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到末代皇帝溥仪为止,一共传承了十二个皇帝,包括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十二个皇帝虽然才能天差地远,性情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勤政。
清朝皇帝为什么会普遍具有这个特点?原因有三点。一是清朝起家于关外苦寒荒凉之地,虽然勇武善战,有着很好的军事素质,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他们在入关之前,发展环境较为封闭,长期远离中原儒家文化圈,文化底蕴积累存在严重缺陷。
二是清朝在入关之前,统治地区面积最大时不过东三省,属于一个典型的地方割据武装势力,严重缺乏治理大国的经验。三是入关之后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遭到反清复明势力的强力反击,且终清朝之世,民间反清复明势力如天地会等始终暗流涌动,让清朝皇帝如坐针毡。
上述三个原因,都对清朝能否在关内坐稳天下,提出了严峻挑战,让清朝皇帝时刻具有强烈的危机感,这构成了清帝勤政的原动力与出发点,他们只能以加倍的辛勤努力去弥补自己的诸多不足,保证不让祖宗百战江山断送在自己手里。
从史书记载来看,清朝皇帝在当皇子时,就已开始接受严格系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夙兴夜寐,朝夕苦读,为继承皇权做准备。读书的勤苦程度,让大臣赵翼都自叹不如:“吾辈穷措大专以笔墨为衣食,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皇帝,从青少年时代就养成了勤奋的习惯,并把这个良好习惯保持一生。明朝皇帝动不动偷懒,嘉靖、万历都曾几十年不上朝,这种情况在清朝完全是不可思议的。
清朝皇帝无论上朝、祭天、行围,几乎都严格按照祖宗定制,亦步亦趋严格执行,极少违反。明朝出过好几个有名的荒唐皇帝,如正德皇帝、天启皇帝,都是不理朝政、耽于逸乐的昏君,清朝则一个也没有。民间传说中顽皮爱玩的同治皇帝,正史记载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他在位期间还出现了被称为“同治中兴”的小盛世。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清朝皇帝如此勤政,却貌似并未起到什么根本作用。清朝末年,依旧陷入内忧外患中不可自拔,割地赔款一塌糊涂,被西方列强瓜分豆剖,受尽屈辱,比明朝的结局要糟糕得多。为何会导致这种结果?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有三个因素起到决定作用。第一个因素,一个称职的皇帝,才干和眼界永远是第一位的,仅仅勤政远远不够。而清朝列帝中,开国前期的几个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还差强人意,再往后则一代不如一代,平庸无能之辈占据主流。事关国家前途大局的皇权,沦落在一个庸劣帝王手中,再勤政也是白费心机。
第二个因素,皇权集权统治在清朝达到了最高峰,君权空前加强,臣权则被严重制约削弱。明朝皇帝的才能虽然也未见得高明,但大臣们在国家大事上有充足的发言权和决定权,连皇帝立谁为皇后、太子,嘉靖皇帝喊谁爸爸,他们都要插一杠子。大臣之中的贤能之辈可以尽其所能施展才华,济世安民。因此明朝皇帝即使几十年不上朝,明朝依旧可以运转良好。
但清朝皇帝出于巩固统治的心态,信奉“以一人治天下”,变本加厉地抬高皇权的决定地位,大臣们几乎沦落成为一群唯唯诺诺的秘书,只会照本宣科例行公事,口称“奴才”而已。像曾国藩这样的天下奇才,刚刚干出一点成就,立刻感到危机四伏,赶紧交出军权急流勇退,以保全身家。
第三个因素,只能说清朝皇帝生不逢时。清朝中后期,西方强国利用工业革命迅速崛起,远远把清朝甩在后面。清朝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但却依旧坚持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最终只能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清朝皇帝大部分才能平庸,又不敢放手用人,且对当时世界形势发生的重大变革未能做出积极反应,清朝大局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绝境,皇帝仅靠勤政完全不足以应付这种局面,结局比明朝更糟糕也就是意料中事了。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檐曝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