的安全。
王曰:“太保(召公)!令克侯于燕!”
燕国东有孤竹,北有蓟,同时还能联系肃慎,燕国的位置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召公辅佐成王,也是让长子前去封国。燕国立国之后,通过和平的以及武力的手段,军事力量迅速发展,守住了东北肃慎到燕国,燕国到镐京的交通路线。燕国初期,燕侯频繁去镐京或者洛邑朝见周王,是西周王室北方的重要屏障。
太公封齐
除了宗室之外,西周还分封了其他功臣为诸侯,其作用亦是代表周朝前去统治。在这其中,以姜太公分封的齐国为典型代表。
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从这时起,齐国就有周王室赐予的“征伐大权”。征伐的范围“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可见齐国是诸侯中的大国。因为齐地的莱夷等势力强大,且反抗周王室的统治,需要强武有力且富有奇谋的姜太公前去镇压、抚育。姜太公实行“尊贤尚功”的用人原则和奖励生产,使得齐国很快强生起来。在西周中期,齐国经常参与征伐淮夷的战争,确实实现了当初“夹辅周室”的作用。
综上所述,周公、召公、姜太公之所以被分封的这么远,就是因为当地的反抗力量太强大,换做一般人去显示不出西周的决心。再者,周公、召公曾平定了鲁地、燕地,把他们分封在那里也名正言顺。而且,这些地方都是战略要地,周王朝要想有效统治,必得派心腹重臣前去。
尤其是西周初期,对于北方和东方的力量不足,所以才会特别重视。但这也导致了,镐京西边和南边分封的力量不足,周人的势力在此没有得到强化。因此西周灭亡后,身处西方的秦国和身处南方的楚国得以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