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中期,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日渐强大,屡屡发兵南下侵扰中原,对汉朝北疆造成严重威胁。从刘邦时代开始,汉朝与匈奴之间就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激烈战争。李广,就是在汉匈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众多名将之一。
在汉朝众多抗击匈奴的名将中,李广可谓劳苦功高,他“材气超绝,汉之边将无出其右者,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盖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将军出塞者岁相继也,而大小之战七十余”,可谓无役不予,每次汉朝组织对匈奴的战役,几乎都少不了他的参与,束发从军40年,一生大小七十余战,战功履历在汉朝诸将中无与伦比。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李广为国奋战一生,却并未得到汉武帝的认可与赏识。史料记载,“自卫、霍之出,克敌而取侯封者数十百人,广之吏士侯者亦且数辈”,很多武将都在对匈奴战争中获得高官厚禄,获得万户侯的封赏。
不仅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将被封侯,连李广的许多部下将士也得以封侯,唯独李广却始终没有能够被封侯,这件事成为西汉历史上的一个著名事件,“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当时和后世很多人都深深同情这位不幸的将军。
一般观点认为,李广之所以得不到汉武帝的认可,终生未能封侯,是因为汉武帝知人不明,有眼无珠不识人才。实际上,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与李广同时期的得到汉武帝提拔重用的将帅,基本都是能战善战、功勋卓著之人,可见说汉武帝不识人才的观点难以成立。
关于“李广难封”的话题讨论了千百年,宋朝大臣何去非和明末官吏黄耀淳的看法可谓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症结所在。“李广难封”不能怨汉武帝不识人才,而是在于李广本身有两个缺陷,犯了兵家大忌,使得汉武帝根本不敢对他加以提拔重用。
李广的第一个缺陷,是身为大将却“轻暴易敌”,轻佻暴躁,喜欢好勇斗狠,动不动喜欢自己上阵大砍大杀。兵法有云“将在谋而不在勇”,一个合格的高级指挥员,最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为部队制定精密严整的作战方案,合理指挥三军将士进退行止,最大限度保存自己,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而不是一味炫耀个人武技。
在万千将士大兵团作战的古战场上,一个武将即使武艺再高明也无关宏旨,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况且,情况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身为最高指挥员的主将动辄脱离指挥岗位,加入到战场混战中,万一负伤或者殒命,很可能导致全军失去指挥瞬间崩溃的严重后果。因此何去非认为,李广“可以属人,难以专将”,只能老老实实在别的大将手下当一个“斗将”,决不能让他独当一面放到重要岗位上。
李广的第二个缺陷,是他“治军不用纪律”,“行无部伍,人人自便”,这一点也是他得不到汉武帝信任重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与李广同时代的武将程不识就说过,李广治军“极简易”,纪律宽松涣散,《史记》也记载,李广治军“行无部伍、营阵,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行军不排队,作战不列阵,安营扎寨不看地形,往来军情文书能省则省,晚上连个打更值夜的都没有。
纪律严明,制度健全,整齐划一,是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基本保证。而李广却偏偏对这一点很不重视,堂堂大汉帝国的正规军,生生被他带成了游击队,“以此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敌则覆”,只能打个顺风仗,遇到强敌非吃大亏不可。由此可见,李广的两大缺陷都犯了兵家大忌,才是他得不到汉武帝认可和重用的基本原因。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