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狄青,就必须得说他的时代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从混乱中以武力夺权,建立宋朝后深感武人军阀统治下社会秩序的崩坏,因此心有戚戚然,为了自己的朝代能够稳定发展,他决心破除武人集团乱政的历史惯性,于是制定了“以文制武”的国策,这个国策的基本表现就是:重文教,轻武事。
重文教具体表现在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那时候想要入朝为官没有门槛,各阶层的优秀子弟都可以,于是官学私学层出不穷,大家根深蒂固的理念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轻武事”则具体在于军事权力分一为三,而调兵权只掌握在皇帝手里,同时削弱将领在军队中的个人影响,军人无地位也无财富。
可狄青不巧就是个武官,他出生于公元1008年,典型的寒门子弟,不过参军并不是他主动的,而是命运的捉弄,那时候他才十几岁,因为冲动之下和人发生争执,最终被投入狱,发配充军,不过他非常厉害,骑马射箭样样不在话下,公元1038年李元昊动乱,他成为了前往平叛的不二之选,并永远身先士卒。
此后7年间他参与作战至少25次,攻金汤、夺宥州,收缴数万石粮食,俘虏7000多人,还亲自督建城堡,阻挡敌人前进势态,即便差点被乱箭射成筛子,但听到西夏过来了,他依然不管不顾挺身作战,由于和以往胆小怯弱的宋兵非常不一样,导致西夏军看到他的旗帜就逃跑。不过就算是这样,他也是第10年才显贵起来。
1952年侬智高反叛,宋军还是蔫哒哒没有什么用,于是狄青自请前往平叛,后在1953年平叛成功,而走之前他对宋仁宗说过一番话,即:“臣当兵出身,除了上阵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答国家的,就只能去将叛贼头砍下来献上了。”这句虽然听起来好像很豪言壮语,但也莫名卑微,好像杀敌上不得台面一样。
昆仑山之战后狄青名声大噪,宋仁宗说他“乃朕之关张”,士兵们见到他也是连连称赞,因而就得到了宋朝文人的“口诛笔伐”,文人们自诩高贵,觉得狄青一介匹夫,不是书香门第,不懂书画文墨,不应该得到皇帝的宠幸,也没有资格得到这份殊荣,于是整天以口舌侮辱他,喊赤枢,意思就是“赤佬枢密使”,当时文人对于武人的贬称。
如果只是口头上说说也就算了,之后甚至开始上奏折弹劾狄青,内容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那种奇怪,都是一些污蔑和诋毁,一开始宋仁宗不为所动,可是时间久了也不免怀疑自己,更何况后来这些污蔑还发展成为了“狄青要造反”,理由是他家的狗头上长着龙角,说明是天有异象,他有异心!
除此之外两个地位举足轻重的文人,也对狄青的仕途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一个就是文彦博,这位反对过王安石变法,又崇尚精兵简政,后世有“贤相”之名的人,在面对宋仁宗感慨狄青是忠臣时,说了一句:“太祖难道不是世宗的忠臣吗?”太祖就是赵匡胤,世宗就是柴荣,赵匡胤就是从柴荣手里抢来的江山,因此宋仁宗哑口无言。
与此同时欧阳修上书:“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欲乞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意思就是狄青掌握军事大权不是什么好事情,还是罢免他的职务,让他随便管辖一个州吧!宋仁宗在这些人的狂轰乱炸之下,不得不接受了欧阳修这个折中的办法,将狄青贬去了陈州,公元1057年狄青因为忧心而生毒疮,最终病逝,年仅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