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年胡惟庸案牵连甚广,连太子老师,大文豪宋濂也被牵连其中。
宋濂何许人也,其乃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刘伯温、高启齐名,被人称之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作为一代大儒的宋濂,初期和中期虽然略有坎坷,但基本上是顺风顺水。无论在官场还是文场,皆是超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物。说来宋濂也是命苦,当时他已经告老还乡数年,而且还是朱元璋亲自送行的,当时二人还约定:在宋濂没死之前,每年来宫内觐见朱元璋一次。但其长孙宋慎被牵连进了胡惟庸案,家族因此蒙难。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而宋濂本来也是要被连坐的,但好在马皇后和太子朱标求情,家族得以饶下死罪,最终被流放茂州。
一年后,宋濂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72岁。
而太子朱标就是因为想给老师求情而跳河,因为当时朱标求情,朱元璋根本就不搭理他,无论朱标咋说,朱元璋都非杀宋濂不可,而且还对朱标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赦免他吧。”
情急之下,气得朱标直接投水自尽朱标只能效仿效仿赵德昭以死明志,跳了金水河。好在侍卫们救的及时,朱标捡回一条命,朱元璋看着被侍卫救起来的朱标,也是“且喜且骂”道:“傻儿子,我傻人,跟你有什么关系?”没办法,也只好听儿子朱标的,把宋濂的罪免了,不过宋璲、宋慎还是被朱元璋下令给斩了。
事后,朱元璋处死一批当时当差的侍卫。理由很简单,失职嘛。
朱元璋当时安排了这么多优秀的侍卫在太子身边,目的就是保护他,可是这些侍卫没有一人拦住太子跳水,而且太子从水里出来以后就患上了忧郁之病,朝中很多的太医都没有任何解决办法,眼看着太子的活力一点点丧失,朱元璋就将愤怒转移到了侍卫身上,并以保护不周的罪名将他们全部处死。
当然,朱元璋并没有不由分说的将所有侍卫全部杀死,而是根据侍卫的具体反应给予了不同的奖罚制度。
根据朱元璋本人的调查,当时的这些侍卫之中,有一部分人在太子落水以后马上就跳入水中开始营救,可另一部分人却是脱了鞋袜以后才下的水。这样的细节虽然不那么起眼,但是却能看出侍卫们对太子的重视程度。
这样的“报告”呈交给朱元璋以后,朱元璋马上采取了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是针对那些没有脱衣服就跳入水中的侍卫,他们不但没有因此事收到惩罚,反而被朱元璋官升三级。
第二种是针对那些脱了一扶再跳水的侍卫,朱元璋认为这些人根本没有尽到侍卫的职责,在最危险的时候不能第一事件保护主子,所以就给他们都定了死罪,全部斩首。
这个理由还是比较可以理解,毕竟太子都溺水了,还能等你们脱了衣服再救?
太子溺,侯汝等解衣而救之乎?
太子朱标的侍卫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太子的人身安全,以太子的性命为第一要务。这一部分侍卫脱了衣服救太子,耽误了时间,工作严重不称职。这也就是在水流不急的河中,假如是在江河湖海中太子朱标掉入水中,用这一部分侍卫保护太子朱标估计朱标早就淹死了。
当然,这个其实可以从帝王权术的角度去解读。
封建集权政治的传承又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现任皇帝在世之时不能给未来的接班人奠定稳定基础,那么对于国家来说是很不利的。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想要持续发展根本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国家的稳定也需要人才来支撑。朱元璋在继位以后就不断的给太子“拉人脉”,而这种拉人脉的方法也是非常巧妙的,他会在国家中故意“处罚”一位大臣,然后由太子出面求情化解,这样大臣就会对太子有感激之心,未来也会忠心辅佐太子。
这样的“剧本”并不是只此一家,当年的唐太宗也和太子演过这样的“剧本”。
根据史料记载,本次太子劝谏(替宋濂求情)是跟随其母马皇后一块去的,这位皇后在朱元璋的心中极具分量,她提出的要求朱元璋几乎没有不满足的,朱标也正是借助母亲的面子,才将自己老师找了一条生路。
这样的做法本质上也是让太子收买人心,“宽仁”的形象一旦确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大臣愿意归附。
综上所述,本次的事件看似是一次意外事件,可它的背后却蕴藏着众多的利益关系。
不过这件事的可信度并不是很高,因为这段历史出自明代文学家徐祯卿写的《剪胜野闻》,很明显,看名字我们也能猜得出来,里面写的主要是一些不见于正史的轶闻。徐先生在这里面写的便多是一些明初的朝野轶闻,确实比正史中精彩许多。
虽然野史也是史,但可信度上还是有待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