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张士诚干得最后悔的一件事,便是和朱元璋当邻居,太恶心人了

张士诚干得最后悔的一件事,便是和朱元璋当邻居,太恶心人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084 更新时间:2024/1/23 19:40:40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于社会底层,一路摸爬滚打,最终混成了封建社会最大的地主,如此传奇的人生,就算用再多的笔墨,也无法道尽其中的艰险和困苦。

如果对元末的历史有所了解,你会发现作为反元起义军领袖的朱元璋,一生之中最大的敌人竟不是元军,而是同为反元势力的其他起义军。

从朱元璋占据了南京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了跟江南和西南地区的起义军早晚有一战,但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真正的敌人既不是张士诚,也不是徐寿辉,而是陈友谅。

在介绍陈友谅之前,我们还需要先来看一看张士诚。

从势力范围来看,张士诚才是朱元璋最大的敌人而非陈友谅,那这其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导致张士诚失去了和朱元璋一争高下的资格呢?

张士诚和朱元璋结下死仇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详细介绍了张士诚崛起的经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补一补课。

朱元璋占据南京后,他和张士诚的地盘就紧挨在一块了,虽然都是起义军,但这两个人不是一个系统的,朱元璋是红巾军,张士诚是单干的。

而且南京被朱元璋抢先一步攻占后,张士诚就很想找他麻烦,所以两军摩擦在所难免,经常打架。

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

朱元璋尽管占据了南京,但跟占据了江浙地区的张士诚相比,底气还是略显不足。

这不,被张士诚烦得不行的朱元璋,专门给张士诚写了一封信。

信里是这样说的:“张老板啊,你在姑苏称王,实在了不起。但我听说邻里和睦是中国的美德,我朱元璋就非常重视这样的美德,也希望张老板做一个好邻居,咱俩都是反元的队伍,要好好相处啊,希望张老板不要听人家乱说,我朱元璋绝对是一个靠得住的好同志,所以咱不打了,你看咋样。”

张士诚心里想,谁跟你在这玩过家家,非要打死你。

张老板不仅不回信,还扣押了信使杨宪,并派遣水军进攻镇江,要取南京的门户。

朱元璋派徐达去防守,在龙潭这个地方击败了张士诚的部队,朱元璋一琢磨,张士诚的部队有点拉胯啊。

以前都小心克制,不敢得罪这个富户,原来是个中看不中用的假把式。

兄弟们,抄家伙上。

朱元璋立马派徐达、汤和、赵德胜等人进攻常州,成功压制住张士诚的扩张势头,朱元璋的反扑让张士诚吓了一跳,在连战连败后,张士诚写了一封求和信,愿意给朱元璋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斤,粮食二十万石,反正张老板也不差钱,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叫事。

结果朱元璋看了信后,也不想多说什么,让张士诚放回杨宪,也不要给钱了,都是兄弟谈钱伤感情,一年给50万石粮食就行了。

让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张士诚接到回信后,反而啥也不做了,既不回信,也不放人。

从张士诚的心理分析,前不久才经历过百万元军压城的大阵势,朱元璋这样的小头目,张士诚还真瞧不上眼。

这封有求和性质的信,极有可能是张士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举,徐达打下了常州,而张士德正带兵赶往支援,所以张士诚要给弟弟打掩护,拖延一下时间,正因为如此他接到朱元璋的回信后,才会如此轻描淡写。

张士诚这是要死磕啊,但朱元璋的手段更强硬。

大家都不是傻子,张士诚有阴谋,朱元璋也不含糊,发号施令让赵德胜、耿炳文、吴良、徐达等人分头行动,分别进攻常熟、长兴、江阴、宜兴等地,要顺势围剿张士德。

在常熟这个地方,赵德胜和张士德的部队相遇,爆发大战,而张士德被活捉。

张士德是张士诚的亲弟弟,他还是一员猛将,也是张士诚的左膀右臂。

弟弟被俘,这让张士诚忧心不已,而朱元璋想利用张士德劝降张士诚,从而一口将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全部吃下。

张士德是个猛人,当年他哥哥张士诚在高邮城面临百万元军围困,依然不降不逃,而张士德落入朱元璋手中后,也颇有气节,坚决不投降,还借机向哥哥张士诚传话,让张士诚干脆投降元朝,借助元军的力量对抗朱元璋。

1356年春季的时候,张士诚还跟江南的元军打得热火朝天,结果到了夏季的时候,明明有优势,却反而要考虑向元军投降,你说这窝心不窝心。

张士诚细细想来,这一切都是拜朱元璋所赐,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后,张士诚决定采纳弟弟张士德的意见,归降元军,而坚决不投降的张士德在南京绝食而死,也算是一位有气节的英雄好汉。

看过前一篇文章的读者,应该对张士诚的崛起经历还有印象,这个人就是靠反复横跳起家的,一会造元朝的反,一会又向元朝投降,在占领苏州之前,张士诚就已经投降过两次了也反叛过两次了。

老话说事不过三,张士诚这个反骨仔又要投降,元朝答应吗?

还别说,一听张士诚要归降了,元顺帝开心的不得了,急忙派人去洽谈归降事宜,元顺帝还大方的给了张士诚一顶太尉的帽子,他手底下的兄弟,也都按级别封赏了官职。

为啥元顺帝依然愿意接纳张士诚呢?而且态度还如此良好呢?

原因很简单,元大都缺粮缺的厉害,到处都在打仗,而盛产粮食的江南鱼米之乡和两湖地区又被起义军瓜分了,尤其这个张士诚占据了最富庶的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

所以元朝招降了张士诚后,对他没有其他要求,既不夺他权,也不给他穿小鞋,元顺帝只要求张士诚每年按时运粮食到元大都去就行。

从张士诚的选择不难看出,他对争夺天下其实没有那么大的欲望,他只想占地为王,在富庶的江浙地区当一个逍遥快活的土财主。

没有太大野心的张士诚好压制,但长江上游的徐寿辉、陈友谅可是真正的庞然大物,朱元璋的小胳膊小腿,还真得罪不起。

九字三策

压制住了张士诚,朱元璋总算得到了一段较为和平的发展时期。

1357年前后,元末的局势还算平稳,徐寿辉占据长江上游,力图往下游发展,朱元璋占据长江中游,力图往江南发展,张士诚占据长江下游三角洲区域,力图往长江中游发展,而韩林儿顶在朱元璋前方和元军主力周旋。

当张士诚归降元朝后,朱元璋顺势调整了攻击方向,矛头指向浙东的金华、台州地区,随后往闽南地区发展,想要在百越地区建立根据地。

这个时间段,徐寿辉的实力虽然强,但势力范围还没有笼罩朱元璋的区域,而张士诚又被朱元璋打败了几次,丢了常州等地,已无力再从江南地区向朱元璋发起反攻,无奈把势力扩展范围调整到江北,意图占据安徽北部,在合肥等地建立据点,想从皖北地区和苏杭地区一起向朱元璋发动进攻,达到上下夹攻的目的。

当各方势力都在调整战略,埋头发展的时候,也给朱元璋腾出了一段宝贵的发展时间,徐达、常遇春、胡大海、耿炳文、邓愈、冯国胜这些将领开始四处出击,抢地盘、抢人才、抢人心。

这里说一说抢人才这个事,那是真的抢。

朱元璋给武将下了死命令,每攻陷一地,不准杀人、不准劫掠、不准放火,为了让士兵接受这些条令,朱元璋还和徐达演了一出戏,他让徐达故意犯错,然后搞负荆请罪这一套,在士兵面前受罚了一次,这招杀鸡给猴看,让所有的士兵都心有余悸,从此朱元璋的部队不敢再随便杀百姓,成了人人爱戴,远近闻名的部队。

带兵打仗,还真需要这些小套路,不要看套路俗,但真的管用。

除了军纪严明,朱元璋还要求武将攻陷一地后,要寻访当地有名望的人才,要把这些读书人全都送到南京来,不来就威胁,威胁过后还不来的,就直接杀掉。

刘伯温就是这样来的。

南京附近的名门望族很多,读书人也很多,所以朱元璋收集了很多读书人,专门在南京建立了一座礼贤馆,不管是有真才学还是一肚子稻草,只要认识字读过书,都给弄到这里面住着,不住还不行。

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就是这些读书人都是祸根,还是抓在自己手里放心。

1359年,朱元璋命胡大海、耿再成进攻处州,也就是今天的浙江丽水市。

从南京到丽水还是有点距离的,说明朱元璋这几年发展的很不错,地盘都扩张到张士诚眼皮子底下了。

刘伯温老家就在丽水青田县,这个人可是一个真正的人才。

刘伯温是进士出身,在元朝当了很多年的官,时任江浙省元帅府都事,后来他嫌弃元朝朝廷腐败,就辞职回家了。

胡大海一打听,听说刘伯温是个了不得的人才,派人去请他,结果刘伯温根本看不起这些红巾军,不答应,连请了多次,刘伯温都摆架子不去,最后一次使者威胁他,如果再不去就将他杀掉,刘伯温这才不情不愿的被带到了南京,归入朱元璋麾下。

胡大海率兵打到浙江后,为朱元璋举荐了很多人才,刘基、宋濂、叶琛、章溢这些人都是胡大海举荐的,但他后来被叛徒害死了,实在可惜。

经过几年的发展,朱元璋的实力已经十分雄厚了,但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比较机智,施行了缓称王的政策,在明面上他还是韩林儿的臣子,决不当出头鸟,背地里他还执行“高筑墙和广积粮”的战略,以南京为据点,武将四方出动,攻城略地。

谋士朱升提出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成了朱元璋这一时期的战略纲领,良好的执行了这三策,也为日后争夺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决战来临

在朱元璋图谋天下的时候,他西边的邻居徐寿辉,也完成了资源整合,正式开始往长江下游进发。

随着长江流域元军势力的消亡,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三个农民政权,只有统一起来才有可能抵抗北方元军主力的攻击,而这种统一必定不可能以自愿的形式来实现,也就意味着这三大农民军势力内部少不了要有一场恶斗。

从这个角度来说,陈友谅和朱元璋之间的决战是历史的必然。

实际上,早在陈友谅对南京发动攻击之前,朱元璋和刘伯温、李善长等人就已经定下了先打陈友谅再打张士诚,然后北上中原赶走元军的战略决策。

单从实力对比来看,朱元璋是万万比不过陈友谅的,天完政权占据了四川、江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部分、安徽部分,水军强大,兵源众多,粮草充足,而朱元璋的地盘只有江浙,最为尴尬的是,朱元璋的地盘正好在陈友谅和张士诚的中间,处于夹击之势。

横看竖看,陈友谅才是元末最有希望一统江南的豪杰,而朱元璋才是那个倒霉蛋,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恰恰相反。

导致历史走向出现极大转折的人,却恰恰正是陈友谅自己。

那陈友谅到底犯了什么致命错误,才会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呢?

请看下集。

(未完待续)

更多文章

  •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代烧不出大缸!结果被一成语打脸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马未都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完整版,司马光砸缸成语,马未都和历史老师谈司马光砸缸

    说起儿时让人记忆深刻却极具智慧和哲理的故事,那么必然有在小学课本上记载着的这样一件历史上发生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宋代的司马光砸缸,故事讲述的就是年幼的司马光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救出了掉入缸中险些溺水而亡的小伙伴,司马光的智慧令人赞叹,更成为了后世很多人学习的榜样。不过到了如今,这个故事竟然出现了

  • 从《辽史地理志》入手,谈谈辽代“五京”州县人口究竟有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辽历史简介,辽宋十六州,辽代地图变迁

    一、《辽史》有关州县人口的记录《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一记载:辽时“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志文各道分计数则为京五,府十二,州、军、城一百六十,县二百一十七。其建置时间最早始于太祖初建契丹国时,最迟为天祚帝天庆六年(1116年)上京升金山为静州,几跨

  • 明亡于万历:谈万历首辅的人生五阶段论,从人到行尸走肉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万历朝首辅的下场,万历皇帝时期的首辅,历史对万历首辅的评价

    张岱著有史学名著《石匮书》,时人李长祥以为“当今史学,无逾陶庵”。张岱(1597年—1684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史学家,被公认为晚明最有成就的文学家、“晚明小品文集大成者”、“绝代的散文家”。主要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 阿黑麻汗: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最后一位阻挡俄罗斯崛起的蒙古人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成吉思汗是俄罗斯祖先吗,成吉思汗西征俄罗斯

    关于阿黑麻汗的早年生平,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人们只知道他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是黄金家族的成员。直到公元1460年,俄罗斯编年史上才出现阿黑麻汗的名字,在那一年的夏天,阿黑麻汗成为了金帐汗国的第四十二任大汗,不过当时的金帐汗国已经开始分裂和衰亡,正如史学家所说的一样:“汗国大乱,内战不休。”而金帐汗国

  • 锦衣卫的前身:细数明代以前的检查审理机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代十大锦衣卫指挥使,明代锦衣卫第一人,明代锦衣卫鼎盛时期

    一、汉代的“诏狱”据《汉书卷一九·表第七上·百官公卿上》载:“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尚书……乐府、若卢……东织、西织、东园匠十二官令丞为属官。”其中的若卢就是本文所说的诏狱。长官是若卢狱令,相当于廷尉,主治库兵将相大臣。即使是封侯的大臣,如果触犯汉代法律,也会被被廷尉狱逮捕。

  • 繁荣的宋代出版业:宋代出书数量之多,相当于历代出书总数的一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代出版业特点,宋代出版业是什么意思,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

    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反映在出版事业上,就是著作种类的增多,出版范围的扩大,装帧设计的精致和印刷技术的发达。特别是宋朝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迅速发展,给出版事业的繁荣兴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一、宋代兴旺的出版业和发达的文化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末唐初,逐步普及于唐末,迅速发展于两宋,特别是宋代

  • 别儿哥: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晚年却坚决阻拦蒙古大军远征非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成吉思汗子孙攻打欧洲,成吉思汗西征现状,蒙古成吉思汗打下多少地方

    在旭烈兀攻陷巴格达之后,曾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大屠杀,而这个消息很快便传到了金帐汗别儿哥的耳朵里,已经改宗的别儿哥对巴格达居民经历的灾难悲痛不已。他指责旭烈兀未和兄长和宗王商量就擅自处死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此时的别儿哥已经决定为巴格达的居民复仇,并且将复仇之剑指向了堂弟旭烈兀。别儿哥出生于公元120

  • 刘伯温病逝前,为何要给朱元璋送一筐鱼?他究竟有何用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伯温之死朱元璋哭了,刘伯温临死送了一筐鱼给朱元璋,刘伯温送一筐鱼是何用意

    所以诸葛亮的晚年和结局都是相当不错的,但刘伯温的结局却让人心疼,也让人难过,他虽然也是病逝,但却有传说是朱元璋下令毒死的。同样是朝廷的栋梁之材,为何最后的下场却截然不同,难道刘伯温做了什么事激怒了朱元璋?显然不是,不管是刘伯温,还是徐达,还是胡惟庸,曾经都是朝廷的忠臣,是开国功臣,可最后都死在了朱元

  • 朱棣下令逮捕波斯使臣,却被大臣劝阻,使臣感叹:他真是个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棣接见外国使臣,朱棣和大明使臣,各国使臣对朱棣的评价

    这支使团的人数大约在五百人左右,他们在经历了近一年的长途跋涉后,于公元1420年的12月24日的清晨抵达北京,由于当时的城门还未打开,负责接待使臣的明朝大臣带着这些使团成员从正在修建的城楼豁口进入北京城。而朱棣为了迎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早已命令大臣以最高的规格来接待这些使臣,当使团成员抵达皇宫后,

  • 淮安王伯颜:忽必烈最信任的蒙古将领,曾用皮衣摆脱叛军的追杀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郭夫人下嫁伯颜将军,元朝伯颜简历,李伯颜

    伯颜出生于公元1236年,他是蒙古八邻部落的成员,在伯颜十几岁的时候,在蒙哥汗的授意下,宗王旭烈兀发动了远征阿拔斯王朝的战争,而年少的伯颜则和父亲晓古台一起加入了旭烈兀的西征军,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后来在蒙古西征军围攻木剌夷王国的“鹰巢”之时,伯颜的父亲晓古台阵亡,而伯颜在接替了父亲的职位,继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