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号称有80万禁军,那金兵南下之时,这八十万大军咋都不见了?

北宋号称有80万禁军,那金兵南下之时,这八十万大军咋都不见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653 更新时间:2024/1/24 16:22:38

《泊秦淮》中有一讽刺宋朝统治者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评价一个朝代,我们往往会从文治、武功两个方面来看。从文学方面来看,宋代是词作发展的高峰,诗人、词人层出不穷,名垂千古的文人比盛唐也毫不逊色,连宋代皇帝都大多醉心书画,例如以一手瘦金体备受称赞的宋徽宗。但一谈到武功,宋代总是给人以孱弱的印象,不仅在与金、辽的战争中节节败退,有时连西夏都打不过,在书法上极有成就的宋徽宗和他的儿子宋钦宗还曾经被金国俘虏。

很多读者朋友或许会问,宋代在军事方面究竟孱弱到了什么程度?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宋军屡战屡败呢?这要从宋太祖赵匡胤说起。由于赵匡胤自己是趁着主少国疑的机会,在陈桥驿“黄袍加身”的,所以他非常猜忌自己身边的将领,最终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来消除威胁。

▲古画中的宋代汴京城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将高级禁军将领单独留在宫中喝酒,通过自己被黄袍加身的例子,威胁将领们交出了军权,此后再没有交给任何一个人,让他这些将领也被太祖通过联姻等方式拉拢,或者派往边关地区。这次事件被视为加强皇权的绝佳手段,此后宋太祖还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改革措施,最终确立了“文人治军”的制度。

▲宋徽宗赵佶及秦桧剧照

文人治军制度设立的初衷,本来是为了规避唐代末年藩镇割据时期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甚至不服朝廷管教的弊端。这样做固然能够避免武将造反,但这也使得宋朝内政极为腐朽,在战争时期将领的话语权往往远远不比文官,面对游牧民族的威胁只能守而不能攻,可用之将领极少,边患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严重。由于文恬武嬉,宋朝在社会制度比游牧民族先进的情况下,依旧无法守住自己的江山,甚至无法守住皇帝本人。

01

可能有人会提到,按照《水浒传》中的描写,林冲当年的职位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就是说北宋禁军起码就有80万人。那些游牧民族,可能全族都没有这么多人。在冷兵器时代,北宋光是凭借绝对的人数优势,就应该可以取得上风了,为什么还会败退多次呢?这是因为“80万”的数字只是虚数吗?根据《国史大纲》记载,宋代初年禁军数量只有20万,在北宋中期数量最多时约有80万,可见这个数字并不是夸大其词。

▲《水浒传》林冲剧照

这是因为宋朝的掌兵、调兵、统兵权全部分离,甚至很少有人能同时掌握其中两个权力。多个人掌握权力,却又各怀心思难以达成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内耗,同时又会延误军机,极大影响了军队战斗力。加上将领们日常练兵的机会也非常少,一旦开战,就会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尴尬局面,士兵不知道该听谁的,将领也不了解士兵的特点。这样的一支军队,怎么可能打胜仗呢?宋朝早期尚且兵强马壮,士兵也有战斗经验,这种情况还不明显,到了北宋中期,虽然禁军人数大大增加,但是士兵的战斗力已经大幅下降,对外的战绩自然很难看。

▲宋代文官剧照

对于这种情况,倒也不是没人试图解决过,北宋名相王安石就曾试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提高宋朝军队的战斗力。王安石变法从北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而结束,总共只存在了16年。虽然王安石所提出的改革变法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也能动员士兵的积极性,但因为严重触动了文官集团的利益,即便是在变法实施期间也遭到了贬谪和排挤,更别提神宗皇帝驾崩之后文官集团的反扑。新政很快被废除,北宋战斗力积弱的局面到底没能被改善。

02

那么除了禁军以外,北宋就没有其他军队了吗?答案并不是这样的,北宋还有组合厢军和乡兵。其中厢军是各个州县的士兵,但这部分人并不从事战斗,只是做工役和杂役,所以又被称之为“役兵”,其战斗力相当低下;乡兵则是按照户籍招募或者自主加入,但只负责所在乡镇的防守,更像是接受过一点军事训练的农民,显然战场上也无法指望他们。可以说,禁军已经是宋朝最主要也最精锐的战斗力了。

▲宋代将领及士兵剧照

虽然禁军的战斗力是最强的,但其构成也相当驳杂。由于宋代采用“募兵制”,灾年的时候将青壮年劳动力招入军中,这样可以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但是这样做也导致军队构成混乱,其中充斥着流民、罪犯、无赖,再加上本身的训练又不严格频繁,这种充斥着兵痞混子的军队又哪里谈得上“士气”和战斗力呢?另一方面,宋代皇帝自身也比较“佛系”,宋代经济发展相当良好,所以每次游牧民族来进攻时,都是主和派占上风,一般赔款了事,能不打仗绝不打仗。上层已经如此决策,军队在战场上自然也不会尽心尽力。

▲宋辽“澶渊之盟”场景复原

另一方面,冗兵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北宋财政困难,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吃空饷的情况。因为禁军的福利待遇相当优厚,这使得禁军自身非常腐败,朝廷供养他们要花费巨额军费。北宋末年,禁军腐败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了,各级将领吃空饷的情况十分严重,所谓的数十万兵力存在极大的水分。后期金兵南下的时候,京师能够调动的军队只有3万多人,其他的禁军分散于国内各地,还有很多的空额,当时朝廷又不得不大量募兵。此外,北宋时期调兵速度十分缓慢,两个月的时间只能调动二十万左右兵力,与战国时期楚国的速度相差不多。

结语

因此,宋代纵然出现过如狄青韩世忠等著名将领,也曾经收复过吐蕃等地,但总体上在对外战争方面没有太大建树,也因此经常被当作军事方面的反面典型。富国必要强兵,一味只有经济发达,国家富庶,那也只能是任人宰割的羊。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宋朝,也是适用于当代纷乱的世界环境中。若是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在国际社会中便没有话语权。所以,富国与强兵同时走,才是国家真正兴盛的正确道路。

参考资料:

《泊秦淮》

《国史大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文人司马光,倾其一生来削弱宋朝,并亲手将其埋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朝六大奸臣司马光,司马光对宋朝的贡献,司马光谈宋朝衰败的原因

    宋王朝的羸弱在历史上十分有名,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就是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的政权,他上位之后自然稀释了手下武将的兵权,开始重用文人。这一举措让宋代的文学氛围十分浓厚,而部队实力却大打折扣,而且有着文臣误国的说法。著名的文人司马光就用自己的一生

  • 李自成犯了项羽类似的毛病,对于军纪问题比较松懈,为何不重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自成真人照片,李自成怎么评价项羽,李自成最怕谁

    别人抵挡住各式敌人的围攻,自己躲在幕后在没有强大之前,送死的事情别人去,硬仗别人打。朱元璋更是绝,把厚黑学—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用成战略学经典,还能被后人夸,也许人性就是如此吧。李自成其实更像是半个楚霸王,这不是说他能耐多高,而是说他犯了项羽类似的毛病,对于军纪问题比较松懈。因为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农

  • 为何崇祯把魏忠贤一杀,明朝就垮了?王承恩有一句话很有道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崇祯皇帝后悔杀魏忠贤吗,王承恩和魏忠贤对比,明朝十三太保王承恩

    在历史上有很多因为个人的死而埋下一国或一个朝代消亡的种子,有些是忠君爱国的贤能之臣,有些则是结党营私专擅弄权的宦官奸佞,还有些则是富有争议的人物。而在这众多人中有一个名字很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的,这个人就是明朝时期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魏忠贤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但这样一位奸臣被皇帝处死后,明朝就垮了,

  • 明朝奇葩皇帝朱厚照,精通五种语言,除了不会做皇帝其他样样精通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细数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基本都是在开始的时候奋发向上,努力建设好一个国家,但是在慢慢的发展过程中,越往后越衰落。明朝亦是如此,明朝一直都是一个褒贬不一的朝代,明朝既有过经济大繁荣时期,也走过下坡路。明朝众多的皇帝之中,他们有的心怀雄才大略,而有的却是玩物丧志。这大概就是历史社会现象的变化。明朝有这样一个

  • 做皇帝真的好吗?后宫要皇帝“雨露均沾”,朱元璋就说:恐有不及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惩罚后宫浪费粮食,朱元璋当皇帝合适吗,朱元璋后宫等级排名

    汉朝贾谊在《新书·容经》之中有这样一段话:“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事情,都必须要有一个度量,如果事情做过了头,那就和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凡事都需要掌握分寸,超过了这个分寸,那么这件事情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错误。01提到中国古代皇帝的生活,相信不少人都会想到至高无上的权力。

  • 朱元璋治下大旱,刘伯温趁机献上一计:杀了这个人就会下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伯温临死最后一计骗过了朱元璋,刘伯温向朱元璋说义军弊病,刘伯温怎么知道朱元璋要杀他

    “匡庐之巅有深谷,金仙弟子岩为屋。炼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此乃朱元璋的《赠四仙》。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这位明太祖从平民到皇帝,身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充满坎坷与曲折,不乏有刘伯温等贵人相助。朱元璋于1328年出生于濠州孤庄村的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为朱世珍,母亲为陈

  • 明朝大臣死后在墓上刻了20个字,明朝皇帝见了要参拜,大臣要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明朝时大臣要向皇帝下跪吗,明朝大臣死后都去哪了,明朝十八位大臣之死

    在太平盛世下依然有大臣枉死,一个昏聩的皇帝手下仍然有令人敬仰的臣子。在混乱的明朝中晚期,大臣何塘的墓碑皇帝见了都要参拜,大臣见了是要下跪的,那么何塘有何过人之处呢? 音乐家何塘 提到何塘,恐怕人们并不熟悉,因此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名字,朱载堉。朱载堉被后人称为不能遗忘的布衣王子,也被称为古代十大音乐家

  • 文天祥被劝降后妥协,他只提出一个条件,忽必烈为何仍下令杀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忽必烈为什么要亲自劝降文天祥,忽必烈怎么劝降文天祥,文天祥和忽必烈的关系

    南宋灭亡之后许多人仍旧在各地坚持抗争,给北元的统治造成许多麻烦,而文天祥就是其中较为活跃的一位。忽必烈多次对其招降,但文天祥全然不顾,继续自己的反抗行动。不过从相关的历史资料中就能看出,文天祥被劝降后其实有妥协的意思,且只提出一个条件,但忽必烈听完后为何仍旧杀了他呢?时值公元1278年,文天祥率军驻

  • 12岁郑和入宫,成为一名太监,为何现在多地都有他的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郑和是太监怎么有后代,郑和是太监出身吗,郑和是太监还是宦官

    郑和下西洋,这大家并不陌生,在历史上可以说是赫赫有名,这不光是中国航海史的一次壮举,世界航海史上也是一次空前绝后的重大事件。而且也让郑和这个人扬名中外,受到世界各地的人敬仰。但是这郑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能够有着如此重要的成就,乃至后来还有后人对郑和下西洋都有研究呢?正文郑和,明朝的太监,航海家

  • 明朝古墓惊现“啤酒瓶盖”,却并非盗墓贼留下,难道有人穿越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啤酒瓶盖古墓,盗墓穿越成五岁小奶娃的小说,明朝古墓出土照片

    考古的时候总能够发现一些比较稀奇的东西,很多新闻上面曾经都报道过,在进行考古的时候发现的一些东西让现在的人都十分惊讶。在2019年,上海的嘉定区举办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文物展示,展出还没有举办几天,就有一个文物让很多人都来围观,甚至是火遍了全球,很多人好奇这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文物呢?竟然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