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太子朱标为救老师宋濂而跳河,为何救人的侍卫却被朱元璋处死?

太子朱标为救老师宋濂而跳河,为何救人的侍卫却被朱元璋处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281 更新时间:2024/2/8 21:16:28

话说当年胡惟庸案牵连甚广,连太子老师,大文豪宋濂也被牵连其中。

宋濂何许人也,其乃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与刘伯温、高齐名,被人称之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作为一代大儒的宋濂,初期和中期虽然略有坎坷,但基本上是顺风顺水。无论在官场还是文场,皆是超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物。说来宋濂也是命苦,当时他已经告老还乡数年,而且还是朱元璋亲自送行的,当时二人还约定:在宋濂没死之前,每年来宫内觐见朱元璋一次。但其长孙宋慎被牵连进了胡惟庸案,家族因此蒙难。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而宋濂本来也是要被连坐的,但好在马皇后和太子朱标求情,家族得以饶下死罪,最终被流放茂州。

一年后,宋濂病逝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享年72岁。

而太子朱标就是因为想给老师求情而跳河,因为当时朱标求情,朱元璋根本就不搭理他,无论朱标咋说,朱元璋都非杀宋濂不可,而且还对朱标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赦免他吧。”

情急之下,气得朱标直接投水自尽朱标只能效仿效仿赵德昭以死明志,跳了金水河。好在侍卫们救的及时,朱标捡回一条命,朱元璋看着被侍卫救起来的朱标,也是“且喜且骂”道:“傻儿子,我傻人,跟你有什么关系?”没办法,也只好听儿子朱标的,把宋濂的罪免了,不过宋璲、宋慎还是被朱元璋下令给斩了。

事后,朱元璋处死一批当时当差的侍卫。理由很简单,失职嘛。

朱元璋当时安排了这么多优秀的侍卫在太子身边,目的就是保护他,可是这些侍卫没有一人拦住太子跳水,而且太子从水里出来以后就患上了忧郁之病,朝中很多的太医都没有任何解决办法,眼看着太子的活力一点点丧失,朱元璋就将愤怒转移到了侍卫身上,并以保护不周的罪名将他们全部处死。

当然,朱元璋并没有不由分说的将所有侍卫全部杀死,而是根据侍卫的具体反应给予了不同的奖罚制度。

根据朱元璋本人的调查,当时的这些侍卫之中,有一部分人在太子落水以后马上就跳入水中开始营救,可另一部分人却是脱了鞋袜以后才下的水。这样的细节虽然不那么起眼,但是却能看出侍卫们对太子的重视程度。

这样的“报告”呈交给朱元璋以后,朱元璋马上采取了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是针对那些没有脱衣服就跳入水中的侍卫,他们不但没有因此事收到惩罚,反而被朱元璋官升三级。

第二种是针对那些脱了一扶再跳水的侍卫,朱元璋认为这些人根本没有尽到侍卫的职责,在最危险的时候不能第一事件保护主子,所以就给他们都定了死罪,全部斩首。

这个理由还是比较可以理解,毕竟太子都溺水了,还能等你们脱了衣服再救?

太子溺,侯汝等解衣而救之乎?

太子朱标的侍卫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太子的人身安全,以太子的性命为第一要务。这一部分侍卫脱了衣服救太子,耽误了时间,工作严重不称职。这也就是在水流不急的河中,假如是在江河湖海中太子朱标掉入水中,用这一部分侍卫保护太子朱标估计朱标早就淹死了。

当然,这个其实可以从帝王权术的角度去解读。

封建集权政治的传承又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现任皇帝在世之时不能给未来的接班人奠定稳定基础,那么对于国家来说是很不利的。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想要持续发展根本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国家的稳定也需要人才来支撑。朱元璋在继位以后就不断的给太子“拉人脉”,而这种拉人脉的方法也是非常巧妙的,他会在国家中故意“处罚”一位大臣,然后由太子出面求情化解,这样大臣就会对太子有感激之心,未来也会忠心辅佐太子。

这样的“剧本”并不是只此一家,当年的唐太宗也和太子演过这样的“剧本”。

根据史料记载,本次太子劝谏(替宋濂求情)是跟随其母马皇后一块去的,这位皇后在朱元璋的心中极具分量,她提出的要求朱元璋几乎没有不满足的,朱标也正是借助母亲的面子,才将自己老师找了一条生路。

这样的做法本质上也是让太子收买人心,“宽仁”的形象一旦确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大臣愿意归附。

综上所述,本次的事件看似是一次意外事件,可它的背后却蕴藏着众多的利益关系。

不过这件事的可信度并不是很高,因为这段历史出自明代文学家徐祯卿写的《剪胜野闻》,很明显,看名字我们也能猜得出来,里面写的主要是一些不见于正史的轶闻。徐先生在这里面写的便多是一些明初的朝野轶闻,确实比正史中精彩许多。

虽然野史也是史,但可信度上还是有待怀疑。

更多文章

  • 在明朝被锦衣卫追杀怎么办?学他把鞋子脱掉吧!这样就能活命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派出锦衣卫去日本,锦衣卫对明朝的浓缩史,锦衣卫对明朝有影响吗

    明朝朱元璋时期的胡惟庸案就是毛骧一手所为,不过后来他也因为犯了众怒被杀,而后面的一些指挥使仗着他们的权利,有人开始参与皇位的争夺,有人陷害大臣,有人贪赃枉法,锦衣卫在明朝就是皇帝的一双眼睛,但这双眼睛也有欺瞒的时候,他们会在皇帝与情报之间进行欺瞒,不过因此丢掉性命的锦衣卫也不在少数,锦衣卫是皇帝的一

  • 徐达攻占元朝皇宫,把一个酒碗献给朱元璋,朱元璋却放声大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与徐达的恩怨,徐达哪年投奔朱元璋,朱元璋打徐达原因

    1368年,距崖山之战过了90年,一个叫朱元璋的汉人一统江南,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八月,明军在徐达等人的率领下,越过长江天堑,直逼元朝大都(今北京),元顺帝携后妃、太子逃到上都(今锡林郭勒盟),后又弃城逃往蒙古草原。蒙古在中原长达百年的统治终于结束,明朝取得了长城以内的统治权,收回了儿皇帝石敬

  • 宋朝时期杨家将威名远播,那靖康之耻发生时为何不见杨家将身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北宋的杨家将真的存在吗,南宋时期的杨家将真的那么厉害吗,宋代历史有没有杨家将

    杨家将的故事,相信大家多少都听说过。毕竟前几年什么《杨门虎将》、《杨门女将》等题材的电视剧火的是一塌糊涂。忠义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故事一直被后世歌颂。话说杨家将是宋朝时期非常厉害的一支队伍,为什么发生靖康之耻时,没有杨家将的身影呢?其实杨家将里面很多人物都是虚构的,真正历史上宋朝杨家将是有,但是只有三代

  •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的夜晚,是如何御寒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的御寒衣物,宋朝之前真的没有棉被吗,宋朝以前平民御寒方式

    棉花并非华夏本土农作物。棉花这种农作物,并非华夏大地上土生土长的物种,棉花最开始是产于阿拉伯地区的,虽然棉花这种农作物引进中国的时间不短,但很少有人能够看到棉花的经济价值,只是把棉花当一种观赏植物。棉花是如何普及起来的?棉花的推广,离不开朱元璋,明朝时期,朱元璋通过政治手段强制让棉花大面积普及了起来

  • 宋朝为什么是文化最鼎盛的时期?看看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为什么文化鼎盛,宋朝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鼎盛的时候吗

    民国大师陈寅恪就曾对宋朝有过一个很牛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确实,宋朝堪称中国历史上文化最鼎盛的时期,不光体现在文化作品上的极大丰富,更体现在文人们的高风亮节上,比如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的科举,就出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那年殿试结束后,江西新余人刘敞

  • 宋仁宗当皇帝时,宋朝并非全球最富,“三冗”“诡名户”问题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朝宋仁宗后谁当皇帝,宋仁宗时期宋朝有多富裕,宋朝宋仁宗执政多少年

    一、“三冗”问题宋仁宗赵祯当皇帝时,宋朝处于长期的和平环境里,宋朝经济快速发展。1023年,天圣元年时,宋朝在益州设交子处,发行“交子”也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反映出当时贸易流通频繁。虽然宋朝经济发达,但宋朝每年还要拿出数十万银两和数十万匹绢给辽夏,这些财物对宋朝是九牛一毛,但要放在宋朝整个国家公费来

  • 朱标当太子后,曾数次顶撞朱元璋,为什么朱元璋从未想过要废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对太子朱标有多么疼爱,历史上朱标跟朱元璋顶撞,朱标是被朱元璋气死的吗

    我们暂且不论其他皇子对这个太子之位的觊觎,光是当朝帝王的猜忌,就能够让太子废掉。然而,历史却不尽相同,各个朝代,也都有着其独特的风格,明朝时期,太子是朱标,他曾经多次顶撞父亲朱元璋,然而,就算是这样,朱元璋也一直没有动过废太子的念头,而是对朱标一直进行着教诲。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是出于以下的这几

  • 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让孙子朱允炆继位,为何不选儿子朱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心里只有朱标,哪怕是朱标死了,那这个皇位也得是朱标的儿子来继承,这就是爸爸对长子的爱。至于朱棣,他压根儿就没考虑过。如果单纯论能力,朱棣远远强于朱允炆,而且朱元璋的其他的几个藩王儿子都比朱允炆强,如宁王主权,他甚至比朱棣更适合做皇帝,年轻有为。那么朱元璋为什么没有选择其他儿子来继承太子之位呢,

  • 天上掉馅饼?明朝王爷本无缘帝位,结果时来运转被尊为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3度错失皇位的明朝王爷,明朝哪位王爷三次错过皇位,明朝皇帝励精图治却失天下

    这个说法有些道理,不过有些片面。明朝时有个王爷,就因为一系列巧合,被人送到龙椅上。天上真的会掉馅饼?这位明朝王爷名叫朱厚熜,他是兴献王朱祐杬的第二个儿子。朱厚熜出生在兴王府中,离皇宫非常遥远。朱厚熜本无缘帝位,结果时来运转被尊为皇帝,确实有一定运气因素在内。朱厚熜的哥哥名叫朱厚熙,他出生后仅仅活了五

  • 徐达吃蒸鹅死,刘伯温吃御药死,朱元璋为何这么残忍?原因很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徐达朱元璋刘伯温,明朝徐达和刘伯温的关系,朱元璋赐给徐达鹅肉将其害死

    建国后,朱元璋一边励精图治,一边屠杀功臣。其实,朱元璋防范和杀戮将领的嗜好,早在打江山时期就已经暴露了出来。朱元璋为了防止将领反叛,就规定:出征将领必须把家人留在京城做人质,同时还会派遣心腹去监军。当年,朱元璋的这个政策就起到了“反作用”,甚至逼反了一些将领,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邵荣造反。邵荣是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