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同为总督、巡抚,为什么明朝与清朝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同为总督、巡抚,为什么明朝与清朝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282 更新时间:2024/2/5 23:01:50

这个区别就是:在明王朝总督与巡抚隶属于京官,也就是中央官员,而在清王朝,这两个官职可是名正言顺的地方大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呢?这就要从明清两朝,巡抚与总督两个官职,在明王朝的起源说起了。

上图_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乾隆御制本

朱元璋在一统天下之后,对于如何统治这个国家也是费尽脑汁。起初,他建立明王朝的官僚体系,多少也是效仿元王朝,保留中书省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但是,最让老朱皇帝忌讳的,也是最不放心的就是权力集中到别人的手里。

因此,在建国之初,在元王朝的基础上对全国行政区域简单重新划分之后,将地方行政事务一分为三,由三个平行的部门机构分别管理,俗称为“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下文简称布政使),提刑按察使司(下文简称按察使)和都指挥使司。

其中,布政使负责地方民事,按察使负责地方法律诉讼以及对地方官员有纪检权,都指挥使就掌管地方军事了。当然,这样的“三权分立”并非老朱皇帝的发明,早在秦王朝时期,秦始皇就已经施行,朱元璋继而用之而已。而这“三司”又以布政使官品阶最高,为理论上地方行政最高长官。

上图_明朝布政司分布

如此进行权力分割之后,确实是对地方政务集权起到了“无与伦比”的防微杜渐的效果,但由于三司之间缺乏统一领导,在事务处理过程中,往往是本位主义,导致各司部之间,相互掣肘、推诿之例屡见不鲜。而且就算是本司部之内,最高长官又存在左、右各一人,权力的游戏迷人之处就是没有几人能看得开,换句话说,左、右长官之间政见不一是很正常,互相诋毁与拆台更是常见。

在这种情况之下,地方行政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

这还没到最坏的时候,最坏的情况发生在洪武十三年之后。

洪武十三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丞相胡惟庸因为谋反而遭到朱元璋无情地清洗,而因此无缘无故受到牵连之人,更是不计其数。在胡被清洗之后没几天,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废除了中书省,也就是丞相之职,由他老人家直接统领六部,而地方行政长官也直接向六部汇报。

上图_明代官制简表

如此一来,地方行政长官对应的顶头上司也发生了变化,布政使、按察使以及都指挥使分别向不同部门汇报工作。这让原本就“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地方行政官僚更加离心离德。长此以往,地方政务不说废弛,也基本上是半瘫痪。

迫于无奈,洪武二十四年,老朱皇帝派中央官员到地方整顿与管理地方事务,名曰“巡抚”。

“巡抚”隶属于中央编制,只是到地方工作。既然是中央委任,权力自然凌驾于地方官员之上。此外,朝廷对于巡抚更是委派了一个核心任务,督办地方税收。连封建王朝之根本——税收,都到了需要中央委派官员督办的程度,此时明王朝地方政务的废弛之深,可见一斑。

上图_朱元璋墨迹

既然是中央外派,朝廷的初衷是整顿地方与督办税收工作结束之后就可以召回,但是实际结果是地方政务根本很难离开这个人。很多事例证明,此人前脚刚走,后脚地方行政之间的推诿与低效就显现。于是乎,巡抚率先成为中央委派地方的“钉子户”。

既然有了“钉子户”巡抚,是否所有地方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呢?当然不是。那么还有什么难题呢?

关于巡抚本人素质问题,我们暂且抛开不说。就巡抚职权本身是有局限的,他只能督办与管理本省事务,一旦遇到跨省问题,巡抚之间又开始“顶牛”,尤其是在战争时期,需要多省协作之时,这种弊端立马显露无疑。

上图_土木堡之变过程

英宗与代宗时期,应该是朱家王朝最为危险的一段时间。北元蒙古后裔南下入侵,英宗皇帝的英勇无畏,御驾亲征,没成想成了蒙古人的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在王朝统治岌岌可危之时,英宗之弟郕王继位,即代宗。为了有效地调动全国军事力量,阻止蒙古人南下,中央再次委派官员下地方督办区域军政事务,“总督”由此而生。

总督职权跨省,而且掌管军政两界,因此地位自然就在巡抚之上。但是总督这个职务并没有很快在明王朝如同巡抚那般成为地方“钉子户”,而是如同流水,必要时委任,事毕则委派之人返回中央,总督职务自然撤销。但是随着明王朝统治的日益腐朽,各方反动势力崛起,帝国战事不断,总督因此也成为常任职务,换句话说,也“钉”在地方了。

上图_明朝官员

既然巡抚与总督都已经“钉”在地方,为什么明王朝不将这两个职务划为地方官呢?

总结原因有三:

一、祖制不可违,政务繁忙没时间与精力研究这个事情。在笔者看来就是帝王懒惰不作为。

二、朝廷委派官员不断累加,在总督之后又来了经略、督师,这些都是中央临时委任职务,与总督之间职责重叠严重,至于谁的官更大,其实也很难说得清楚。基本原则就是朝廷让谁说了算,谁的官就大。

三、中央各方势力争权夺利,犬牙交错,哪一方占上风,就有了控制地方的资本,因此不能太清楚明确。

上图_明朝《宪宗元宵行乐图》里的太监

关于第三点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在地方除了朝廷委派官员监督督办之外,别忘了还有明王朝政坛的“另类”主角——太监。在成祖得了太监一臂之力相助成功篡位之后,成祖视太监为可靠之家奴,太监的地位迅速崛起。前文所述,地方军务本隶属于都指挥使司管辖,但是篡位者不放心啊,于是乎就委派可靠家奴监视之,名曰监军。这也就是后来明王朝各类战争,总指挥旁边总有个太监指手画脚,叽叽歪歪的由来。

这些人因为是皇帝亲信,因此极其嚣张跋扈,所监视范围自然不能够局限于军事,地方政务也得插上一杠子。尤其是在明末东西厂权势熏天之时,这些人更是只手遮天,多少地方政务,大事最后都坏在了这群狗仗人势的废物手里。

因为太复杂,所以总督个巡抚这样的主管地方官职,在明王朝一直都是“临时工”。这不得不令人唏嘘。

上图_前往总督衙门的清朝官员

清王朝在逐步取得中原统治权力之后,在沿用明王朝地方官职体系的同时,更是认真总结了明王朝官僚体系的重大弊端。清王朝在进一步将明王朝省级地方行政区——承宣布政使司(非官职)——拆分为行省之同时,更是将巡抚与总督以地方官职常态化。

其中以巡抚为本省行政长官,而总督通常为跨省(也有只管理一省)督办军政两界事务为主要职责,是名义上的地方官最高职务。尽管清王朝为了制衡这两个官职之权力,也有意将两个职位上下级关系模糊化,这也确实给地方行政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没办法,这是封建集权统治制度的严重弊端,制度上不改变,这种内耗不可能凭空消失。

文:王金百

参考资料:

【1】《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吴晗/著 台海出版社

【2】《简读中国史》 张宏杰/著 岳麓书社

【3】《明史》 (清)张廷玉/主编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瘟疫爆发时,宋朝是如何应对的?“防”和“控”两手抓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宋朝对瘟疫的预防措施,宋朝抗击瘟疫的方法,宋朝瘟疫爆发时间

    历代王朝均有瘟疫发生,而宋朝上承五代,下启元朝,享国319年,共发生各类瘟疫49次, 平均6.51年一次, 年均发生概率为15.03%,那么两宋是怎么应对瘟疫的呢?切实有效的防瘟措施应对瘟疫,需要“防”和“控”两手准备。两宋时期,立足于“防”,多管齐下。朝廷设立了虞部,“掌山泽、苑囿、场冶之事”,职

  • 李自成攻入京城,明末的15万锦衣卫为何不见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自成的真实情况,李自成能攻破北京吗,李自成与锦衣卫

    史料记载“乙巳,贼犯京师,京营兵溃。丙午,日晡,外城陷。是夕,皇后周氏崩。丁未,昧爽,内城陷。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为了防止女眷受辱,崇祯杀掉了数名妃嫔,并催促皇后自尽,接着崇祯带着几十名太监想要冲出去,可是起义军已经入了城,崇祯根本冲不出去,随即崇祯在殿内召集百官,却是无人前来。万念俱灰之下

  • 《辽史》中仅出现过两次的“五押”,到底是做什么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五押和四押是什么,五押,二押可以做两次吗

    不过,时至今日,关于“五押”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虽说仍有数处疑点,但也可以拿出来和各位读者聊聊。一、 关于“五押”的原始资料在《辽史》中有两处出现了“五押”,一次是《辽史·百官志》中,“北面边防官”下属有“西南面五押招讨使”还有“五押招讨大将军”两个官职。其次是《辽史·兵卫志》中“大首领部族军”下

  • 古代像苏轼、潘安等等的大才子,为何不是“倒霉”就是“作死”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潘安,历史上真实的苏轼,古代美男子潘安照片

    这些早早就走上人生巅峰的少年英才们,本来都应该拥有非常顺利的人生,但是事实证明,这些人天之骄子往往命途多舛,时运不济,这又是为何呢?少年得志,屡遭悲痛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少年得志的才子,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要数汉代的贾谊,西晋的潘岳、陆机,唐初的王勃,盛唐的李白,北宋的苏轼兄弟,清初的纳兰容若等等

  • 朱元璋赏给道士丘玄清两个宫女,其得知后为什么挥刀自宫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朱元璋为何斩了宫女,朱元璋宫女吻戏,邱玄清和朱元璋

    据说,朱元璋曾经送给常遇春两位美女,常遇春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送两个美女这算不得什么,可是常遇春的老婆不干了。一次,一个美女给常遇春倒水,常遇春说了句手好白,他老婆就直接将女人的手给砍了下来。常遇春郁闷至极,就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当然要给常遇春做主,于是就杀掉了常遇春的夫人,还炖成了汤,给常遇

  • 荆襄流民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为何直到明朝灭亡都没能将它彻底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荆襄之乱指哪里,荆襄流民,明朝流民问题

    那么,明朝为何会在粮食产量高的湖北出现荆襄流民问题呢?上图_ 明朝版图第一,荆襄地区的地理环境为荆襄地区和明朝对荆襄地区政策的变化为荆襄流民问题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湖北的荆州、襄阳地区位于西到终南山东部,东南到桐柏山、大别山,东北到伏牛山,其地理位置介于湖北、河南和陕西三省的交界之处,森林密布,土地肥

  • 同为南方政权,为何东晋北伐屡屡得手,而南宋北伐次次无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东晋灭亡的时候,反而是它领土面积最大的时候,收复了西晋的旧都洛阳,虽然被刘宋取代,但是却可以称得上“以强而亡”,但是南宋则是屡次北伐都无功而返,甚至出现越北伐越弱的情况,这是为何呢?上图_ 东晋行政区划为什么东晋北伐屡屡得手,南宋却次次无功呢?东晋:生于弱小,死于强大东晋这个国家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奇葩

  • “汴河”有多重要,看了北宋的这些统计就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北宋汴河连接哪里,北宋汴河位置,汴河图片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掘隋唐大运河首期工程,运河将板渚,经鸿沟、蒗荡渠,睢水连为一体,北接黄河,南连淮河,流经豫、皖、苏等三省六市,全长6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汴河,也叫“通济渠”。宋太宗指的正是汴河。上图_通济渠行经示意图北宋的困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的北宋,在外交上实行“守内

  • 神圣罗马、伽色尼和宋朝在同时期建立,为何三者国祚相差很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魏朝与宋朝,宋朝时期的罗马,伽色尼帝国简介

    一、三者简介1、神圣罗马帝国公元962年,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奥托一世加冕为皇帝,东法兰克王国也被后世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公元1034年,东法兰克王国正式更名为“罗马帝国”。公元1157年,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绰号“巴巴罗萨”)将国名改为“神圣罗马帝国”,其执政时期帝国国力达到顶峰,成为欧洲最强国家,疆

  • 明朝灭亡后,有着巨大优势的南明为何没成为另一个“南宋”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南明为什么成不了第二个南宋,南明与明朝的关系,南明与南宋的结局

    明朝的南明时期指的是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作为全国性统一政权宣告瓦解以后,明朝宗室亲王在南方受到忠于明朝的文武大臣和百姓的拥护,建立政权并延续明朝正朔的时期。但值得探究的是,一定程度上而言,南明在明朝作为全国性统一政权覆灭之际,其自身所拥有的力量与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