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宋隐士不当官,还写诗劝2位宰相辞官,宋真宗:死了看你当不当

大宋隐士不当官,还写诗劝2位宰相辞官,宋真宗:死了看你当不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620 更新时间:2024/1/22 14:36:25

即使是隐士圈里名气最大名声最好的陶渊明,当初也是努力出仕的。至于那些指天怨地发誓归隐,但一听说皇帝给官帽就屁颠屁颠赶去的,就无法统计了,李白就是这类假隐士的典型代表。

北宋真隐士

不过,虽然如此,也并不是就没有初心就想当隐士,北宋就有这么一位。他的诗写得特别好,在当时,影响很大的,但是后世影响很小,以至于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诗人。

但要说起跟他交往的人,我们都很熟悉了,比如跟两次为相的寇准,就跟他的关系特别好,还有曾经也做过宰相的王旦,跟他也是好朋友。

是不是他不敢参加科举考试或者没有其他机会才不做官的呢?还真不是,他就是不想做官,平时住在绿树掩映的草庐里,弹琴唱歌,高声吟诗。有时出去跟朋友聚聚,喝喝小酒吹吹牛写写诗。

死也不当官

他当时的名气大得不得了,诗集《草堂集》传到了外国。比如契丹使者到大宋来,专门向大宋皇帝索要下集,说是在契丹只买到《草堂集》的上集,买不到下集,让皇帝给帮帮忙。

其时是真宗皇帝时代,真宗听了契丹使者的话,那是真开心啊。我大宋诗人的诗集影响如此之大,太给我长脸了。所以,宋真宗就让诗人到朝廷来做官。

这样的机会,放谁头上都会很高兴,不用考试不用别人推荐,破格从老百姓提拔到中央当公务员,这荣耀这地位,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但是,他是真的隐士,坚决不干,对宋真宗说什么“麋鹿之性,顿缨则狂,岂可瞻对殿墀”。什么意思,就是自己野惯了,不适合当官。宋真宗是真想他来当官,再三让地方官劝说,他就是不干,说自己死也不当官。

宋朝皇帝比较开明,不像朱元璋那德性,让你干,不干还不行,把你咔嚓掉。宋朝皇帝都不这样,王安石前后辞官二十多次,皇帝也拿他没办法。

从这件事来看,他确实是真的隐士。他也跟当官的打交道,一般都是当官的到他草堂里来,顺便带几个妓女过来,娱乐娱乐,这个他不反对。他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喝酒写诗,确实快活似神仙。

写诗提拔人

按说,一个隐士,对官场自然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他的诗,在当时就能影响到官场。

他有一位朋友叫刘偁,这名字是个冷字,我给注个音chēng。是个小官,陕州司法参军。为人清正廉洁是个好官。他呢,就喜欢跟好官结交,名声不好的,一律不予交往。

这刘偁后来被罢官了,穷得连回家的路费都凑不齐,只好把马卖了,买了一头瘦驴,准备程。隐士知道后,被感动了,就写了首诗给他送行。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上官多是叹穷途,得替行装尽有余。唯有甘棠刘法掾,来时骑马去骑驴。

——《送刘法曹东归》

这诗不用解释,大家都懂诗意。说实话,这诗写的也就一般般,但是,他当时名气大啊,就传到宋真宗那里了。皇帝读了这首诗,啊,也感动了。皇帝感动跟一般人感动是不一样的,皇帝一感动,就给官帽子。就这样。刘偁从一个不在品级的幕僚,被调到了京城,后来做到了六品官。

劝两宰相辞官

隐士自己不做官,他还多次劝别人辞官,大名鼎鼎的寇准二次为相时,他就力劝其辞官。

寇准当时名气当然更大,澶渊之盟就是他的大手笔。宋太宗时,对寇准就特别器重,拜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入阁为相了。到宋真宗时,被奸人陷害,被贬到陕州。

陕州正是隐士的隐居之地,寇准对他早就有所耳闻,于是就到其草堂拜访,一来二去,彼此都相互看重,这二人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惺惺相惜,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隐士曾经写了两首诗夸奖寇准:“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官做了那么大,却没有土地盖高楼。这也太清廉了。历史上,寇准有“无楼台相公”之称,就是从这里来的。

后来,朝廷二次启用寇准为相,寇准来草堂告知消息,他当即写了两句诗,劝导寇准:“好去天上辞将相,归来平地做神仙。”这诗写得好,劝的很有力。但是寇准喜欢做官,自然不会听,于是就走马上任了。

结果,不到两年,就被丁谓陷害,被贬到荒凉之地雷州,客死他乡,呜呼哀哉。

除了寇准,王旦在宰相任上,隐士也写诗劝他辞官。

当时,宋真宗好大喜功,搞了一场盛大祭祀活动,王旦作为宰相,任祭祀总指挥。这场活动,排场很大,花费巨资,民间议论纷纷。祭祀过后,隐士就给王旦写了封信,这封信是一首诗:

圣朝宰相年年出,公在中书十二秋。西祀东封俱已了,好来相伴赤松游。

宰相年年都有,你做的时间够长的了,祭祀活动已经过去了,你该急流勇退了,为自己过几天神仙一般的日子了。

王旦看了这首诗,想了很多,觉得隐士言之有理,于是就向朝廷递交了辞呈,告老还乡,获得了批准,晚年幸福。

死了不当也得当

隐士坚决不当官,所以名声特别好,名气也越来越大。真宗是很喜欢这样的人才,可是人家就是不当这官,也没什么好办法。

隐士在60岁这年因病医治无效,撒手人寰。地方官赶紧上报朝廷,这名气大就是不一样,无官无职,死了还得上报中央。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属于社会知名人士。

宋真宗听闻噩耗,很是哀痛,下昭旌表,给了他一个“陕州处士”的美称,还追赠为秘书省著作郎。秘书省著作郎这是一个官名。一辈子坚决不做官的隐士,死后当了官。宋真宗一定在心里说:“活着的时候你不听话,不当官,死了我看你当不当。”

这位隐士叫魏野,生于960年,卒于1020年,享年60岁。这是一个真的隐士,大宋的人都非常尊敬他,确实,他也值得人尊敬。

大家对于魏野的故事还知道哪些?写下来一起交流吧。

更多文章

  • 王安石这阙词豪迈奔放,回到金陵后再不提及,整天只念叨着两句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王安石个人简介,王安石的绝句名篇,励志诗句王安石

    王安石是历史上第一位影响了国运大文人,但他也是一位传统的文人,他的失意得意烦恼忧愁都会在其诗词中找到影子。今天我们就跟朋友们一起欣赏王安石的一阙词,这阙词可以说是王安石人生高潮时期的宣言,是他远大志向的宣示,全词豪迈旷达,读来令人振奋。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 朱元璋为何执意得到元朝“酒具”?并非珍贵,而是涉及民族尊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爱喝哪里的酒,朱元璋为什么认可元朝,朱元璋时期一两白银

    南宋自赵构建立后,并未强大到能收复失地,反而在南方“乐不思蜀”。后来又犯战略性错误,竟然帮助蒙古灭掉金朝,最后南宋被蒙古所灭。据史料记载,蒙古灭南宋后,忽必烈后来还得到南宋第五任皇帝宋理宗的头盖骨,并把此头盖骨当酒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宋皇帝头骨缘何成酒器?南宋第五代皇宋理宗赵昀,此皇帝并不是一个明

  • 洪武屠湘的历史迷雾:朱元璋为什么要血洗湖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顾名思义就可以看出来,就是因为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湖南大肆屠杀百姓,所以导致湖南人口骤减。所以为了平衡发展朱元璋就在江西强行进行了百姓移民填补湖南人口缺口,这次事件在很多的湖南人族谱中都有记载,但是关于“洪武屠湘”的原因却是众说纷纭的,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那么“洪武屠湘”的历史迷雾:朱元璋为什么要血洗

  • “靖康耻”到底多耻?三千妃嫔衣不蔽体、身披羊皮,皇后被辱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靖康,北宋末代帝钦宗之年号。公元1127年,宋朝城都开封被金攻克,带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对所获之人极尽羞辱,史称“靖康之乱”。因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一书,故金人灭北宋的“靖康之乱”家喻户晓。又因岳飞《满江红》中“靖康耻,犹未雪”一句歌尽了爱国之情,靖康之乱便更为人熟知。那么“靖康耻”到底多耻?三

  • 包拯死后,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出殡!他在害怕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包拯死后下葬在哪,包拯死后为何准备二十一口棺材,包拯死后尸骨里藏了什么

    顾名思义,从这个名字的字面来看也不难看出包拯之所以这么受百姓喜爱的原因,那就是因为他是一个青天大老爷,为百姓们断了非常多的冤假错案,使的很多人能够沉冤得雪,这对于百姓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包拯在百姓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就变得神圣不可侵犯。但是为人不解的是包拯死后,21口棺材,从7个城门出殡!他在害怕什么

  • 赵构才56岁为何就自愿退位当太上皇?倦政不是主因,这点才是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一场荒唐的兵变逼得赵构退位,为什么赵构退位了依然有权力,赵构为什么能成为实权皇帝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宋高宗赵构就心甘情愿地做了这个这个太上皇,56岁就让位给宋孝宗赵眘,难道他就不贪恋权位吗?赵构不贪权?那显然是不可能的,若他真不贪权,当年也不会授意秦桧,将一心忠国的岳飞冤屈而死。其实他提早放权是别有深意的。赵构在历朝历代的皇帝里,算是长寿皇帝,足足活了81岁才驾崩。56岁退位时他

  • 常遇春老婆做了这件事,被朱元璋酷刑杀害,为何给常遇春穿龙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会杀常遇春吗,常遇春为什么被处死,朱元璋常遇春之死片段

    ▲配图常遇春虽有万夫不敌之勇,但也有清官难断家务事,常遇春也搞不定家事。所以他老婆即使再无理取闹,他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何况他是蓝玉的姐姐,不看僧面看佛面。在古代三妻六妾已经是再寻常不过,但这个泼妇不但不让常遇春再娶,多看一眼其他女人也不行。面对老婆的刁难,常遇春也只好忍气吞声。但殊不知,一味

  • 水浒里让人细思极恐的一件事,历史上的宋江,可能压根不是宋江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高人暗示过宋江可宋江没听懂,水浒中对宋江的评价,水浒传中宋江的辛酸史

    首先要明确的是,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也确实在梁山泊一带发动过起义。但是与宋江一起发动起义的并没有像《水浒传》里写的那样,前前后后一共入伙了一百零八位好汉,而仅有三十六人,这也正是小说中三十六天罡正星的由来,而且梁山起义仅仅维持了三个多月就被朝廷派来的军队给消灭了。当时梁山起义聚众不过万人,与朝

  • 为岳飞平反又两次北伐的宋孝宗,一心想收复失地却壮志未酬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宋孝宗:梅花香度远,自有一枝春 平心而论,宋孝宗赵昚是个被严重低估的皇帝,他在宋朝那么多的帝王中,无论是综合实力还是单项成就,排进第三是没有问题的,至少在南宋是头号明君,史书称他是“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当是良心之言;但实际上其声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都很寂寞,就这点来说,也算是一位很悲催的君主了。

  • 元朝是不是我们的骄傲,别傻了吧!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元朝值得骄傲吗,世界上对元朝的评价,元朝为什么退步了

    女真灭北宋,中国先进文明南渡到长江流域,而蒙古灭宋,神州陆沉,先进文化几乎一扫而空,以前我们把安史之乱看做中国封建社会的分水岭,其实,应该从蒙古灭宋开始——北方游牧民族完全统治中国——以其尚未文明的统治方式统治中国。元代读书人的地位非常悲惨,到了“九儒十乞”的地步。儒家文明没有办法独立生存只有委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