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的羸弱在历史上十分有名,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的政权,他上位之后自然稀释了手下武将的兵权,开始重用文人。这一举措让宋代的文学氛围十分浓厚,而部队实力却大打折扣,而且有着文臣误国的说法。著名的文人司马光就用自己的一生来削弱宋王朝,最后甚至亲手将其埋葬。
司马光是一位真正的天才人物,从小便饱读诗书,年幼时期便展现出惊人的才华,能够背诵很多文学著作。这样的表现也让他的父亲司马池十分欣慰,他本身就是朝廷的高官,工作能力极为出色。看到儿子这么优秀,便希望将其培养为自己的接班人,经常将其带在身边,从小就开始积累工作经验。
司马池不仅在工作上十分尽职,而且为人也极为清廉,他从来不参与各种贪污腐败,甚至每天都骑驴上下班,是朝廷里有名的清官。然而官场十分复杂,司马池无意间也得罪了不少小人。后来他遭到别人的陷害,被贬到郫县当官。谁料司马池刚刚到这里就发生意外,县里出现了许多传言,有人说戍边战士中有人叛乱,这里很快就会陷落。
这个消息在郫县四处传播,许多有钱人都选择逃亡,就连县令都放弃了工作。不过司马池并未慌乱,他将县里所有工作一手抓,不仅将郫县治理得井井有条,还安抚当地的居民,让局势得以稳定。很快这个消息便传到京城,上级对司马池更是刮目相看,没过多久便将其调到郑州工作,而后又前往光州担任知县。光州在司马池的治理下一片欣欣向荣,在各项任务指标上都是率先完成,这也让司马池名声大噪,成为朝廷里赫赫有名的人物。
同时司马池从未落下对儿子的教育,这一点在朝堂里人尽皆知,大家也会因为司马池的缘故对司马光进行栽培。司马池去世后,朝中的重臣庞籍就格外关注司马光,有一次他负责镇压贝州的起义,司马光还专门给他献了计策,不过这支起义军内部本身就存在严重矛盾,没过多久便溃散。
这次事件后庞籍对司马光更加关照,更是举荐其成为馆阁校勘,虽说一开始遭到拒绝,不过他两年之后再次举荐,这一次终于成功,司马光也得以阅览一些历史书籍。而后庞籍的官职经历了多次调动,每次变动他都会将司马光带在身边,可以说司马光的仕途与庞籍的举荐密不可分。
不过从中也能看出司马光的能力不足,毕竟他在朝中为官多年,却依然没能得到皇帝的赏识,更没有继承父亲优秀的工作能力,一直都是依靠庞籍的关系来任职,这也为宋朝实力的削弱埋下伏笔。
宋朝与周边游牧民族的冲突摩擦十分频繁,这也让朝廷十分苦恼,一直没有想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为此司马光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觉得应该在周边地区修建堡垒,同时杜绝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行为,这样便能彻底保护边界地区的安全。然而这种想法太过天真,一旦杜绝了市场,这些游牧民族本身天性野蛮,他们只会采用强抢的方式,在大规模会战面前堡垒毫无用处。
司马光将这个想法告诉庞籍,庞籍也觉得方案可行,于是果断开始实行。然而西夏方面得知后民情激愤,最终与宋朝展开大战,最后宋朝大败而归。追责的时候却是庞籍一人承担,司马光没有受到任何责罚。除此之外司马光在政界也有一些问题,王安石主动提出变革,但司马光一直坚定反对,始终遵守着封建的礼制,大大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为此他还觉得自己是一位真正的忠臣。
而后历史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是正确的,而文臣误国在司马光身上则体现得淋漓尽致,主要原因就是他的能力不足,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参考资料:
《满江红·怒发冲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