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血统可以阻止对权力追逐吗?看楚国自立、田氏篡齐、三晋分家就知

血统可以阻止对权力追逐吗?看楚国自立、田氏篡齐、三晋分家就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544 更新时间:2024/1/21 7:03:10

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血统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汇,在封建社会当中,人们是非常看重血统的,拥有王族的血脉和拥有平民的血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社会上所处的阶级也是完全不相同的,因此,在古代历史的发展当中,无数人想要与皇室攀上关系,其实为的就是一个血统问题。

[var1]

在先秦时期,像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样的历史时代里,血统对于人们思想的控制更是非常的重,尤其是在西周建立了分封制度之后,人们对于血统问题的看重比之前的时代更为严重,像是在婚姻关系里面,人们就经常提到的门当户对一样,这也是因为血统问题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分封制度本身就是一个阶级层次明显的制度,天子是最为尊贵的,平民位于社会的底层,这样明确的阶级等级的划分,让血统问题变得更加的尖锐,于是就有了后来哪怕是拥有皇族血统的人再怎么落魄,在人们心目当中这样的人也比平民要高贵很多。

[var1]

秦始皇之所以没嗜杀功臣,是基于对血统天生的崇拜

虽然血统真的在古代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这能够说明血统能够决定一切吗?提到这个问题,我们就不得不说到一种观点了,这是一种对秦始皇之所以不杀功臣的问题的一种观点,这一类人认为秦始皇之所以建国之后没有除掉那些立过大功的功臣,那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血统有一种天生的崇拜,秦始皇是秦国的正统继承人,秦国是东周分封的正统诸侯国。

因此,秦始皇的血统无疑是高贵的,在平民们眼中,他是天生的王者,他天生就拥有那样的血统和身份,那是其他的人们求之不得的。因此,即使是有人上位,也不会被众人所折服,所以那些立下大功的功臣也就不需要多此一举的去篡夺国家的权力了,而秦始皇因为自身血统的高贵也不需要除去那些功臣。

[var1]

汉代之后,开国君主嗜杀功臣,是否是因为血统崇拜的淡化

在秦朝建立之后,并没有发生像是汉朝建立之后的那种狡兔死走狗烹的现象。而到了后来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喊出了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喊出了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让天下的农民们觉醒了,让他们不再那么看重血统问题,而刘邦本身又是一个平民天子,他本身也没有很高贵的血统。

因此,在刘邦登上皇位之后,人们对于血统的那种看重和崇拜渐渐的变淡了,所以在这种情况的制约之下,后来的君主们才不得已要消灭那些功高震主的臣子,那么这种观点真的是正确的吗?秦始皇的这种做法真的是因为他天生血统的崇高吗?血统真的能够阻止人们对权力的渴望吗?我们今天就来重点分析一下这种观点究竟是对是错。

[var1]

血统问题不能阻止人们对权力的追逐

其实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跟的,血统其实也并不是天生的,像这些国家的开国之君也并不都是天生的血统高贵,哪怕有一些诸侯国确实是血统比较纯正,但是追溯到历史的源头,他们最原本的祖先也都是同出一源的,所以说血统问题其实并不一定能够阻止人们对于权力的追逐。除此之外,在战国时期发生的好多件事也都能够论证这种观点的错误。

楚国、蜀国自立为王是对周朝的一种蔑视,与血统无关

第一个我们需要说到的是楚国和蜀国自立为王的事件。楚国和巴蜀地区其实都不是周天子所分封的正统诸侯国,原本它们只是西周的附庸国,后来因为天高皇帝远,周朝并不能够准确地把控这些诸侯国,以至于这些国家的君主萌生了反抗的念头。

尤其是楚国,楚国本身就是蛮夷地区兴起的诸侯国,对于周朝的统治就不是非常的折服,后来楚国对于周天子给他的封号也不甚满意,强烈要求周天子为他提升等级,但是周天子对于这种不是兴起于中原地区的国家很是鄙视,反对给楚国的君主提升登进,楚国君主一怒之下便自立为王成为了独立于周朝之外的第一个诸侯国,这其实就是对周朝的一种蔑视。

[var1]

按理来说,在当时那个历史时间段之内,周朝的天子是血统最为纯正,也是最为高贵的,毕竟整个中原地区都归在周朝的统治之下,周天子所处的皇族是整个天下血统最为尊贵的家族,可是楚国这种自立为王的行为,完全是一种反抗周天子统治的行为,也就是一种反抗天子血统的行为。如果血统真的是人们心目当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的话,那么周朝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楚国的自立为王。

可是事实情况并不是这个样子的,楚国自立为王之后,周朝并没有出兵反抗,甚至其他的诸侯国都在幸灾乐祸,甚至他们从这件事情当中看到了自己称王的机会,这样的情况说明,并非是楚国其它的西周正统的诸侯国也有自立为王的倾向,在他们心目当中,周天子并不是唯一的天下共主,这就说明周天子高贵的血统其实并不值得一提,而巴蜀地区的自立为王也是一样的道理。

巴蜀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通比较闭塞,周天子并不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征服巴蜀地区,所幸巴蜀地区的君主就自立为王,在易守难攻的蜀地建立了一个王朝,周天子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办法。这是反对血统是当时那个历史时间段最为崇高的第一个例证。

[var1]

田氏篡齐,证明人们对权力的追逐远大于对血统的崇拜

第二个例子我们要说到田氏篡齐的事件。齐国是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之一,也是整个战国七雄当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它位于东海之滨,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而其古的历史底蕴也是非常久远、深厚的,它的建国要追溯到西周刚刚成立的历史时间段。

齐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在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当中立下首功的姜子牙,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战国时代那个曾经逐鹿中原的齐国,并非是姜子牙这个家族所传承下来的齐国,在春秋末期姜氏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

整个国家的绝大部分权力都落入到了齐国的贵族田氏手中,后来田氏更是篡夺了姜氏的王位成为了齐国的霸主,最终成为了齐国的掌权者,姜氏齐国也正式的变为田氏齐国,虽然齐国的国号并没有改变,但是统治齐国这个国家的家族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var1]

如果说血统真的能够阻止人们对于权力的追逐的话,如果人们真的只是崇尚古老而尊贵的血统的话,那么田氏的做法根本不可能实现,更也不可能篡夺姜氏的齐国,因为按照以上的那种说法来看,姜氏的血统是非常高贵的,虽然姜子牙并非是西周的王室,但是他却在武王伐纣的过程当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周武王分封的时候也将姜子牙猎在了功臣之首的位置。

姜子牙作为齐国的开国之君,在齐国这个诸侯国之内姜氏一族的血统一定是高贵,并且被人们所尊崇的,这样的一个家族在血统统治天下的历史时间段之内又怎么可能被自己国内的一个贵族篡夺权力呢?齐国的民众又怎么可能会允许这样的事件发生呢?所以说田氏篡齐的历史事件也能够表明血统并不是当时人们最为尊崇的东西,毕竟权力对人的吸引力是非常之深的,人们对于权力的追逐一旦开始也是很难停下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切的东西都显得比较暗淡失色了,而血统也就不值得一提了。

[var1]

三晋分家表明,在真正权力面前,血统不值得一提

第三个例子,我们要提到三家分晋的事件。与田氏篡齐一样,三家分晋也是发生在西周分封的正统诸侯国国内的,而且这件事情还发生在当时中原地区已经称霸多年的晋国身上。

晋国是一个老牌诸侯国,土地面积位居前列,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位居前列,晋国的晋文公更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作为西周分封的正统诸侯国,又是中原地区的诸侯大国,晋文公又曾经作为春秋时期的霸主出现在中原历史上,按理来说这个国家的血统也是非常尊贵并且崇高的。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老牌诸侯果,最终却被韩赵魏三家给瓜分了,瓜分掉晋国之后,韩赵魏原本这三家贵族成立了韩国,赵国和魏国这三个国家,自此之后,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正式开始,韩国赵国魏国这三个诸侯国也成功的逼迫周天子承认了他们的地位,魏国的魏惠王更是成为了战国时代第一个称王的君主。

[var1]

一个原本的贵族,一个原本的诸侯国的家臣能够有胆量和气魄去瓜分晋国这样的一个老牌诸侯国,能够有胆量和气魄去称王,这已经是越过了血统问题了。所以说这件事情所体现出来的也是对血统的一种蔑视,所体现出来的也是在真正的权力面前血统并不值得一提。

综述

我们综合上述三个例子来看,我们最开始所提到的那种观点就成为了完全站不住脚的观点了。按照那种观点来看,秦始皇因为是秦国的正统继承者,它拥有秦国王室的血统,所以他是秦国民众或者说秦朝人民天生崇拜和尊崇的对象,这种对于血统的尊敬和仰慕让人们根本不可能去反抗,所以秦始皇根本没有必要收回这些无比尊敬他的人们手中的权力,他完全可以放心的任用这些人为自己的王朝积蓄力量。

但是我们通过上述的三个例子来看,事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人们对于血统的崇敬并没有那么深,诸侯王们对于周朝权力的争夺从春秋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完全不是自从陈胜喊出了那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才渐渐发生的,所以秦始皇之所以没有除去那些立有大功的功臣并不是因为血统的问题,而是他自有他自己考量。

[var1]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样的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用人之能和识人之能都是超乎常人的,很多时候在君主强大的统御能力之下,所谓的功高震主的事件并不会发生。

君主如果真正拥有掌握国家的能力,他完全可以掌控自己的大臣,当然,秦朝建立之后的臣子如同蒙恬蒙毅或者是王翦父子,他们并没有向刘邦所面对的韩信那样骜不驯,秦始皇也完全没有必要去跟他们讨要所谓的权力。但是更多的还是因为秦始皇本人的那种统驭能力,在这样的绝对强势面前,血统问题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

[var1]

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封建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血统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人们关注的话题,毕竟皇族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能与皇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自己本身的家族也是一种增光添彩的行为。

即便如此,血统也不是无所不为的,也不是无往不利的,历史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当一个王朝真正的走向鼎盛的时候,权力问题就不可能成为困扰这个王朝的根本,同时当一个王朝走向衰弱的时候,当一个王朝已经衰弱到极致的时候,哪怕是拥有高贵的血统,国家的君主也很难去保全这样一个国家,不然中国古代的发展进程就不会出现王朝更替这种现象。

因此,我们对于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分析都必须要面面俱到,都必须要结合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论证,并不能够以偏概全。去用一种观点或者是一个看法来概括整个历史的发展历程,这样的想法在历史研究当中是非常片面的也是不正确的,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它包含的道理实在是太多了,后来人还需要仔仔细细的去体会,而不是简单的以偏概全。

参考文献:《过秦论》、《战国策》、《史记》、《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

更多文章

  • 早已名存实亡的周王室,为何能够挺到战国晚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周王室的衰落,历史上真实的周王室,周王室衰落的原因和表现

    [var1]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衰败,已经到了一个难以扭转的地步。因为,周王室自从失去镐京之后,实力跟此前已经无法同日而语,周王室实力的衰微,给予了春秋战国诸多野心家以机会。而在郑庄公一箭射中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后,周天子更是失去了驾驭群雄的能力。可以说名存实亡,成为了周王室在春

  • 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秦国为何能够奠定巨大的优势?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昭襄王在位秦国地图,秦昭襄王在位后期秦国有多少兵马,秦昭襄王时期的秦国厉害吗

    [var1]首先,我们在回顾秦昭襄王在位的这段历史,总是间接性的忽略了一个最为基本的因素,这个因素便是秦昭襄王的在位时间。历史上秦昭襄王的在位时间达半个世纪之久,这样的情况,不仅超越了此前秦孝公、秦惠文王,同时也超过了此后的秦始皇的在位时间。如此长的在位时间,对于秦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秦昭

  • 赵国曾如此的不可一世,为什么会一战回到解放前?有一个致命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赵国最惨烈的一战,赵国抗秦,赵国当时的情况

    但是,在周朝时,赵国并不是正统的封国。在《史记》的《赵世家》中,有这样的记载:“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去周如晋,事晋文侯,始建赵于晋。”这时的赵氏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直到赵夙这个人的出现。他是造父十二世孙,公明次子。[var1]当时,赵夙为晋朝立下大功,晋王心情大好,于是,就有了“晋献公赐赵夙耿”。后

  • 芈月传:难怪秦王临死前,对芈月动了杀心,你看他发现了啥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芈月传秦王死后芈月去哪了,芈月传秦王和芈月临死,秦王临死前问芈月真心吗

    [var1]秦王临死前还嘱咐身边的樗里子,如果芈月一旦不去封地安分守己的话,就派人杀掉她。秦王说芈月是一个很厉害的女人,不能小瞧她。那么,秦王为什么会有如此担忧呢?作为一国之君,秦王没必要怕一介女子。这其实是因为秦王发现了一些关于芈月的秘密。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秦王究竟发现了什么呢?难怪秦王临死前,

  • 一地鸡毛的合纵终局,成就了吕不韦出将入相的梦想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吕不韦现状,吕不韦是如何逆袭的,吕不韦做出了什么贡献

    [var1]从纸面上讲,联军可谓优势明显,六年前他们在信陵君的带领下曾掀起一场几亡强秦的反击风暴,此番卷土重来,自然有着非比寻常的战略目标,联军一路推进到了离咸阳不足四十公里的蕞地,似乎将纠纠老秦逼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然而,此后的秦国依旧挺拔,是他们胜利了吗?然而史册上既找不到双方的具体损失数字,甚

  • 《战国七雄,纵横捭阖》之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国七雄名单大全,田氏代齐,战国时期田氏代齐

    东周五百年,一半儿看《春秋左传》,一半儿读《战国策》。《春秋左传》前文已表不再赘述,《战国策》嘛,与其说是史书倒不如说是纵横语录。“舌客”们的尔虞我诈虽有悖儒家“主旋律”,却惟妙惟肖地记录了一个纵横捭阖的战国。咱就来看看这《战国七雄,纵横捭阖》。先看文言:[var1]再看详解:五霸既灭,战国谋变;三

  • 吕不韦,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吕不韦是个什么样的人,吕不韦的成功之道,吕不韦带给我们的启示

    1. 宏伟的政治抱负,使他不断向前。[var1]吕不韦他虽然出身于平民阶层,但是他有着极为博大的天下胸怀,认为大丈夫生在世间,怎么能够碌碌无为寂寂无名呢?况且在春秋战国那个大时代如果你不站在风口浪尖上搅弄风云,那么只有被滔天巨浪所淹没。正如他所说,“种田一本10利,经商是一本万利,做官可是一本巨利。

  • 蔺相如献技让和氏璧完璧归赵,一度被传为美谈,学者:愚蠢至极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蔺相如完璧归赵谁顾全大局,蔺相如完璧归赵评述,蔺相如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

    外交规则中有一句箴言: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事实上许多国家的外交政策都建于这个规则之上,不同的时期采取最合适的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国家发展。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同样也许许许多多的外交事件,譬如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等等。其中蔺相如的出使秦国,把和氏璧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都

  • 秦国灭六国过程中,最难打的和最好打的,分别是哪些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国灭六国哪国最惨,秦国能灭六国的原因是什么,秦国能打灭六国吗

    [var1](秦灭六国地图)一、本该最容易打却打得很艰难的赵国。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赵国在战国后期,是除了秦国以外,最为强大的国家。为什么却说它“本该最容易打”呢?其实,我说的是长平之战之后的赵国。长平之战,赵国一共损失了45万人,国内的青壮男子,几乎被杀得干干净净。剩下的,都是不到18岁,以及4

  • 商鞅变法为何让秦人和六国之人如此憎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商鞅变法对六国的影响,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酷刑因为刑具昂贵,使用的机会不多。可是又因为血腥残酷,威慑力极大,可以起到很好的杀鸡儆猴的作用,往往用于十恶不赦之人身上。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很快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那么,秦人为什么对商鞅如此仇恨,非要用如此残酷的刑罚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呢?商鞅变法到底为何让秦人和六国之人如此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