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圣节大宴:宋代最为辉煌耀眼的官方宴饮活动

圣节大宴:宋代最为辉煌耀眼的官方宴饮活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527 更新时间:2024/3/5 5:54:00

一、圣节大宴的起源

圣节,即宋代皇帝诞辰日建立的国家庆典名称:“国朝故事,帝、后生辰皆有圣节名。后免之,只名生辰,惟帝立节名。”

实际上宋后也时有圣节名,不专指皇帝。圣节是宋代对皇帝生日的专有通称。在宋代之前,皇帝生辰之日一般称之为“诞圣节”或“诞节”等。诞日之节名,最早起源于唐玄宗时期。

“唐玄宗八月五日降诞,是日宴宰相于花蕚樓。源乾曜请以是日为千秋节,群臣献万岁寿酒。其后天子诞日节号,自兹始也。”

唐玄宗、唐肃宗以后,皆“以生日为节”,唐代宗、唐德宗以及唐顺宗时期唐代诞日建节的传统中断,三帝均“不置节名”。唐文宗时期,重新恢复置节传统。诞日置节的制度由此正式确立。宋代延续诞日建节的传统,加以继承和发展。

圣节之日,群臣需向君主贺寿,行庆寿之礼,礼毕后择时赐宴。关于群臣上寿之礼的由来,《通典》记载其为汉朝故事:

《礼记》但有献酬,无上寿文。唯《诗雅》云:“武拜稽首,天子万寿。”《豳风》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虽非灼然明文,要是髣髴其事。古者诗工皆歌之,故可得而言也。汉兴,叔孙通定礼仪。七年,长乐宫成,诸侯朝,礼毕,复置法酒,侍坐殿上皆伏,以尊卑次起上寿。

杜佑认为汉初叔孙通制定礼仪,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群臣朝贺之际,尊卑有序地向汉高祖刘邦祝寿,是群臣上寿之始。宋人高承对此提出异议:早在西汉建立之前就有“项羽与汉王饮鸿门,项庄入为寿”之事,群臣上寿并非源自于汉代。若追根溯源,可远至战国时期:

按《淳于发传》,发对齐威王有“侍酒于前,奉觞上寿”之语,及“楚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皆战国时事,盖非自汉始也,春秋之间亦无闻焉。疑即七雄之礼云。早在齐威王时期,既有臣僚“奉觞上寿”之礼,楚庄王时也有之。

虽史书记载寥寥无几,但这些零碎的痕迹还是表明:君主庆寿礼在战国时期既已有之,无论该礼仪是制度规定还是偶有为之。春秋之际显然史书未曾记载有上寿之事,则群臣上寿最早应起自战国七雄时期。

二、圣节之制源自于唐王朝时期

诞节之日,群臣上寿恭贺礼毕,帝王赐宴臣僚以示庆贺。圣节之制源自于唐王朝时期,圣节赐宴自是与唐朝建节之制密切相关,以唐中后期君主圣节赐宴为始。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源干曜、张说等请以是日为千秋节,休暇三日。至太和七年十月十日文宗诞日,令天下州府置宴。文宗开成二年诞日,始禁屠宰。此圣节禁屠、置宴之始也。”

历经宋玄宗的建节、唐文宗的置宴和禁屠,唐王朝至此确立了圣节置宴的传统,但赐宴传统随着唐后期国势衰微而未曾有进一步的发展。

赵宋王朝结束五代十国分裂格局,建立了四海一家、天下混同的统一政权,将起源于唐王朝的圣节赐宴传统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规模恢弘、声势浩大的国朝大宴制度,为明清所沿袭,直至封建帝制的结束,圣节大宴制度方才退出历史舞台。

三、圣节后赐宴被宋朝历代统治者所采纳

圣节大宴在赵宋王朝建立之初已登上历史舞台。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正月群臣上表请求建节,《宋大诏令集》记载《宰臣等请立长春节表》:

伏闻轩帝生于寿邱,发绕枢之异。夏禹诞于石纽,流贯昂之祥。莫不炳焕灵符,延长宝历。谅惟圣德,允叶昌符。伏惟皇帝陛下禀天地之英,挺龙凤之表。艰难剏业,揖让兴邦。岂可使姚墟圣之辰,未新嘉节;里社呈祥之日,有阙称觞。臣等不胜大愿,请以二月十六日为长春节,群臣上寿,百司休假如式。从之。

长春节(农历二月十六日)成为宋太祖的诞节之名,也是宋王朝历史上首次诞日建节。同年二月,“以长春节大宴广德殿,诞圣节大宴,自兹始也。”自此之后,圣节后赐宴被宋朝历代统治者所采纳,成为亘古不变的定制。

南宋时期,国力、经济实力无法与北宋相匹敌,圣节大宴虽未搁置废除,仍继续发展,但规模较之北宋稍显简略。宋孝宗乾道以后,“惟正旦、生辰、郊祀及金使见辞各有宴,然大宴视东京时亦简矣。”圣节大宴相对而言由奢入敛、由繁入简,但较之他宴,仍是最为辉煌耀眼的官方宴饮活动。

综上而言,诞节之制起自唐玄宗时期,至唐文宗时期,正式确立诞节赐宴制度。五代时期,因割据纷争、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诞节之制虽仍存在,却未能发展形成统一规制。赵宋政权建立之初,即确立了圣节上寿赐宴之制,宋朝历代君主均加以继承与发展,至宋徽宗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圣节大宴制度。南宋诸帝均沿袭之。圣节大宴在宋王朝还衍生出皇太后圣节大宴、太上皇圣节大宴制度,大大丰富了圣节制度的内容,对圣节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作了突出贡献。明清承袭之。

参考文献: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

(元)脱脱等:《宋史》卷131《乐志六》

(宋)吴自牧:《梦粱录》

朱瑞熙:《宋代的节日》

陈怀:《礼法、礼制与礼仪:唐宋之际圣节成立史论》

周文佰:《中国礼仪大辞典》

更多文章

  • 鲁智深为何宁死不回朝廷?原来他在史上有原型,此人恨透了赵匡胤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鲁智深到底怎样死的,鲁智深的真实历史,鲁智深

    鲁智深是第二个出现的好汉,出现不久他就干了一件大事,三拳打死了镇关西,随后他亡命天涯,当了和尚,在桃花山落草,最终跟宋江一起上了梁山,征讨辽国、灭王庆、平田虎、杀方腊之后,鲁智深为何宁愿自杀而死,也不愿去朝廷享受荣华富贵呢?其实鲁智深一开始就不愿意招安,当宋江在梁山泊上提出招安时,鲁智深便跟武松站在

  •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占尽优势,为何会被燕王朱棣翻盘?原因出在这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棣是如何打败建文的,朱棣如何处置建文帝,建文帝为什么会被朱棣夺天下

    其一,过于妇人之仁建文帝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与诗书作伴,因此他对文人颇有好感,这就是为什么他登基之后,格外重用黄子澄、方孝孺等名孺的原因。所以,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建文帝,就形成了宽厚仁德的性格。这原本是他的一个优点,尤其是作为帝王,容易受到群臣喜欢百姓爱戴,毕竟天下人谁不希望能生活在一个宽仁的君王统治

  • 为效仿成吉思汗,帖木儿下达一个命令,却让军队中的步兵苦不堪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帖木儿,成吉思汗如何消灭步兵,帖木儿东征大明

    这段俗语是蒙古人的先民在打猎时悟出来的,古代蒙古人在打猎的时候,喜欢携带许多猎犬进行辅助,猎犬和战马一样,是蒙古人最忠实的伙伴。但是在携带猎犬打猎的时候,蒙古人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如果猎犬在打猎前吃得太饱,就会变得萎靡不振,对猎物也没有太大的兴趣,直接降低了打猎时的效率。不仅仅是猎犬,当人吃饭吃得

  • 在宋代,海外诸国想来华朝贡,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代突破了朝贡贸易体制没,宋朝海外诸国朝贡使团,宋代有朝贡贸易吗

    一、宋朝的招谕宋朝初年,朝廷为了达到粉饰太平的政治目的,主动招谕海外诸国入贡。开宝元年(968),宋朝招谕到大食进贡。雍熙四年(987),宋太宗派遣宦官八人携带空名诏书前往南海诸国招谕。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雍熙四年五月,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

  • 从南宋末年直至清朝的500多年间,我国的造纸业为何发展缓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造纸术的历程,中国造纸历史有多少年,中国造纸史详解

    一、制造业处于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在我国明代至清朝乾隆这一段时间里,正值欧洲的“文艺复兴”(约公元1350至1550年)、“科学革命”(约公元1500至1750年)和“工业革命”(约公元1750至1900年)相继兴起。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取代了中世纪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从此,欧洲的科学技术获得了空前的

  • 金朝为何衰落得如此之快?从盛世走向灭亡,只用了20多年的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金朝灭亡详细过程,金朝历史上的变化,金朝灭亡后的现状

    公元1234年,曾经不可一世的金朝早已成日薄西山之势。蒙古铁骑大军三路伐金,先攻金朝首都汴京,后紧随流亡政府来到蔡州,将蔡州城围得如铁桶一般。眼看不日即将亡国,金哀宗自知已经无能为力了,但又实在不愿背上亡国之君的骂名。很快,金哀宗喊来了前线的军队统帅,将皇位传给了他,自己则自杀殉国。这种要面子的行为

  • 宋代的官方宴饮制度:全方位展现着朝廷官员的素质与品行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代官方宴饮规定,宋代时期宴饮的制度,宋朝分餐制

    一、官方宴饮活动名目宴饮名目是宋代官方宴饮制度的核心部分,决定着官方宴饮制度的外在形式和发展方向。宋代官方宴饮名目较之前代更为繁多,就宴饮性质而言,可分为国家大宴、君臣共宴和君民共宴三个类别。国家大宴有君臣宴饮以沟通的春秋大宴、恭贺皇帝诞圣日的圣节大宴和接受神灵福祉的饮福大宴,是国家典制规定的每年定

  • 帖木儿远征明朝,行军路上收到一封信,信中内容却让他当场哭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帖木儿东征大明,帖木儿东征明朝能成功吗,明朝怎么知道帖木儿来犯的

    由于身体上的原因,年迈的帖木儿已经无法像年轻人一样骑马快速行军,他任命自己的孙子哈里担任先锋大将,率领先锋军队急速前往东方侦查,自己则带着主力部队在后面慢悠悠的行军。大约到了第二年的2月,帖木儿率领的主力部队才刚刚抵达帝国东部边境的讹答剌城,由于当时的天气过于寒冷,帖木儿决定在此处驻扎一段时间。在讹

  • 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是如今的哪个民族?说出来你或许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契丹政权和北宋的关系,契丹和北宋哪个厉害

    如果听过杨家将故事的,大家应该对一个国家非常熟悉,这个国家就是辽国。按照小说里的描绘,这个国家无比强大,曾经一度压的宋朝喘不过气来,只有杨家将这样的擎天一柱才能勉强抵挡。而事实上,在历史上辽国也曾经非常彪悍,早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就让中原政权感到崩溃,到宋太宗时期,帝国皇帝更是屁股中箭,驴车飘移,丑态百

  • 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备受朱元璋、康熙推崇,人们却只记得他杀兄霸嫂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朱元璋评价李世民,李世民与文治武功谁厉害,康熙与李世民谁更厉害

    给李世民点赞的帝王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大作为的皇帝,有如此多的人都认同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可见李世民的确是一个十分了不得的皇帝,然而不管李世民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人们却只记得他杀兄霸嫂的黑历史,并且津津乐道,不厌其烦翻来覆去的讲,人就是这样,挑人毛病总比说人好话来得痛快。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最大的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