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像苏轼、潘安等等的大才子,为何不是“倒霉”就是“作死”

古代像苏轼、潘安等等的大才子,为何不是“倒霉”就是“作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159 更新时间:2024/1/23 6:08:05

这些早早就走上人生巅峰的少年英才们,本来都应该拥有非常顺利的人生,但是事实证明,这些人天之骄子往往命途多舛,时运不济,这又是为何呢?

少年得志,屡遭悲痛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少年得志的才子,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要数汉代的贾谊,西晋的潘岳、陆机,唐初的王勃,盛唐的李白,北宋的苏轼兄弟,清初的纳兰容若等等。但是这些人虽然年少成名,却没能“修成正果”出将入相,反而在盛名之下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

比如贾谊,在汉初就已经名满天下,《过秦论》无人不知,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才华著称,二十一岁就被汉文帝看中,担任“博士”。当时的博士可是一个非常牛的位置,如果现在的博士是高级知识分子,当时的博士那就是超级知识分子,是皇帝的钦定顾问。

皇帝的所有问题贾谊都能对答如流,也深受汉文帝器重,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不久就破格晋升为太中大夫,按照正常节奏位列三公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然而没想到的是,贾谊提出的一系列正确建议得到文帝青睐之后,朝廷上的实权派就开始不高兴了。当时贾谊提出要削弱诸侯王势力,重农抑商,这些建议可是惹恼了诸侯王和周勃灌婴等一大批老臣,这帮人集体排挤贾谊到了长沙。后来贾谊又到了梁国担任太傅,看上去峰回路转就要再入京城了,然而没想到梁王居然不小心坠马而死,贾谊深感自己这个太傅没有尽责不久就羞愧去世了,这时候他年仅三十三岁。

可以说一代大才,看上去即将出将入相的贾谊最终却被排挤,郁郁而终,确实令人唏嘘不已。

然而和贾谊类似的人还有不少,比如潘安。

在历史上潘安先生最出名的,其实并不是才华,而是长相。潘安先生长得那叫一个帅的惊天动地,当年在洛阳城潘安老兄一出门,万千少女大妈都争相出门观看,扔的果子都能把他的车塞满,正所谓“掷果盈车”。、

不仅长得帅,这位潘安大才子的才华更是出众,作为“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潘安可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一样是年少成名。他创作的籍田赋广为传颂,在治理的地方也非常有政绩,他治理的河阳遍种桃花,所以潘安先生还有个脍炙人口的外号“花样美男”。

然而潘安的遭遇比贾谊更惨,当时潘安在河阳当了十年的县令不得升迁,爱妻早亡让他心碎神伤。最惨的是,由于赵王司马伦篡位之后,他手下的心腹孙秀上台,孙秀这个人睚眦必报,早年和潘岳父亲有过节,于是乎就诬告潘岳谋反,最终潘岳与同样得罪了孙秀的石崇一同被杀,可以说令人无限叹惋。

要说贾谊和潘岳都是不得志且倒霉,苏轼先生似乎就是“作死”的代表。

苏轼的起点那可不是一般的高,苏轼先生的老爸苏洵先生早年就已经是北宋的文坛领袖了,唐宋八大家之一,所以苏轼的文学才能可是非常高的。当年跟着父亲进京牛刀小试就让当时的文坛巨擘欧阳修惊呆了,直接称赞:“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要说欧阳修还是有眼光,果然苏轼在为母守孝三年之后回京考试。直接取得了“百年第一”的惊人成绩。

那一年,苏轼才24岁。

而且苏轼这个超级外挂还远远没有结束,当时的宋仁宗对苏轼兄弟简直是欣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正所谓“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苏轼都已经是皇帝钦定的宰相人选了,按照北宋历史的基本规律,苏轼就已经是如之前的晏殊那样的“太平宰相”,享受三十几年的人间富贵,然后在史书上留下一个优雅的名声,文坛上写作无数的名篇之后,安然的去世。

如果您要是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苏轼先生并没有等来所谓的“太平宰相”,宋仁宗 宋英宗相继去世之后,继承大位的宋神宗开始了王安石变法的惊天操作。苏轼先生人生中第一次“作死”开始了。

当时新党如日中天,苏轼对新法变革过激意见很大,但是苏轼和司马光不同,司马光对新法的攻击非常有意思,他的主要攻击目标是这样的:“新法是什么我不想管,但是操作新法的人除了王安石以外,全是小人(主要就是指吕惠卿)”。正所谓对人不对事,司马光的主要攻击对象是新法的代表——新党。

但是苏轼可就不同了,苏轼的主要对象是新法本身的部分不合理,比如苏轼就反对新法科举里面完全废除诗词改成策论的部分。苏轼认为全考策论未免偏颇,诗词虽然无用,但是可以检验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苏轼对新法并不是完全反对,但是王安石无论是对司马光还是苏轼都是一个态度——挡我者死。

于是乎苏轼“识趣的”自请外放跑到外边当地方官躲清静去了。苏轼的地方官当的确实风生水起,在杭州有苏堤春晓,疏浚西湖,也正是从苏轼开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才正式流传开来。然而苏轼还是躲不过新党的攻击,乌台诗案几乎丢了性命。总算熬到了王安石下台,司马光上台,苏轼返回朝廷,这个时候他又开始了“作死”。

毕竟司马光是对人不对事,一掌权立刻尽废新法。苏轼表示这样是不是太偏激,司马光表示你是不是吃饱了撑的。于是乎苏轼再度外放。然而被外放的苏轼还免不了被卷土重来的新党攻击,居然晚年六十二岁高龄被贬到了海南,当时的海南还是蛮荒之地。然而苏轼到了海南还是尽心竭力的帮助当地,在他之后,海南出了第一位进士。

苏轼这一生,可真的一言难尽。

那么为何这些才子不是“倒霉”就是“作死”,手握一把好牌最终却打得稀烂呢?其实穿过这些表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无论是苏轼还是潘岳、贾谊,他们都是少年得志。这样就很容易引起两个问题:

1.站队错误和被人忌惮

2.恃才傲物成众矢之的

比如说贾谊,当时贾谊才华横溢,而且治国手段很高。他正确的提出了重农抑商和压制诸侯王的国策,然而这个国策所针对的是诸侯王。他们都在汉初掌握实权,所以贾谊受到朝臣打压也是情理之中。

再比如潘岳,由于才华过早的显露(抢饭碗的来了),所以长期不得升迁,而且这些人的才华施展的对象虽然是皇帝,但是并非硬道理。舞文弄墨毕竟还只能算是雕虫小技,要么武功名世,要么聚敛为能,古代还是要讲究实用的。所以即便如苏轼这样的大才离开了科举考场也就迅速下沉,颇有点“被社会教育”的味道。

作为大才,往往都有不一样的傲骨,苏轼虽然可以逢迎献媚,学习蔡京那一套“左顾右盼”,新党强大投靠新党,旧党强大谄媚旧党。但是苏轼不会那么做,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看上去有点傻,但是实际上这是苏轼的傲骨,也是“大才”们的气节。在历史上诚然这样做有些迂腐不知变通,但是却值得敬佩。

也正是因为如此,苏轼才能得到那句评价:“道大难容,才高为累,闻所未闻。”

悲剧之所以为悲剧,是因为毁灭的东西,都有华丽的价值。

文:三清妙音

参考资料:

【1】司马迁 《史记》

【2】房玄龄等 《晋书》

【3】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赏给道士丘玄清两个宫女,其得知后为什么挥刀自宫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为何斩了宫女,朱元璋宫女吻戏,邱玄清和朱元璋

    据说,朱元璋曾经送给常遇春两位美女,常遇春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送两个美女这算不得什么,可是常遇春的老婆不干了。一次,一个美女给常遇春倒水,常遇春说了句手好白,他老婆就直接将女人的手给砍了下来。常遇春郁闷至极,就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当然要给常遇春做主,于是就杀掉了常遇春的夫人,还炖成了汤,给常遇

  • 荆襄流民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为何直到明朝灭亡都没能将它彻底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荆襄之乱指哪里,荆襄流民,明朝流民问题

    那么,明朝为何会在粮食产量高的湖北出现荆襄流民问题呢?上图_ 明朝版图第一,荆襄地区的地理环境为荆襄地区和明朝对荆襄地区政策的变化为荆襄流民问题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湖北的荆州、襄阳地区位于西到终南山东部,东南到桐柏山、大别山,东北到伏牛山,其地理位置介于湖北、河南和陕西三省的交界之处,森林密布,土地肥

  • 同为南方政权,为何东晋北伐屡屡得手,而南宋北伐次次无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东晋灭亡的时候,反而是它领土面积最大的时候,收复了西晋的旧都洛阳,虽然被刘宋取代,但是却可以称得上“以强而亡”,但是南宋则是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甚至出现越北伐越弱的情况,这是为何呢?上图_ 东晋行政区划为什么东晋北伐屡屡得手,南宋却次次无功呢?东晋:生于弱小,死于强大东晋这个国家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奇葩

  • “汴河”有多重要,看了北宋的这些统计就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宋汴河连接哪里,北宋汴河位置,汴河图片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掘隋唐大运河首期工程,运河将板渚,经鸿沟、蒗荡渠,睢水连为一体,北接黄河,南连淮河,流经豫、皖、苏等三省六市,全长6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汴河,也叫“通济渠”。宋太宗指的正是汴河。上图_通济渠行经示意图北宋的困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北宋,在外交上实行“守内

  • 神圣罗马、伽色尼和宋朝在同时期建立,为何三者国祚相差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朝与宋朝,宋朝时期的罗马,伽色尼帝国简介

    一、三者简介1、神圣罗马帝国公元962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加冕为皇帝,东法兰克王国也被后世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公元1034年,东法兰克王国正式更名为“罗马帝国”。公元1157年,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绰号“巴巴罗萨”)将国名改为“神圣罗马帝国”,其执政时期帝国国力达到顶峰,成为欧洲最强国家,疆

  • 明朝灭亡后,有着巨大优势的南明为何没成为另一个“南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明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南宋,南明与明朝的关系,南明与南宋的结局

    明朝的南明时期指的是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作为全国性统一政权宣告瓦解以后,明朝宗室亲王在南方受到忠于明朝的文武大臣和百姓的拥护,建立政权并延续明朝正朔的时期。但值得探究的是,一定程度上而言,南明在明朝作为全国性统一政权覆灭之际,其自身所拥有的力量与外部

  • 明朝将领五花八门谎报军功的方法?毛文龙造假得最离谱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将领毛文龙,对明朝毛文龙的评价,毛文龙照片

    明代一开始是看表现算功的,所谓:“凡建立奇功、头功, 其亲管头目即为报知, 妄报者治以重罪。行营、下营之时擒获奸细者, 升赏准头功。余俱次功”。在朱棣时期,明朝的主要还是看战斗表现的,这个听起来似乎比看人头要科学合理的多。毕竟别人杀敌,你抢人头,功劳就变成是你的了,这样似乎非常不公平。但是为何明朝后

  • 宋朝的“奸商骗子”究竟有多狡诈?可谓古代历史一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宋朝奸商真实案例,宋朝奸商骗局揭秘,宋朝富可敌国的商人

    一、不买不是你性格宋代奸商们的欺诈手法可谓是花样百出,让人防不胜防,这里不妨给大家举举例子。宋代的奸商最擅长的技术就是缺斤短两,不过宋代的缺斤短两可比我们想的复杂的多。比如有人喜欢在秤砣上面做手脚,一斤本来是十六两,这货直接把一斤变成十四两,方法其实也不难,就是故意把秤砣造的很轻就行了。还有称米的容

  • 燕云十六州和河套平原有何异同,为何在明朝的战略地位相差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明朝控制河套了吗,明朝为什么失去河套,燕云十六州与辽宋之争

    同样是作为中原政权抵抗外敌入侵的防线,为什么河套地区和燕云十六州发展不同?上图_秦末汉初河套地区河套地区和燕云十六州有许多相同点。1.都位于重要的地理节点(1)河套地区河套地区位于贺兰山脉之东,吕梁山脉之西,阴山山脉之南,长城之北。《读史方舆纪要序》评价“河套南望关中,控天下之头项”。其主要包括宁夏

  • 坐镇云南200多年的明朝“沐王府”,到底是什么来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镇守云南的沐王府,明朝的沐王府权力到底有多大,明朝沐王府图片

    朱元璋的滥杀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除了自己家人,他几乎不信任任何人,可是,这里面也有例外,沐英并非朱元璋的孩子,却得到朱元璋的无比信任。洪武十四年,沐英作为副将军,和傅友德、蓝玉用平定云南,立下赫赫战功,接着为了稳定云南局势,朱元璋就派沐英镇守在这里,从此之后,沐英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云南王”。然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