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帝王削藩的事例有很多,西汉刘邦削藩异姓诸侯,明成祖朱棣削藩定天下,还有清朝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台湾的壮举。这些都是皇权战胜地方诸侯的经典场面,而并不是所有削藩都以成功收场,比如明初建文帝削藩就以失败告终,而这还是在自身处于优势地位下的结局。
那么相比于情势更加恶劣的汉景帝,朱允炆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置入被动之中呢?建文帝时期,明朝初立,太祖皇帝虽然分封了各路诸侯,但却削弱了其兵权,不过朱允炆还是没能抓住削藩的良机。
而汉景帝削藩时面对的各路诸侯实力强劲,但最终还是力挽狂澜,凭借周亚夫的活跃,完成了削藩,平定了七国之乱,那么两位君主在削藩方针上有何不同?
军事战役中,将领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坐拥大好局势的朱允炆没有启用一些能征善战的良将,而是选择了年迈的耿炳文担任大将军。
节节败退之后,朱允炆又启用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可这位虽是名将之子,却是个纸上谈兵之人,朱允炆不会用人,才招致惨败。
反观汉景帝,本来需要面对的各路诸侯都兵强马壮,吴王刘濞更是跃跃欲试,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准备将其取而代之。
而此时汉景帝任命周勃之子周亚夫担任平叛总指挥,成功击败了叛军,周亚夫早在多年前就被汉景帝看重,在力主削藩前,汉景帝已经把周亚夫当作是未来武装冲突时的领军大将。
当然,军事上的胜败都是双方撕破脸后才会有的阶段,而在军事冲突爆发之前,战略上的博弈显然更为激烈。先来看看建文帝,坐拥近百万兵马。
文臣武将的拥簇还有太祖皇帝的谕诏在手,前期削藩还是比较果断的,不过不知为何偏偏对朱棣下不了手,还特意嘱咐部队不要伤害朱棣的性命,以免让自己悲伤弑亲的骂名。
反观汉景帝,面对七国叛乱,他以雷霆手段先斩杀了当初提议削藩的大臣,以去除叛军的“名号”。
然后在利用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军事、外交两手抓,在占据主动之后,汉景帝没有给叛军喘息的机会,杀伐果断,迅速平定了七国之乱。
可以说两位君主在谋略上相差甚远,而汉景帝也确实准备地更充分,而建文帝则缺少帝王霸气,做事谨小慎微,白白断送了削藩的大好时机。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两人面对的对手不同。汉景帝虽然要面对七个强大的诸侯联盟,但是这些国家之间却并不同心,尤其是吴王刘濞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众诸侯国中作威作福。
太早暴露自己的野心,没有拿得出手的利益筹码,谁又愿意为你承担风险呢?再者,这些藩王联合起来之后,军队在作战效能上也是各自为战,都想保存实力,藩王们也担心自己的荣华富贵就此被人收去。
所以做起事来也是战战兢兢,最后被汉景帝各个击破,七国联军也沦为了乌合之众。反观朱允炆,前期削藩确实震慑了部分藩王,但是他还要面对燕王朱棣的挑战。
作为后来的“马上皇帝”,朱棣的大半生都在疆场驰骋,手下又有一众能臣武将辅佐,再加上建文帝急于削藩,其它藩王为求自保都静观其变,没人愿意真心帮助任何一方。
这样太祖皇帝设计的各路藩王共勤王的布局也就发挥不了作用了。汉景帝削藩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其早就有所准备,叛乱一起便诛杀晁错,在战略上完全占据主动。
再加上周亚夫在战场上的优势,利用军事、外交上的压迫,让七国之乱迅速得到平定,而且战后汉景帝也展现了帝王权术,将参与叛乱的大多数藩王废除,强化中央的权力。
反观朱允炆,他急于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削藩,没有照顾到其它藩王的利益诉求,结果只能自己与叔叔朱棣硬碰硬,可惜无论从人才质量,还是自身性格,朱允炆似乎都不是朱棣的对手。
靖难之役的失败,更多地是人为因素,朱允炆非但没有团结其它藩王对抗朱棣,甚至连自己手下的将领都控制不住,最后竟是李景隆打开南京城的大门迎朱棣进城,也算是莫大的讽刺。
参考文献:《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