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宝九年(978年)十月初十,赵匡胤兄弟二人进行了一次“密中谈”。据史书记载,当时,他们让宫殿里所有的太监宫女都出去。门外的人向里面张望,只能透过窗户,看到蜡烛在摇动。赵光义经常离开自己的座位。而赵匡胤不停地一把斧子敲击地面,叫道:“好做,好做!”随后,传来强烈的斧击地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千古谜案——烛光斧影。
第二天,众人发现年仅50岁的赵匡胤驾崩了。
因为赵匡胤死的蹊跷,后人都认为是赵光义害死的。《宋史》对此事讳莫如深,只简单的写了一句“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要了解事情经过还得看别的记载,《宋史纪事本末》就有此事的经过: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
事情发生后,宋皇后跪在柩前守灵,派内侍都知王继恩立即召皇四子赵德芳入宫继承大统。看到这里,世人会问,为什么宋皇后不召赵匡胤的健存的皇二子赵德昭呢?
这里自然是有原因的。要知道,宋皇后史称孝章宋皇后。她出身名门,家世显赫,血统高贵。她的曾祖父宋瑶为后唐天德节度使,其祖母义宁公主,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女儿,祖父为宋廷浩,父亲宋偓在后汉时期任金吾卫大将军,其母亲是汉高祖刘知远的女儿永宁公主。
公元968年,17岁的她随母亲到皇宫,被宋太祖看中,当年二月就册封为皇后。宋太后比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还小一岁。而宋太祖第四子赵德芳比宋皇后要小,两人平常也极为亲近,宋皇后为了日后便于掌权,所以想到的召赵德芳入宫。
然而宋太后的愿望竟然被王继恩的“擅举”而改改变。
王继恩出了宫,却去晋王府请来了赵光义。原因很简单,王继恩早就被赵光义收买了。
而后赵光义、王继恩入宫,宋皇后见了赵光义后,知道这已是“铁板钉钉”的事了,仓促间声泪俱下地说了10个字:“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
赵光义回答嫂子说了7个字:“共保富贵,无忧也!”随及,赵光义即位,大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就这样神奇的上任了。
赵光义即位后,为显皇恩浩荡,他开始为皇亲国戚封官赐爵,封他的弟弟赵廷美为齐王,封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为武功郡王,赵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
但局势平定下来后,赵光义马上就露出了“狐狸尾巴”,先是逼死了带兵北伐的28岁的赵德昭。2年后,赵德芳也来了个突然病逝。而后来也有说法,赵德芳是赵光义毒杀的。
两个侄儿相继非正常死亡后,齐王赵廷美也坐不住了,他想做垂死挣扎之举。结果他还没有举刀,赵光义已亮剑了,把赵廷美和家人都贬到房州(即今湖北省房县)。赵廷美到了房州后,郁闷而死。
总之,赵光义没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将皇位传给他的弟弟赵廷美,或赵匡胤的儿子。而是将他们赶尽杀绝。不仅如此,赵光义对宋皇后也食言了,不但“共保富贵”,而且还把她打入冷宫,后来宋皇后病死后,他又禁止百官参加她的葬礼,而且不允许她与宋太祖合葬,更不准牌位进入太庙。
这完全与传统礼法相悖,个中的缘由让后人浮想联翩。
就这样,赵光义把“金匮之盟”中兄弟叔侄相继登位的潜在威胁都除尽了,这样可以确保皇位可以万无一失地传给自己的儿子了。然而,好事多磨。
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原本是最佳继承人,他不但聪明伶俐,而且还武艺超群,尤其善于骑射,经常随赵光义外出征战。
然而,就这样一位才情极佳的继承人,却因为赵光义惨杀叔父赵廷美和堂兄赵德昭和越德芳而耿耿于怀,后来,羞愧之下竟然发了失心疯。
据史书记载,公元985年和重阳节,赵光义召集儿子们进行了一次家宴,考虑到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敢惊动他。
结果宴席后,“不怀好意”的次子陈王赵元佑立马去看望长兄,告之元佐设宴一事,在他添油加醋之下,元佐认为自己被赵光义“遗忘”了,不由怒不可遏,于是借酒消愁,结果发了酒疯——放火焚烧宫院。
赵光义听闻后宫起火后,一边命人灭火,一边派人追查。最后赵元佐承认了自己的“罪刑”, 赵光义一怒之下把他废为庶人。
就这样,次子陈王赵元佑顺位为最佳人选。公元986年农历七月,赵光义把赵元佑的名字改为赵元僖,并封开封府尹兼侍中,把他当“准皇储”来打造。
然而,造化弄人,公元992年农历十一月,赵元僖早朝回府后,突发疾病,随后去世了。
听闻噩耗,赵光义悲伤之下做出惊人举:一是罢朝五日,二是写了一首《思亡子诗》。
经过接连打击,赵光义为寻求心灵的解脱,开始信佛赎罪,他经常为赵德昭、赵德芳以及赵廷美等人祈祷,以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安宁。后来,赵光义多年不敢在起立储之心,但岁月不饶人,暮年的他为了赵宋江山的稳定,在与宰相寇准商议之后,最终在至道元年(995年)封三子赵元侃为太子,并给他改名为赵恒。
而赵光义临终时,拼尽力气对赵恒说了6个耐人寻问的话:“不要再杀人了!”
一个哥哥疯了,一个哥哥病死了,原本轮不到皇位的赵恒继位后成了宋真宗。
宋真宗执政后勤于政事,重用一代名相李沆,大力惩治贪官,并减免税赋,使得宋朝经济快速发展,史称“咸平之治”。但也许是受赵光义临终6字遗言影响,宋真宗在对待辽国的入侵上过于偏软,竟然不战而“屈人”,签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耻辱条约——澶渊之盟。这样虽然暂时保持了宋辽的和平数近百年,但却留下了超级隐患,导致宋朝君臣忘战苟安,重文轻武,完全忘记了自宋太祖时代起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壮志,民风日益萎靡,最终葬送了北宋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