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残暴统治,打败各路军阀一统天下,建立明朝。
1370年,朱元璋对当年追随自己的文臣武将论功行赏,分封了6公28侯2伯总计36位功臣。但在不久之后便爆发了“胡蓝案”、“蓝玉案”等事件,这些功臣却被朱元璋诛杀殆尽,仅剩徐达、沐英、郭英、汤和等人得以善终。
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这些开国功臣?
影视剧中的太子朱标
维护皇位传承
作为一国之君,虽自诩真龙天子,又享受锦衣玉食,最好的医疗条件,但终究还是个人,终究难逃生老病死,对朱元璋来说,他也一样,因此继承人的选择就成为他登基称帝之后的大事之一。
朱元璋很传统,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毕竟这个制度为天下所熟知熟用。而他的嫡长子朱标自幼便跟随朱元璋,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受到悉心教导,如今朱元璋称帝,那朱标自然也就名正言顺成了太子。
除了立太子,朱元璋也要为太子留下领导班底,辅助他治理天下。当时的朱元璋依托跟随自己起家的淮西功臣集团,为他留下了一个非常强力的淮西武将班底:分封的6公28侯2伯中的6公25侯1伯都是淮西人士,而且只有李善长和汪广洋是文官出身,其余全是武将。
朱元璋
之所以如此安排,主要是太子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需要武将来增加他的杀伐果断之气,毕竟作为一国之君需要处理国家军政大事,过于仁慈宽厚并不是一件好事。而这群武将常年跟随朱元璋打仗,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不少功劳,而且与朱标也接触很多,关系亲密。
更重要的是,朱标与这些功臣结成了姻亲:第一个老婆是开平忠武王常遇春长女,第二个老婆是大臣吕本之女;二子朱允炆老婆是光禄少卿马全之女;三子朱允熥的舅姥爷是蓝玉,亲舅父是开国公常升和郑国公常茂,而且蓝玉、冯胜、傅友德、汤和等一大批开国元老功臣都跟朱标有政治婚姻,所以这些功臣元老都是朱标的外戚后台。
朱标能够很好地获得来自这些功臣集团的辅佐。
朱允炆
但随着朱标早死,皇孙朱允炆被扶上太子之位,这下子在朱元璋看来,功臣集团就出问题了:朱允炆的生母是大臣吕本之女吕氏,而朱允熥生母是常遇春长女,与功臣集团关系更加亲密,两厢一比较,显然朱允熥更加占据优势。
而且朱允炆的性格又随了他爹朱标,除了宽厚仁慈,而且优柔寡断,难保到时候朱允熥不会在功臣集团支持下弑兄夺位,毕竟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在功臣集团的支持下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优柔寡断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成了后来唐朝皇位争夺战皇子之间血流成河的悲剧根源。
因此为了保证朱允炆皇位的稳固,朱元璋开始逐步清除功臣集团,依仗朱棣等皇子,也就是朱允炆的皇叔来辅佐朱允炆。
明朝中央集权
加强中央集权
从草民乞丐到一朝天子,朱元璋的人生履历可谓十分传奇,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这种前后身份的巨大差别,使得朱元璋对于掌控权力的欲望相对来说要远强于历史上的其他帝王。
而跟随他一路起兵的徐达、常遇春、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皆是淮西人,而且大部分都是武将,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少功劳,加上相近的地域和相似的语言文化习惯,这批人很快就结成了淮西功臣集团,他们掌握着非常庞大的政治、军事、人脉资源,他们大多拥有非常高的权威和势力,这就会导致皇权的权威在他们面前就会大打折扣。
但是在明朝建立的早期,由于元朝残余政权的威胁、南方尚未平定,明朝政权并不稳固,朱元璋需要倚重淮西功臣集团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分封勋贵的时候也着重倚重淮西功臣集团,当时的朝堂上几乎就是淮西功臣集团一家独大。
蓝玉案
一家独大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淮西功臣集团没有制约,势力越发膨胀。
胡惟庸一路往上爬,做到了宰相的职位,拥有极大的权力,他经常利用手中的权力,排除异己、结党营私,甚至有很多大臣上奏的奏折都私自处理;朱亮祖在镇守广东期间与当地豪强勾结,陷害朝廷委派的官员;蓝玉居功自傲,大量收养义子;李善长被胡惟庸案牵扯,朱元璋下诏赦免死罪,李善长却毫无感激之情。。。
不过此时明朝的政权已经稳定下来,面对如此庞大的功臣集团,如果不尽快处理,很有可能会酿成当年北周功臣杨坚、后周功臣赵匡胤夺取皇位的事件。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必须除掉这些开国功臣,只有那些确定不会威胁到中央集权的人,才能被他留下来。
靖难之役
不过尽管朱元璋机关算尽,将开国功臣诛杀殆尽,但终究还是漏算了他的皇子皇孙们。
后世的朱允炆一上台就在方孝孺、黄子澄等人的支持和鼓动下先对他的皇叔下手,是为“建文削藩”,而他的皇叔们也对朱允炆的继位不满,早有不臣之心,两相冲突之下,爆发了“靖难之役”。
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的恶果在此仅限,朝中没有统兵大将,只能任命志大才疏的李景隆领军平叛,最终让他把朱元璋留下的最后一点家底败了个精光,还被李景隆打开城门迎接朱棣进城,导致朱允炆生死不明,朱棣登基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