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圣节大宴的起源
圣节,即宋代皇帝诞辰日建立的国家庆典名称:“国朝故事,帝、后生辰皆有圣节名。后免之,只名生辰,惟帝立节名。”
实际上宋后也时有圣节名,不专指皇帝。圣节是宋代对皇帝生日的专有通称。在宋代之前,皇帝生辰之日一般称之为“诞圣节”或“诞节”等。诞日之节名,最早起源于唐玄宗时期。
“唐玄宗八月五日降诞,是日宴宰相于花蕚樓。源乾曜请以是日为千秋节,群臣献万岁寿酒。其后天子诞日节号,自兹始也。”
唐玄宗、唐肃宗以后,皆“以生日为节”,唐代宗、唐德宗以及唐顺宗时期唐代诞日建节的传统中断,三帝均“不置节名”。唐文宗时期,重新恢复置节传统。诞日置节的制度由此正式确立。宋代延续诞日建节的传统,加以继承和发展。
圣节之日,群臣需向君主贺寿,行庆寿之礼,礼毕后择时赐宴。关于群臣上寿之礼的由来,《通典》记载其为汉朝故事:
《礼记》但有献酬,无上寿文。唯《诗雅》云:“武拜稽首,天子万寿。”《豳风》云:“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虽非灼然明文,要是髣髴其事。古者诗工皆歌之,故可得而言也。汉兴,叔孙通定礼仪。七年,长乐宫成,诸侯朝,礼毕,复置法酒,侍坐殿上皆伏,以尊卑次起上寿。
杜佑认为汉初叔孙通制定礼仪,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群臣朝贺之际,尊卑有序地向汉高祖刘邦祝寿,是群臣上寿之始。宋人高承对此提出异议:早在西汉建立之前就有“项羽与汉王饮鸿门,项庄入为寿”之事,群臣上寿并非源自于汉代。若追根溯源,可远至战国时期:
按《淳于发传》,发对齐威王有“侍酒于前,奉觞上寿”之语,及“楚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皆战国时事,盖非自汉始也,春秋之间亦无闻焉。疑即七雄之礼云。早在齐威王时期,既有臣僚“奉觞上寿”之礼,楚庄王时也有之。
虽史书记载寥寥无几,但这些零碎的痕迹还是表明:君主庆寿礼在战国时期既已有之,无论该礼仪是制度规定还是偶有为之。春秋之际显然史书未曾记载有上寿之事,则群臣上寿最早应起自战国七雄时期。
二、圣节之制源自于唐王朝时期
诞节之日,群臣上寿恭贺礼毕,帝王赐宴臣僚以示庆贺。圣节之制源自于唐王朝时期,圣节赐宴自是与唐朝建节之制密切相关,以唐中后期君主圣节赐宴为始。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源干曜、张说等请以是日为千秋节,休暇三日。至太和七年十月十日文宗诞日,令天下州府置宴。文宗开成二年诞日,始禁屠宰。此圣节禁屠、置宴之始也。”
历经宋玄宗的建节、唐文宗的置宴和禁屠,唐王朝至此确立了圣节置宴的传统,但赐宴传统随着唐后期国势衰微而未曾有进一步的发展。
赵宋王朝结束五代十国分裂格局,建立了四海一家、天下混同的统一政权,将起源于唐王朝的圣节赐宴传统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规模恢弘、声势浩大的国朝大宴制度,为明清所沿袭,直至封建帝制的结束,圣节大宴制度方才退出历史舞台。
三、圣节后赐宴被宋朝历代统治者所采纳
圣节大宴在赵宋王朝建立之初已登上历史舞台。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正月群臣上表请求建节,《宋大诏令集》记载《宰臣等请立长春节表》:
伏闻轩帝生于寿邱,发绕枢之异。夏禹诞于石纽,流贯昂之祥。莫不炳焕灵符,延长宝历。谅惟圣德,允叶昌符。伏惟皇帝陛下禀天地之英,挺龙凤之表。艰难剏业,揖让兴邦。岂可使姚墟启圣之辰,未新嘉节;里社呈祥之日,有阙称觞。臣等不胜大愿,请以二月十六日为长春节,群臣上寿,百司休假如式。从之。
长春节(农历二月十六日)成为宋太祖的诞节之名,也是宋王朝历史上首次诞日建节。同年二月,“以长春节大宴广德殿,诞圣节大宴,自兹始也。”自此之后,圣节后赐宴被宋朝历代统治者所采纳,成为亘古不变的定制。
南宋时期,国力、经济实力无法与北宋相匹敌,圣节大宴虽未搁置废除,仍继续发展,但规模较之北宋稍显简略。宋孝宗乾道以后,“惟正旦、生辰、郊祀及金使见辞各有宴,然大宴视东京时亦简矣。”圣节大宴相对而言由奢入敛、由繁入简,但较之他宴,仍是最为辉煌耀眼的官方宴饮活动。
综上而言,诞节之制起自唐玄宗时期,至唐文宗时期,正式确立诞节赐宴制度。五代时期,因割据纷争、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诞节之制虽仍存在,却未能发展形成统一规制。赵宋政权建立之初,即确立了圣节上寿赐宴之制,宋朝历代君主均加以继承与发展,至宋徽宗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圣节大宴制度。南宋诸帝均沿袭之。圣节大宴在宋王朝还衍生出皇太后圣节大宴、太上皇圣节大宴制度,大大丰富了圣节制度的内容,对圣节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作了突出贡献。明清承袭之。
参考文献: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
(元)脱脱等:《宋史》卷131《乐志六》
(宋)吴自牧:《梦粱录》
朱瑞熙:《宋代的节日》
陈怀:《礼法、礼制与礼仪:唐宋之际圣节成立史论》
周文佰:《中国礼仪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