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一个现象被大家发现了,自从官渡之战大胜、花费数年时间一统中原北击乌桓后,曹操带领下的曹魏军事集团接连大败,没有伤筋动骨,却是错失了好几次一统天下的良机。官渡之战后的曹操步入人生新阶段,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人口、军队、土地、田亩、军械、战马等冠绝四方。若是他篡汉自立,反对是肯定有人反对的,毕竟汉室四百年江山,香火情还摆在那,可是他曹操没有,而是依旧选择俯首称臣汉室,谁称王,他打谁,谁侵略中国,他打谁(乌桓等蛮族)。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是曹操赤壁大败而归,士人阶层借题发挥讽刺曹操,曹操没忍住,作《述志令》(《让县自鸣本志令》)回击,讲述自己是怎样从普通的官宦子弟走到汉室丞相,为天下百姓做出不小的贡献。此文一发,引起士林响应认同,因为纵观东汉末年的乱世,事实的确如曹操文中所言。
曹操一生遇到过很多敌人,输过很多次,徐荣、黄巾军、吕布、袁术、张绣、袁绍、袁尚、孙刘联军、马超、孙权、刘备等,他真的做到“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最终的赢家一直是他,一个个敌人都被他消灭,到了后来却屡遭大败,将曹操有生之年看到天下一统的曙光熄灭,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一个事实被我们忽视掉了。
赤壁之战时,曹操55岁;攻汉中时,曹操61岁;襄樊会战时,曹操65岁;次年,壮士暮年,曹操病逝在洛阳。廉颇、黄忠、王翦这种暮年仍精力充沛的人还是少数的,多年的军政生涯让曹操的肉体和精神达到一个极限(还伴随有头痛症)。汉代平均人寿是多少,我们难以得出一个详细且准确的数字,所以我们折中在45岁。在那种医疗条件和社会情况下,一个55岁的老者领兵打仗,能不急吗?生怕明天就归西,让儿孙收拾这个烂摊子。
曹操老了,心态和身体早已不如当年。然,猛虎已老,威严犹在,荆州降魏,东吴君臣都在盘算怎样投降合适。后来的孙刘大胜是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