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为何会用消极的方式对抗逮捕?递出关键一刀的是一个小人物

商鞅为何会用消极的方式对抗逮捕?递出关键一刀的是一个小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564 更新时间:2024/2/24 18:34:03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但若论改革的成果,他或许就变成了唯一(仅截止到清亡以前,不包括近现代),他主导的变法给秦国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这么伟大的改革家,对秦国来说是绝对的大功臣,为何会被逼谋反?乃至尸身遭受车裂这样的酷刑?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公子虔等秦国老贵族诬告谋反,商鞅的反应是赶紧逃,实在逃不出去了才匆忙的回到封地阻止抵抗,结果是被坐实了谋反的罪名,让他的死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以商鞅当时在秦国的地位,他为何不自辩?商鞅并非没有支持者,要想名正言顺的杀掉商鞅,不经过公开的审理,没有实实在在的证据可是不行的,就连国君秦惠要杀掉商鞅也会有很大的顾虑,为何?主要原因有四点:

[var1]

首先商鞅是秦国从积弱变为强大的首席功臣。秦惠文王后来能称王也是因为有商鞅变法带来的秦国强大国力为支撑,要想杀掉这样的鼎革之臣必须要有能说服天下人,至少是能说服秦国百姓的正当理由。

其次,商鞅的拥趸也是一个庞大的集体。秦国变得富裕、强大和商鞅制定的法度有关,商鞅之法严苛,但能几十年执行下来,这其中的受益者也相当多,这些人都是商鞅的铁杆支持者,没有合适的罪名去动商鞅,谁能保证国家不发生动乱?

再者,商鞅是秦孝公鼎力支持几十年的老臣。没有让人无话可说的理由随便治罪已故国君秦孝公最信任的臣子是相当麻烦的,推翻父亲的论断,对于接任的秦惠文王来说,存在孝道和礼法上面的极大约束。

[var1]

最后,商鞅是秦国招揽的各国人才的领头人。秦国之所以在商鞅变法以来能顺利地执行改革政策,除了秦孝公的绝对支持外,从山东六国招来的各国人才也是其中的主力,他们在秦国没有跟脚,没有那么多人情可讲,一切以律法为准,这才有了商鞅变法的顺利进行。

所以,秦国从秦孝公起延续数代的持续强大都离不开从各国招揽的人才,没有合适且强大的理由的去对付他们的领头人,会让大批从六国投奔而来的人才们心寒,这和秦国招揽天下人才为秦所用的大战略背道而驰,因此,要处理商鞅必须有根有据。

[var1]

以公子虔为首的商鞅敌对者,包括秦惠文王也对上述的商鞅影响力心知肚明,在这种背景下,要干掉商鞅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把谋反的罪名加在他身上。史书上的记载只有公子虔告发商鞅谋反,却没有相应的证据,也就是莫须有,这样如何给商鞅定罪?

即使告发商鞅谋反,以商鞅的咖位也是要审问清楚的,商鞅多聪明的人,没有咬死他的证据能告倒他?商鞅也完全可以自辩,这种大案要案必然要公开,让全体秦国人都知道,商鞅完全没必要一听说有人告发他谋反就慌不择路的逃跑,最终被逼回封地率军抵抗。

最终逼反商鞅的理由其实早在秦孝公去世前五个月就传递给商鞅本人了,商鞅为何要逃?为何要回封地组织抵抗?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没希望了,连辩解都没有的情况下直接采取了消极对抗的策略,而给商鞅种下肯定要完蛋思想的是一个不太出名的小人物,他叫赵良。

[var1]

赵良是谁?他的来历史书上没有过多介绍,只有嬴姓赵氏这四个字,从这个来源分析,他也算是秦国的宗室,赵氏和秦国主宗赢氏是同一个祖先,他们的祖先类似于堂兄弟之间的关系,既然是亲戚关系,他倾于秦国宗室也就很正常了。

另外嬴姓赵氏大多是生活在赵国的臣民,如果他是赵国人,从赵国的角度来说,毁掉商鞅也是遏制秦国强大的法门之一。另外还有种说法是赵良的兄弟是秦国纳六国贤才之后入秦的官员,因为触犯了律法被商鞅下令处死,所以赵良有理由敌对商鞅。

[var1]

赵良在秦孝公眼看着就快不行了的情况下带着反对派的意见来和商鞅沟通,赵良忽悠商鞅时说的话语有很大一段,本文基于篇幅就不仔细阐述(具体可参见《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他总的思想是表达出来了三个意思:

第一,你比百里奚(春秋时期秦国的另一位改革家,帮助过秦国称霸)嚣张跋扈,好多老百姓不满意你。

第二,你得罪了几乎所有的秦国宗室和老贵族,他们要不计代价地干掉你。

第三,秦孝公之后的继任之君在威望上肯定不如你,他绝对也想要干掉你。

三个强大的理由一出,你商鞅要想活命要么就赶紧的隐退,要么就赶紧的逃跑。可赵良是秦国宗室来逼退商鞅的棋子,他来忽悠商鞅绝对不是为了劝说他隐退,商鞅全身隐退的弊端很大,他隐退后如果还在秦国,以他的威望和没隐退没什么区别。

[var1]

不在秦国隐退,放商鞅去山东六国隐居(春秋战国时期是允许政治失败者到他国隐居的)?那不是给山东六国送上天底下最大的人才?还是最了解秦国的人才。因此,赵良忽悠商鞅的主要目的是种下一颗种子,让商鞅觉得情况非常严重,自己会毫无缘由的被杀,然后被迫造反。

商鞅显然是被赵良忽悠住了,本来赵良说的就有相当的道理,变法改革哪能不得罪人,一般还都是得罪的权贵,除非一棒子把他们彻底打死,否则一定会反噬的,商鞅自己也清楚,只不过在权力的高涨下被迷惑住了,他当初是为名利入秦,也舍不得隐退。

在赵良刻意地点醒下,商鞅认定了自己一定会被干掉,而且很可能是阴谋陷害,在公子虔告发他后,抓捕他的人马上就上路了,这使得商鞅坚定地认为秦惠文王和他的敌对者不会跟他讲道理。因此,商鞅放弃了争辩,用逃亡和起兵的方式反抗,从而坐实了谋反的论罪,即便有支持者也不会因为明显的谋反罪去为商鞅说话。

[var1]

商鞅谋反被杀,以公子虔为首的秦国宗室和秦惠文王的目的达到了,也不能说是完全达到,秦国宗室即想干掉商鞅的人,也想干掉商鞅的法。而秦惠文王是只想干掉商鞅的人,却想保住商鞅的法。至于说后来为废法和保法促生的秦惠文王和秦国宗室之间的政治斗争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参考文献:《史记》

更多文章

  • 秦灭六国:李斯提出先灭韩国,韩非主张先灭赵国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国何时灭掉赵国,秦国灭六国的先后次序,韩非与李斯

    到秦王嬴政接位时,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统一六国的战争什么时候打,又该怎么打?对于这个问题,有两个人提出了方案,一人是李斯,一人是韩非。[var1]上奏《谏逐客书》后,嬴政不仅收回了逐客令,而且重用了位于驱逐之列的李斯,令他担任廷尉。《史记》记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廷尉

  • 秦国如果没有白起,单靠秦昭襄王能奠定秦灭六国的基础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如果白起没死能灭六国吗,白起和秦昭襄的关系,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是最好的吗

    至于两人在军事方面谁更胜一筹,这自古以来都是议论纷纷的问题,谁更会用兵谁有更会打战呢?终是总有人在争论,却也没有得到一个真正的定论。或许我们换个角度是不是就能看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呢?我们假设韩信没有在刘邦的身旁,刘邦是否还有能力去打败项羽,且建立起影响后世的汉朝;亦或者白起没有在秦昭襄王的身旁,秦昭襄

  • 秦国如果没了白起,还能抵御六国吗?浅谈秦昭襄王与白起的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白起对秦国有多重要,秦国失去白起有影响吗,秦国白起厉害吗

    在秦国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三个人地位极高。首先是,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他把六国并存的局面直接打破,灭掉了六国的的局势,将秦国变成了唯一的大国,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其次是,让秦国开启了变法的秦孝公,实施了新的政策如:县制行政等,加强了国家的权势,增进了农业的生产发展,为秦始皇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 此物不是武器胜似武器,齐国靠它成为春秋五霸,秦国靠它一统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齐国打得过秦国吗,齐国和秦国强大的共同原因,齐国和秦国实力

    盐不仅促进了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影响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实力,甚至也影响了古代社会阶层的关系。它不是武器胜似武器。[var1]当年黄帝和蚩尤之间的战争,除了单纯的土地、权力和女人的争夺外,更重要的是争夺山西运城的盐池,最后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食盐不仅是争夺的对象,更能引发战争,战争中谁拥有“盐”资源,

  • 收租赵奢何能成为赵国名将?在阏与抗秦救韩,儿子赵括出大名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赵括和赵奢谁更厉害,赵奢是怎么评价赵括,赵括死后谁是赵国大将

    前面曾经有一篇图文说到纸上谈兵的赵括,空有满腹兵法谋略,实在时候败得一塌糊涂。本期图文说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那么这个赵奢说个什么样的人呢?他领兵打仗会不会和他儿子一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个赵奢吧。[var1]赵奢是赵国的一个田部吏,负责征收田租的工作。有一次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

  • 她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作女”,而她无意中却成就了秦国的建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国是如何建立的,秦国时期最漂亮的女人,秦国四大才女

    秦国建立之前,就是个部落,可是,秦国的先祖硬是靠着一股“傻”劲,建立了秦国,获得与晋、齐、郑、燕等传统诸侯同等的地位。[var1]周朝公国图秦国的先祖,最早就是给周王室养马的,当然马是当时重要的战略物资,秦养马有功,被封在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秦人忠诚维护着周王室的统治,苦心经营着自己不大的一点封地。

  •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我们错怪他了!三个深层次原因导致必败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赵括到底是纸上谈兵吗,赵括纸上谈兵有多厉害

    [var1]恐怕事情不是这么的简单,这场战役的结局并非偶然,而是由背后三个致命的原因所导致,不是简简单单把责任全部推给赵括就完事了。其一,赵国自身没有认清形势,长期疏于上党的防御。从整个大局来看,秦国的逐渐强大,蚕食东邻的野心早就暴露,而赵国却从未重视过。上党原本是韩国的领地,但是对于秦国来说这是个

  • 东周开始,诸侯纷纷割据争雄,为何最后地处极西的秦国统一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秦国灭东周的借口,东周和秦国谁是宗主,东周秦国使用最多的都城

    [var1]艰苦的生存环境,锻炼了老秦人不屈的性格。老秦人本为东夷人,后来迁到西边,因给周天子养马有功,周平王东迁后,就将周王镐京西部的贫瘠土地赏给老秦人,封爵位为伯,位列诸侯。秦国最早的一位国君是秦襄公。贫瘠的土地没有难住老秦人,他们辛勤耕作,又与西方戎狄相接,自然经常与戎狄发生争斗,久而久之,老

  • 《山海经》记载了一种异兽,如今又发现新证据,难道它不是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有什么奇怪的异兽,山海经中所有可怕的异兽

    [var1]司马迁在《大宛列传》第六十三中写道: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山海经》全书原有22篇32650字,不过几千年的时光,现存的《山海经》只有这18篇,而且都不是历代抄本,其中山经5篇、

  • 当外族入侵时,孔子后人干的事,真让祖宗蒙羞,鲁迅的评价太精辟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早在公元前195年,汉高祖便开始册封孔子后裔,孔子第8世孙孔腾被封为奉祀君,从此之后,孔子后人便有了世袭爵位,到了宋朝至和二年,孔子后人改封衍圣公,后世便一直沿袭了这个封号,一直到民国1935年,民国政府废除了这个封号,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成为末代衍圣公,继任首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衍圣公的爵位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