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越王勾践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开山,那么明太祖朱元璋则是将其无限放大。开国后火烧庆功楼,几乎将开国元勋屠戮殆尽,一次朱元璋对大臣说:带你儿子首级来见 大臣:给你!说完拔剑自刎。
朱元璋
心思缜密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虽然出身低微但是他的心理素质和缜密的心思一直是他的优点。论能掐会算他不如刘伯温,论武功和带兵他不如徐达、蓝玉等人。可见能驾驭这么多能人,并不是运气,朱元璋靠的是心细如发和知人善任让他顺利建立大明王朝。
明朝开国是历朝历代能人比较多的时代,李善长、胡惟庸、徐达、常茂、邓愈、冯胜、李文忠、汤和等人都有很强的能力,帮助朱元璋开国功不可没。但是这些人的能力也一直让朱元璋有所忌惮。
为了维护朱氏根基,朱元璋在即大位后大肆清理门户,无论忠心与否都难逃厄运。甚至到了晚年弥留之际他心里牵挂的依旧是身边的重臣是否会在自己驾鹤西去之后对他的子孙不利。
公元1382年,朱元璋为此设立了锦衣卫组织,代替自己监视文武百官,并授予锦衣卫极大的权力。这么大规模并且明晃晃的监视活动并不是没有皇帝用过,但是朱元璋的手笔是最大的,除了他本人,几乎所有人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朱元璋可谓是历代皇帝中的一朵奇葩,做了皇帝很怎么享乐,却整日和大臣打心理战。一旦被他抓到把柄后果不堪设想。朱元璋起家曾拥有“淮西二十四将”,每一位都骁勇无比,其中有二十人活到开国被封官进爵。
但朱元璋在上位后便开始痛下杀手,许多人都死于非命。“淮西二十四将”中,被朱元璋处死的功臣有郑遇春、周德兴、陈桓、费聚、唐胜宗、陆仲亨、谢成、李新等人。这些人开国后都曾被封为侯爵,可却都没能有善终。
除了跟朱元璋起家到开国的十几位死于非命,最著名的就是蓝玉案了,蓝玉是后起之秀,曾率部平定匈奴,大败蒙古,深受朱元璋喜爱。但是蓝玉常年在外征战,其实都是蓝玉亲信中的亲信,再加上朱元璋的大儿子新忘,朱元璋早就在心里给蓝玉判了死刑。
蓝玉功劳极大,又掌揽大权,能镇得住这种悍将的人恐怕只有朱元璋一位了。在锦衣卫的监视下蓝玉也很快让朱元璋抓到了把柄,在一起贪腐案中蓝玉受到牵连,再加之朱元璋的栽赃,蓝玉被处以极刑,全家三族全部斩杀,受牵连着达上万官员。
在此之后从上到下人人自危,各个敢怒不敢言。稍有不慎就会被针对猜忌,血淋淋的教训让百官如履薄冰,但有时还是会在朱元璋面前“露出马脚”,心思细腻的朱元璋也是个极其敏感的人,有些大臣也有绷不住的时候。
蓝玉
明太祖宴席索命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邀请文武百官参加宴席,朱元璋匆匆赶来,走到门口时,细心的他发现门口的守卫竟然没有按照规定佩戴箭囊。偏偏这个守卫正是傅友德的儿子傅让,傅友德何许人也,他是仅次于蓝玉的一员大将,位高权重。
朱元璋心生不满,但并没有立即发作。在宴席中朱元璋才将此事说了出来,傅友德有了蓝玉的前车之鉴,听到后急忙起身辩解。这不但没有得到谅解,反倒让朱元璋更加气愤,严斥傅友德擅自起身,认为他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甚至把蓝玉的事情也翻了出来。
傅友德被朱元璋骂得狗血淋头,随后朱元璋让傅友德将两个儿子带进来,傅友德沉默不言心中满是不忿,朱元璋见状更加气愤,扔一把利刃丢到他面前说:“把你儿子的脑袋带过来吧!”
此言一出,傅友德再也忍无可忍,愤然离去,没多久等到他再回来时,整个宴席的人都为之一振。傅友德满身血污,一只手拎着两颗血淋淋的人头,正是傅友德的两个儿子。就算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朱元璋也甚是一惊。
朱元璋的本意可能并非如此,说道:“你怎么忍心呢?你这是在埋怨我?”傅友德咬牙道:“你不就是想要我父子三人的人头吗?给你!”说罢傅友德举剑自刎,血溅皇宫。朱元璋自此不仅没有感受到傅友德的忠心,反而觉得他以死相逼很不痛快。
宴席后朱元璋将傅友德的家眷全部发配到了辽东、云南等苦寒偏远区域让其自生自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傅友德实在和罪将蓝玉走得太近,所以就算没有宴席上的这一幕,朱元璋也会因为其他原因索傅友德的性命。
傅友德
文臣武将屠戮殆尽
朱元璋的所作所为虽然稳固了统治地位,但是也为今后的将才稀缺和明朝的没落以及皇子的内斗埋下伏笔。据记载,在朱元璋手中活下来的开国大臣屈指可数,仅仅才四位,大部分他都没有放过。
四位中首先是元老汤和,汤和与朱元璋相识甚早,开国后也被加官进爵,但他淡泊名利,无欲无求这一点深得朱元璋信任,功成名就后他选择告老还乡。朱元璋看到汤和如此明事理赐他财宝万金让他安享晚年,得以善终。
其次就是侯沐英,他年龄很小,被朱元璋收为义子。远赴云南后便留在了云南,交出了兵权。第三位是郭英,他的姐姐是朱元璋最宠爱的妃子,深受信任。最后是耿炳文,他为人谦逊,不图爵位,与郭英是同一类人,从不居功自傲,是朱元璋最放心的人。
由此可见,对于朱元璋来说,但凡有一点功利心的人都是他认为的隐患。反而无欲无求专心做事的人活到了最后,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训。只可同患难,不可同享福。这是为臣之道,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