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的云南:长期游离
云南是我国西南的一个边疆省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就曾出兵征伐云南,楚将庄硚还在当地建立滇国,其后的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也曾经略西南夷,将这一片纳入王朝的羁縻统治。
:"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羁縻便引申为笼络控制,羁縻统治就是承认当地头目,封以官职,纳入朝廷管理的政策。但这种统治非常松散,一旦朝廷控制力减弱,羁縻权力也会随之丧失。
汉朝以后,中原进入战火纷飞的魏晋南北朝,无暇顾及西南,到了《梁书》里面,连西南州郡的数据都没了,说明当时的西南已经脱离了管控。
到了唐初,云南地区存在六个部落,称为六诏,一开始他们都接受唐朝的羁縻政策。吐蕃崛起后,六诏中有五诏相继臣服于吐蕃,唯有最南方的蒙舍诏(又称南诏)没有,于是唐朝扶持南诏与五诏抗衡。开元年间,南诏一统六诏,不愿再臣服于唐,唐朝屡次发兵,却都是损兵折将,徒劳无功。
唐末南诏走向分裂,段氏在诸军阀中崛起,建立大理国,并与宋朝以大渡河划定边界。大理国和宋朝一直相安无事,直到蒙古军队远道而来,灭掉大理国,建立云南行省,脱离数百年的云南又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怀抱。
本来秦汉留下的温暖就不多,这么长时间过去,早就散得一干二净,当地对中央毫无认同感,远在天边的皇帝,哪有土司来得亲切?在这种情况下,元朝对云南的经营等于是从头再来。
云贵高原上群山纵横、河流广布,将域内分割成一个个小块,这极大地增加了集权统治的难度,导致元朝不得不通过当地土司来进行间接管理。直到元末,元朝虽向云南迁徙了大量汉人、蒙古人、回回人,且由梁王率领重兵驻守中庆路(今昆明),但还是只能控制云南与湖广、四川通道的主要据点和昆明周边,连户口都难以统计。
明朝的治滇之策:世代镇守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朝发兵三十万,大举进攻云南。至洪武十六年三月初一,明军平定云南,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班师。当然,明朝初定,自然不可能把明军全部撤走,奉命留下来镇守的便是朱元璋的养子——西平侯沐英。
在给沐英的谕令中, 朱元璋说:“云南虽平,而诸蛮之心尚怀疑贰,大军一回,恐彼相扇为患,尔其留镇之,抚绥平定,当召尔还。”
朱元璋让沐英镇守云南的原因有二。一是沐英能力出众,无论是军事指挥还是行政建设都很出色,由他镇守云南既可以打击各反抗势力,也可以发展云南的经济,朱元璋称赞他“自汝在镇,吾无西南之忧”。二是沐英与朱元璋关系亲密。
沐英自幼流亡,八岁就没了父母,是朱元璋心生怜悯,将他收为养子,让他改姓“朱”。直到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才让这位长子复姓“沐”,以避嫌隙。
十余年的父子生涯使得双方关系融洽,感情深厚, 情同父子,在得知沐英死讯后,朱元璋“哭之恸, 辍视朝,亲制文遣祭”。
云南地方偏远、地势险要、民族众多,这导致形势复杂,朱元璋到底也没有实现把沐英召回京师的诺言,反而还在沐英去世后任命其子沐春承袭父爵、继续镇守云南。
沐春同样能力超群,史书说他“绰有父风”,可惜英年早逝,由其弟沐晟袭爵。
在沐晟时期,沐氏完成了世代镇守云南的最重要一步——挤走藩王!
沐氏虽亲,毕竟是外人,朱元璋还是更信任自己的儿子,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改封岷王朱楩镇云南,还将精锐的云南左右两卫划归岷王指挥,沐氏的地位受到巨大挑战。
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沐晟立即上书告朱楩行不法事,正中建文帝下怀,朱楩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
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后,朱楩重回云南,跟沐晟可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朱楩强收诸司印信,压制沐晟职权,沐晟则挑动土司制造事端,局势一下闹得很僵,朱棣不得不各打一百大板,召沐晟到南京训斥,削除朱楩护卫。
沐晟的能力远胜朱楩,在平定交趾叛乱时立下大功,爵位由西宁侯晋升为黔国公,而经历两世三任的治理,沐氏在云南已经颇具威望,这是沐晟敢于排挤朱楩的底气,加上他知道朱棣对藩王的戒心,决不会让朱楩彻底掌控云南,他有很大的运作空间。
朱棣去世后,明廷彻底放弃了藩王入滇的设想,将朱楩迁至湖南武冈,转而令沐氏代替藩王镇守云南。
此后沐氏在云南手握军权、干预民政,大力屯田垦荒,积聚起巨大的财富,这些钱沐氏倒也没全给自己花,一面贿赂朝臣,让他们为自己说话,一面抚慰底下的土司,便于自己养寇自重、要挟朝廷。
当然,沐氏并没有真的把自己当成土皇帝,明廷也并非没有防备沐氏造反,双方各有表示,形成了一种权力制衡。
虽然云南远在千里之外,明廷却从未放松过对沐氏的人身控制,当代黔国公在云南,其家眷却多在南京,他们往往不辞辛劳,进京朝贡。除末代黔国公身死缅甸以外,其余黔国公均归葬南京,南京更像是他们的祖居之地,云南只是工作场所。
此外,明朝在云南设有都布按三司、巡按、巡府等职官和镇守太监,这些都是对沐氏的牵制。虽然沐氏手握兵权,时常侵占三司的职权,但沐氏是世袭制,这就倒是历任黔国公年纪不一、能力不一,每当沐氏幼主在位时,三司就会夺取一部分沐氏的权力,当沐氏强主在位时,又会夺取三司的权力,双方你来我往。
当然,三司常驻云南,虽掌管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但毕竟比不上树大根深的沐氏,处于劣势的时候居多,真正跟沐氏硬刚的还是朝廷不定期派遣的巡按、巡府等官员,加上更受皇帝信赖的太监,中央与地方达成了一个平衡。
明朝君臣心照不宣,都在维持这个平衡,黔国公太过分,就强令退休乃至下狱囚禁,如第九代黔国公沐朝弼和第十一代黔国公沐睿;官员太过分,就夺俸乃至逼迫退休,如云南巡抚王懋中。
正是维持了这个平衡,沐氏才能成为集权王朝绝无仅有的镇守一方两百多年的家族。
清朝的云南:藩王割据
明朝沐氏镇守云南是数代人努力的结果,沐英镇守云南纯粹是因为当时云南局势不稳、沐英本人能力出众,沐英在世时云南也绝不是他说了算,他只是当时明朝任命的云南长官,下面的官员仍旧是由朝廷任命的,即便是后来沐氏获得了更大的权力,朝廷任命官员这一点也没有改变。
而吴三桂不同,他在云南有兵、有人、有钱,朝廷很难插手,完全就是一个割据的藩国,几乎没有中央集权王朝会允许这种形式的藩国长久存在,所以削藩是必然的,只不过当时康熙帝年轻气盛,也不搞温水煮青蛙那套,直接倒开水。
吴三桂假意上书撤藩,康熙帝直接同意,这等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皇帝完全管不了到生死完全捏在皇帝手里,这吴三桂哪受得了,直接造反,三藩之乱就此开始。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