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咸丰四春娘娘之首,倾国倾城深得宠爱,慈禧却不拿她当回事

咸丰四春娘娘之首,倾国倾城深得宠爱,慈禧却不拿她当回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151 更新时间:2024/1/19 10:24:56

1、辛者库少女

禧妃察哈喇氏,内务府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生于道光二十二年,比咸丰小11岁,父亲是内务府瑞溥管领下厨役常顺。

清朝时期,像禧妃这种来自包衣管领(辛者库)的妃子并不在少数,比如说康熙朝的良妃雍正朝的裕妃和乾隆朝的令妃,但这几位的家世还算过得去,父亲都在内务府相关部门担任官职,一般都是管领这样的差事,虽然官位不大,但也属于官僚家庭出身了。

但像禧妃这样既是辛者库出身,父亲有没有任何官位的就少之又少了,禧妃的父亲常顺只是皇宫的一名厨子(厨役),出身之低可想而知,很难想象这样出身的女子,是怎么被选入后宫的,只能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禧妃的自身条件,她很可能是一个倾国倾城的貌美女子。

关于禧妃在哪一年入宫,史料也没有记载,不过,从生于道光二十二年的情况来看,至少在咸丰四年,禧妃便已经具备入选宫女的资格了。因此,禧妃入宫时间应该在咸丰四年之后了。

2、被咸丰宠幸的宫女

咸丰四年后的某一年的宫女选秀中,常顺之女察哈喇氏被选入宫中,有些入选的宫女并没有宫女履历,直接被皇帝赐封为常在,比如说咸丰后宫的婉贵妃,这种情况一般家世比较好。察哈喇氏不同,她家世不好,入宫后便被分派到长春宫担任某主位的宫女,至于是哪一位主位,史料没有记载。

其实到了咸丰中后期,随着丽妃与懿贵妃先后生下皇女皇子,后宫争斗日益加剧,这种情况下,有些宫女便派上了用场,主位经常会把身边貌美的宫女引荐给皇上,以达到争宠和分宠的目的,察哈喇氏便是这样被引荐给咸丰的。

咸丰九年年初的某一天,察哈喇氏被咸丰宠幸,在四月十一日被诏封为禧贵人。一般来讲,像察哈喇氏这种被宠幸的宫女,初封应该是常在,但她直接被封为贵人,可见,咸丰非常宠爱这个颜值在线的女子。

不过,像察哈喇氏这种被皇帝盛宠的宫女,反而没有太大威胁,因为她没有任何母家背景,这样的女子在后宫是走不远的,即便是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最多也就是提升位分罢了。从长远来看,真正能有所作为的是像懿贵妃、丽妃这样八旗出身的妃嫔,她们生下皇子皇女,结果自然就大大不同了。

因此,即便是察哈喇氏受尽皇宠,懿贵妃(慈禧)、丽妃等主位仍然没有把她放在眼里,她们二人此时已经将重心放在了皇子载淳和大公主身上,只要儿女平安长大,自己便有了依靠。

3、两度受尊的咸丰遗孀

果不其然,察哈喇氏并没有得意太久,仅过了两三年的工夫,咸丰便死在了热河行宫,随即懿贵妃的儿子载淳继承了皇位,是为同治皇帝。

同治帝继位后,按照新皇帝对先帝妃嫔尊封的惯例,将察哈喇氏尊封为皇考禧嫔:

“皇考大行皇帝妃嫔。承侍宫闱。恪恭淑慎。均宜加崇位号。以表尊荣。丽妃侍奉皇考有年。诞育大公主。谨尊封为丽皇贵妃。婉嫔晋封为婉妃。祺嫔晋封为祺妃。玫嫔晋封为玫妃。璷贵人晋封为璷嫔。容贵人晋封为容嫔。璹贵人晋封为璹嫔。玉贵人晋封为玉嫔。吉贵人晋封为吉嫔。禧贵人晋封为禧嫔。庆贵人晋封为庆嫔。所有应行事宜。著该衙门察例具奏。”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像察哈喇氏这样的先帝遗孀,主要就是过好安逸的太妃生活就行了,有时间,就在宫中下下棋、嗑嗑瓜子,听听戏,找点乐子,其他想法就不要有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活得够长,说不定还能熬个贵妃啥的。不过,察哈喇氏身体却不怎么样,她在同治十三年十一月被尊封为皇考禧妃之后,仅过了三年便病逝于宫中,年仅36岁。

光绪三年九月初八,禧妃被葬入定陵妃园寝。

子辰说:

禧妃察哈喇氏本是咸丰后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宫女,出身低微,却因宫廷争斗,被咸丰帝宠幸。虽然她一度非常得宠,但没有为咸丰生下一男半女,一切都只是镜花水月,不值一哂,只有生下皇子皇女,这才是根本。不过话又说回来,咸丰终其一生,也就才三个儿女,还夭折了一个,这样低的概率,察哈喇氏没有中奖,还可以理解了。当然,以察哈喇氏这样的出身,能够有这样的人生,已经是很不错的结局了,相信她应该得以满足。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文宗实录》

更多文章

  • 中国九个大统一王朝中,唯一一个被世人所唾弃的晋朝,都干了些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一说到晋朝,无论从篡位的手段还是立国后的功绩,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叫个“啥也不是”。而这段王朝的主宰者司马家族一直被世人所鄙夷。原因主要有两个,今天重点谈第一个:一、以卑鄙的手段篡位,甚至自家后人都看不下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皇帝是很体面的接受了“禅让”,但是司马家族基本上是明抢,这也是

  • 刘渊为何能称帝?只因西晋皇帝司马炎太昏庸,导致异族有机可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司马炎为什么要杀刘渊,刘渊公示,西晋刘渊个人资料

    因为久居中原,刘渊所在部落汉化程度较高,刘渊自幼拜上党士人崔游为师,饱读儒家经典,常常和同学谈古论今。后来刘渊又学习武艺,擅长射箭,体力过人。由于刘渊所在部落兵力强盛,共约三万余落,其父刘豹是左部帅,其祖父的弟弟呼厨泉是单于,所以在曹魏时期,十几岁的刘渊被迫远离族人,被送到都城洛阳当任子,就是为防止

  • 一个唐朝宦官杀百官比魏忠贤还牛百倍:835年12月14日甘露之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宦官专权发展过程,分析唐朝宦官专权的原因及危害,唐朝宦官专权之变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作者:萨沙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萨沙讲史堂第一千三百九十五期】(历史系列第681讲)一个唐朝宦官杀百官比魏忠贤还牛百倍:835年12月14日不满宦官专权的唐文宗联合李训和郑注发起甘露之变,反而造成数百名官员遭到杀害。自古以来,中国的皇室都存在四种力量,分别是:权臣、王

  • 他是八王之乱最后一位参与者,有实力就图谋篡位,结局出人意料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八王之乱最终结果,八王赵德芳真实下场,八王之乱中最牛的将领

    司马越,字元超,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孙子,算起来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堂兄弟,晋惠帝司马衷的堂叔。司马越的出身年月已遗失在历史中,无从考据,从经历上看,应该比他侄子司马衷大不了几岁。司马越小时候名声不错,为人谦虚而且有礼节,在朝野中颇受好评。少年时期他与其他司马氏子弟一起读书听学

  • 西晋八王之乱:司马炎第六子司马乂改变了战局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八王司马乂之死,司马乂实力,西晋王朝司马炎

    本文为木偶老师新作《魏晋南北朝,大乱三百年》的第06篇,连载日期为周一至周五,每天更新一篇,欢迎各位读者"找茬",你可以用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表达你的观点。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史书上说他:身高七尺五寸(又一个两米大汉),开朗果断,才力绝人,虚心下士,甚有名誉。早在贾南风当权时,他就跟着哥哥司马玮

  • 唐朝一和尚造反称帝,册立尼姑当皇后,只3个月就被快速平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唐朝谋反的人物,唐朝后期平息叛乱的皇帝,唐朝最严重的一次叛乱是什么

    他们出家不是因为一心向佛,而只是为了躲避税赋和徭役。隋朝的税赋和徭役五花八门,压在老百姓身上的负担很重。但是有一种人是不需要缴纳税赋的,这种人就是出家人。出家人是方外之人,自然不用跟红尘俗人们一样服役。因此很多心怀鬼胎的人为了不服役,就纷纷选择出家。这个名为高昙晟的和尚和名为静宣的尼姑就是如此。高昙

  • 唐穆宗李恒:宦官拥立上位,昏庸好色,欧阳修评价他“失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恒简介,唐穆宗李恒个人简介,唐穆宗李恒在位几年

    他当政的四年中,唐朝的藩镇割据越发严重,纷纷叛乱,朝廷中朋党之争、宦官专权的局面愈演愈烈,大唐政局动荡不安。《新唐书》在评价他时说:“穆、敬昏童失德,以其立位不久,故天下未至于败乱,而敬宗卒及其身,是岂有讨贼之志哉!”他便是唐穆宗李恒。01、李恒即位背后的力量较量李恒,唐宪宗李纯第三个儿子。生于79

  • 此人祖母是武则天,年仅17岁逝世,死后千年发现墓内有一男性枯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武则天墓前61个无头石人之谜,武则天和丈夫合葬墓,武则天临终前见个80岁老人

    1960年位于陕西乾县经过考古专家的探测,发现了一座唐朝的古墓。陕西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这里埋葬了历朝历代的很多皇族中人。这座唐朝的古墓也不例外,埋葬的是一位唐朝的公主,公主在唐朝并不少见,但这位公主却十分特殊,她是唐朝中宗皇帝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永泰公主李仙蕙,她的母亲是著名的韦皇后,祖母更是大名鼎鼎

  • 亲手杀光朝廷大臣的权宦仇士良,是如何控制皇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仇士良为什么怕武宗,仇士良对皇帝的影响,仇士良个人资料

    在小编心目中历史上最牛的太监当属中唐时期的仇士良,不仅是因为他能架空皇帝与拥立皇帝,更在于他的杀伐果决,连魏忠贤都要甘拜下风。仇士良杀二王一妃四宰相,独霸朝纲二十多年,历经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六朝。他这番话,是退休时给晚辈的忠告,确实说出了历代宦官得以专权擅政的一个重要原因

  • 李白价值不菲的一首诗:全诗16字被历代帝王疯抢,现代人反而不熟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白最出名的5首诗,李白最经典5句诗,李白最为巅峰的一首诗

    李白天性浪漫,平生最爱游览大好河川。15岁的时候,李白就凭借着出色的文采在大唐声名鹊起。18岁那年,他开始在国内四处游览,写下了不少名诗。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李白的不少好友也都是十分杰出的诗人。好比说杜甫、高适等等。李白的这些好友们跟他一样,一旦有时间就会结伴出游,去一赏大好山河。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