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贞观之治看,唐朝盛世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方面

从贞观之治看,唐朝盛世形成的原因及表现方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528 更新时间:2024/1/23 16:33:01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易·系辞下》

在“安人宁国”治国方略下,以李世民为首的唐初统治集团进行一系列的调整:

经济方面,施行均田制、租庸调制,注重减轻百姓的负担;政治方面,驱除酷吏,虚心纳谏,选贤用能;文化方面,广兴学校、中外交流;律法方面,从宽从简、执法公正、慎刑恤狱。以隋亡为戒的勤勉为政、廉洁自律的风气,缓解社会矛盾,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政治、文化的大发展,形成了历史有名的盛世--“贞观之治”。

那今天搜史君就带大家来看看看“贞观之治”的光辉历程。

一,社会人口文化

1,“以民文本”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政体》

唐太宗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朝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指导思想——“以民为本”此代表唐贞观时期的“民本”思想全面成熟。亦有“吾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毕,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哀,民哀则国危,国危则君哀矣。”正是由于唐太宗对民本思想的重视,并将其在生活中得到贯彻,从而保障了社会安定,得到了天下臣民的尽心辅佐与拥戴。

2,民富国强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贞观政要·辩兴亡》

贞观之初,唐朝刚从战乱中解脱,当时内部经济萧条,外有突厥骚扰,一切百废待兴,群臣以及百姓对贞观王朝持观望态度。对此,唐太宗非常清楚,惟有民富国强、让民得利方能凝聚百姓、凝聚社会。

(1)从宏观层面,改变国家战略。为了休养生息,为民造富,唐太宗偃武兴文,推崇儒学,治国思想从“武治”转变到“文治”,实现了国家战略发展上的全面转变。

(2)从微观层面,调整具体政策。在经济发展政策方面,他一即位,立刻开始逐步减免农民租赋,之后强化唐高祖时已实行的均田制,尽力达到耕者有其田。

描绘舜禹时期有两句话,“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明当时的社会治安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后来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也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二,政治文明制度

1,三省六部制

“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新唐书·百官志》

初唐时期,官制是沿用隋之官制,而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

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

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当时的贤臣魏征就供职于门下省)。更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这也是“贞观之治”的最优政策,也影响了整个唐朝的三百年。

搜史君认为“三省六部制”使得唐太宗与大臣们可以心平气和的商量,如何避免错误重犯,一项制度创新,这就是复议制度。这复议的过程中,唐太宗看重的是制度的理性,他不能依赖自己的一时判断,而仓促决定。于是在我看来三省六部制是提高了李世民的为政效率。

2,选贤任能

唐太宗坚持任人唯贤,不因血缘、地域、甚至是政敌而舍贤才。因此能从各阶层搜罗许多人才,而并注意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能够兼听众议,注意纳谏。其臣下敢于直谏,形成了封建社会中良好政治风气。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3,轻刑订律

“礼禁未萌之前,刑制已然之后,使民在宥,各遂其生,圣人用之,不得已也。”——《唐律疏议》

唐太宗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在重视法治的同时,唐太宗让臣下按宽简原则修订法律,制定出《贞观律》。

减轻刑罚,修订法律,制定了贞观律。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搜史君认为在律法方面,比之后来的武周确实要强很多,没有了政治压力,官员和百姓能把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得国家机器在运行之时更加通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最基本的为政原理。

三,社会经济建设

1,农业发达

农业主要是薄赋尚俭,唐太宗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注意轻徭薄赋,徭役的徵发不夺民时;同时太宗崇尚节俭,曾遣散宫女三千多人,并下令免去四方珍贡,从而农业及民生得以不断发展。

2,手工业发达

纺织业:丝麻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

冶铸业: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陶瓷业:创制唐三彩,邢窑白瓷,越窑青瓷,秘色瓷。

造纸业:益州,宣州的纸最为出名,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造船业:制造出使用推进器的战舰,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有“海上霸王”之称,仅在洪州一地就能造出海船五百艘。

农业、手工业是古代百姓赖以生存的产业,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唐朝虽说比之其他朝代相对开放,但是依旧不能完全摆脱对商人的歧视,此时如果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大力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自然有所提高,人口也会随之增长。

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新唐书·志四十一》

《唐初期政区与人口》,计算出贞观年间大概有户3,003,202,口12,311,698。平均每户4口人。

3,商业繁荣

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最高使用价值。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四,军事方面

太宗即位时年仅27岁,唐王朝在太宗统治下,文治武功均有所发展,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治世。唐太宗在位期间武功全盛,将唐帝国发展为当时东亚地区最强、文化最盛的国家。

唐太宗大力推行府兵制,府兵其家免除傜赋,平时在家务农,没有工资,农闲时入折冲府训练。关中折冲府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突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府兵每年服役约三十天,服役时自备轻武器、到服役地前消耗的粮食,每一队十人自备六匹驮马、土木作业器具和炊具等等。

出征时府兵集结,由中央派将领统帅,打完仗府兵回到各自的折冲府,统帅回归中央,以防止将领专兵。加上太宗能维护外族风俗,并设置都护府制度,终贞观之世,四方服悦,太宗则被周边诸族尊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向唐室进贡。唐太宗成为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国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五,外交方面

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对西域等地区的管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

来自中亚和东亚各国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的,有的还担任部长级高级官员。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平空跃进了一千年。

六,国际地位

唐王朝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进步,推进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也是空前的。

“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

贞观时代,中国获得了极高的国际地位。唐朝皇帝被称作“天可汗”是从贞观时代开始的,是唐太宗为唐朝的皇帝们赢得的。在一个以唐朝为中心的国际领域,中国的皇帝被尊为天可汗。

在唐太宗一班君臣的带领下,中国赢得了非常崇高的国际地位。国际地位很重要,因为只要有国际关系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对立就难免不发生,这在古今都一样。唐朝的时候,中国的国际地位是非常高的,在中国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中国的地位是最高的。

“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中国人史纲》

李世民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深知要一个国家要想拥有持久的国祚,最最基本的就是满足国民的需求,在保障百姓的日常需求后,还有又能力保证自己的领土不被他国侵犯,这就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在这个基础上在开展外交活动效果会更好。

从古至今,只要是百姓、国家、统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能达到这样的平衡,国泰民安的盛世就一定会诞生。反之,统治阶级要是不顾百姓死活,不管国家根本利益,朝堂之中明争暗斗不断,那么就如魏晋时期的天下大乱不远了。

参考资料:《贞观政要·君道》、《贞观政要·辩兴亡》、《贞观政要·政体》、《贞观律》、《唐律疏议》、《旧唐书·卷三·本纪第三·太宗下》、《新唐书·志四十一》、《新唐书·百官志》、《易·系辞下》、《中国人史纲》、《易·系辞下》

更多文章

  • 导演们对司马家为啥不拍晋朝,只拍到三国就结束了?原来晋朝可怕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司马家能统一三国吗,晋朝司马家族最终结局,三国司马家族的现状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喜欢历史,不关注我,还在等什么?一、大奸似忠的司马懿晋朝被拍出来的历史剧少之又少,为啥司马懿这一家子能入了“编剧大大们”的法眼?我感觉应该和“三国”那一堆人有很大的关系,大家都看魏蜀吴三国之间相互争斗,每个人都心机深沉、尔虞我诈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摆一道,司马懿在曹操在世时还知道藏着自

  • 东晋内乱:没英主的皇室、没英雄的士族,悄悄崛起的北府兵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东晋北府兵的实力,东晋八大士族名单,真实的东晋现状

    文/减水书生图/来源网络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位历史、感悟思辨。当轴士族落幕,司马皇权伸张。果然如此的话,东晋政治有可能回归至秦汉以来的皇帝政治。要对付草原民族,唯有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模式最有效。除此之外,几无他路可走。东晋,是自己一个对付一群异族政权,要自强复兴唯有恢复皇帝政治、回归中央

  • 五胡十六国为什么如此复杂?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幕剧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五胡十六国持续了多少年,五胡十六国 简介,五胡十六国详细情况

    以时间为线索,兼胡种、国别,做一个梳理,就是:匈奴称雄、胡人混战、拓跋收尾。开局是匈奴称雄,高潮是胡人混战,而结尾则是北魏统一。但北魏这个统一,也没持续多久。因为胡汉矛盾的时代问题始终没能彻底解决。但,历史已经进入到了新篇章,即南北朝。而南北朝,也不是简单的南北两朝对立,而是另外一个三国演义。北朝始

  • 此地是隋唐时期的心腹大患,为了将其灭国,历经百年征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唐历史地图,隋唐战争简介,隋唐时期诸侯分布图

    高句丽之所以不断受到中原王朝的征讨,倒不是说高句丽和隋唐有什么仇恨,而是因为中原王朝统一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辽东半岛都被中原王朝视为自己固有的领土,而高句丽占据了辽东,就等于说使得中原王朝无法取得完全的统一。因为这个因素,隋唐两代才要不计后果的征伐辽东。从秦朝开始,辽东地区就属于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

  •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在唱衰大唐吗?他有没有忽视大唐的积极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杜甫与大唐的悲欢离合,杜甫简介与个人资料,杜甫和盛唐的关系

    01.《道德经》不是畅销书,“三吏三别”也不是微博段子有些人总是一门心思地要在《道德经》里找什么人生至理。这就是一种南辕北辙。因为老子的书,根本就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而是写给诸侯王看的。因为那时候根本就没有畅销书,老子本人也不会想着出一本畅销书赚钱。把治天下的道理当成治人生来读,把君治臣的道理当成己

  • 大唐攻灭薛延陀、开疆叶尼塞河,李世民拓展中原帝国的统治极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世民征讨薛延陀,古代薛延陀国在现代什么地方,李世民如何治理唐朝的

    1693年,“幻想号者”号海盗船组织了一次民主选举,选出了他们的新船长。这个新船长就是后来的著名海盗亨利埃弗里。1724年,一艘商船的船长竟用藤条抽死了两名船员。但是,这个船长并没有受到惩罚。而且,船长打死船员的事情,在商船上屡见不鲜。野蛮世界的海盗居然施行民主制,文明世界的商船居然施行独裁制。商船

  • 跟着钱走:汉朝能够二次崛起,晋朝和宋朝为什么不可以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汉朝与晋朝哪个强,宋朝与晋朝的关系,汉朝和晋朝之间的关系

    简单说,汉朝是一个病人,病得太重太烈太突然于是死了,之后就走了一趟奈何桥、重投一遍胎,也就是西汉变东汉;而晋朝和宋朝也是这样的一个病人,在内外交困中衰竭致死,但没有机会重新投胎。古之王朝,就三件大事:一为朝政;一为治民;一为边地。但是,这三个问题可以转化成一个问题,那就是财政问题。只要王朝的财政不出

  • 李世民能够阻止蒙古灭亡南宋吗?实力不允许,一切都只是误差变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世民和蒙古大军对抗,李世民评价南宋,南宋vs蒙古

    所以,即便换成李世民也没用。就是允许现代的你穿越到南宋当皇帝,你也扭转不了当时的乾坤。01.李世民能够理解草原,所以天可汗统御草原李世民被称作天可汗。这个称谓很重要。因为唐朝皇帝获得了两个身份,也就是一体二元。在中原一元,唐朝皇帝称皇帝,统治中原;在草原一元,唐朝皇帝称天可汗,统治草原。所以,大唐盛

  • 淝水之战:死地求生的东晋、屡战屡胜的苻坚,只是历史偶然的分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苻坚为啥急于攻打东晋,苻坚打东晋的全过程,淝水战役后的苻坚

    文/减水书生图/来源网络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置之死地而后生有雄心的前秦一统了北方,没志向的东晋仍旧偏居江南。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征调了八十万大军,试图横扫东晋、实现天下一统。前秦、前秦皇帝苻坚以及前秦的整个南征兵团,他们要建大功勋。而东晋呢?东晋遭遇到了南迁以来最大

  • 西晋为何短命而亡?西晋无法解决两个时代问题,所以统一只是暂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西晋为何是个短命王朝,西晋的灭亡的惨烈程度,西晋为什么那么短命

    01.西晋亡于分裂西晋是怎么分裂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但根本原因是地方分裂。而促成地方分裂的,就是两个问题,即地方豪族问题和内迁胡人问题。国家要实现统一,必须要在组织上完成国家建构、在观念上形成国家认同。西晋统一,完成了这两个任务吗?可以说,西晋都完成了。组织上完成国家建构,毛泽东《读封建论》: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