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允炆为何在靖难之役失败,而汉景帝却在强敌环伺中胜出

朱允炆为何在靖难之役失败,而汉景帝却在强敌环伺中胜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278 更新时间:2024/2/5 18:00:11

历史上帝王削藩的事例有很多,西汉刘邦削藩异姓诸侯,明成祖朱棣削藩定天下,还有清朝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台湾的壮举。这些都是皇权战胜地方诸侯的经典场面,而并不是所有削藩都以成功收场,比如明初建文帝削藩就以失败告终,而这还是在自身处于优势地位下的结局。

那么相比于情势更加恶劣的汉景帝,朱允炆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置入被动之中呢?建文帝时期,明朝初立,太祖皇帝虽然分封了各路诸侯,但却削弱了其兵权,不过朱允炆还是没能抓住削藩的良机。

而汉景帝削藩时面对的各路诸侯实力强劲,但最终还是力挽狂澜,凭借周亚夫的活跃,完成了削藩,平定了七国之乱,那么两位君主在削藩方针上有何不同?

军事战役中,将领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坐拥大好局势的朱允炆没有用一些能征善战的良将,而是选择了年迈的耿炳文担任大将军。

节节败退之后,朱允炆又启用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可这位虽是名将之子,却是个纸上谈兵之人,朱允炆不会用人,才招致惨败。

反观汉景帝,本来需要面对的各路诸侯都兵强马壮,吴王刘濞更是跃跃欲试,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准备将其取而代之。

而此时汉景帝任命周勃之子周亚夫担任平叛总指挥,成功击败了叛军,周亚夫早在多年前就被汉景帝看重,在力主削藩前,汉景帝已经把周亚夫当作是未来武装冲突时的领军大将。

当然,军事上的胜败都是双方撕破脸后才会有的阶段,而在军事冲突爆发之前,战略上的博弈显然更为激烈。先来看看建文帝,坐拥近百万兵马。

文臣武将的拥簇还有太祖皇帝的谕诏在手,前期削藩还是比较果断的,不过不知为何偏偏对朱棣下不了手,还特意嘱咐部队不要伤害朱棣的性命,以免让自己悲伤弑亲的骂名。

反观汉景帝,面对七国叛乱,他以雷霆手段先斩杀了当初提议削藩的大臣,以去除叛军的“名号”。

然后在利用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军事、外交两手抓,在占据主动之后,汉景帝没有给叛军喘息的机会,杀伐果断,迅速平定了七国之乱。

可以说两位君主在谋略上相差甚远,而汉景帝也确实准备地更充分,而建文帝则缺少帝王霸气,做事谨小慎微,白白断送了削藩的大好时机。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两人面对的对手不同。汉景帝虽然要面对七个强大的诸侯联盟,但是这些国家之间却并不同心,尤其是吴王刘濞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众诸侯国中作威作福。

太早暴露自己的野心,没有拿得出手的利益筹码,谁又愿意为你承担风险呢?再者,这些藩王联合起来之后,军队在作战效能上也是各自为战,都想保存实力,藩王们也担心自己的荣华富贵就此被人收去。

所以做起事来也是战战兢兢,最后被汉景帝各个击破,七国联军也沦为了乌合之众。反观朱允炆,前期削藩确实震慑了部分藩王,但是他还要面对燕王朱棣的挑战。

作为后来的“马上皇帝”,朱棣的大半生都在疆场驰骋,手下又有一众能臣武将辅佐,再加上建文帝急于削藩,其它藩王为求自保都静观其变,没人愿意真心帮助任何一方。

这样太祖皇帝设计的各路藩王共勤王的布局也就发挥不了作用了。汉景帝削藩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其早就有所准备,叛乱一起便诛杀晁错,在战略上完全占据主动。

再加上周亚夫在战场上的优势,利用军事、外交上的压迫,让七国之乱迅速得到平定,而且战后汉景帝也展现了帝王权术,将参与叛乱的大多数藩王废除,强化中央的权力。

反观朱允炆,他急于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削藩,没有照顾到其它藩王的利益诉求,结果只能自己与叔叔朱棣硬碰硬,可惜无论从人才质量,还是自身性格,朱允炆似乎都不是朱棣的对手。

靖难之役的失败,更多地是人为因素,朱允炆非但没有团结其它藩王对抗朱棣,甚至连自己手下的将领都控制不住,最后竟是李景隆打开南京城的大门迎朱棣进城,也算是莫大的讽刺。

参考文献:《汉书》

更多文章

  • 宋朝初期,四面都是敌国,只有金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朝最可怕的三个屈辱,金国与宋朝经济对比,宋朝最突出的统治特点

    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许多国家都想要学习汉人的文化,其中以金国最为汉化。金国,实际上是北方女真一族所创,可以说是清代满族的祖先。一般来说,越往北方,军队的战斗力就越强。于是金国就打败了辽,占据了大片的土地。晚期,与宋接壤,并完成对宋的征服,终结了北宋王朝的统治。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个帝国曾经是一个非常强

  • 朱元璋拆刘伯温老宅都没找到兵书,原来就在他身边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刘伯温朱元璋坟墓,朱元璋是否挖开刘伯温的墓,朱元璋怎么发现刘伯温的墓

    坐上龙椅的老朱,生性多疑,诛杀了许多开国功臣。号称足智多谋的刘伯温,老朱对他也是明着用,暗着防,猜忌之心已久。君臣之间,早已不如当年打天下时的相互信任。这时,已过了花甲之年的刘伯温,生了一场病,朱元璋派宰相胡惟庸带着御医就诊。刘伯温看人很准,当年朱元璋就问他胡惟庸是否能为宰相。《明史》记载伯温言:“

  • 朱元璋巡城时碰到一个美女:我一定要娶她。结果令人唏嘘!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朱元璋娶了哪个女中豪杰,朱元璋娶了倩儿吗,朱元璋为什么娶郭玉婷

    而汤和呢,则早早外出闯荡去了,后来投入到了红巾军郭子兴的旗下反抗朝廷,由于汤和打仗时十分勇猛,没多久就立功升官了。汤和也是个实在人,他混出了头,就想起了还在落难的朱元璋,于是就写了封亲笔信,邀请朱元璋也来参军。朱元璋到了郭子兴的濠州城,很受郭子兴赏识,没几天就当上了个小军官。有一天,他跟汤和带兵巡城

  • 德庆侯廖永忠:战功仅次于冯胜、傅友德,被朱元璋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德庆侯廖永忠后代,傅友德和冯胜谁最厉害,明朝忠义侯廖永忠

    廖永忠,明初名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论战斗力和战功,朱元璋时代的名将序列,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傅友德,接下来就是廖永忠。《明史》评价:“廖永忠智勇超迈,功亚宋、颍”。1355年,廖永忠、廖永安、俞廷玉、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渊等率巢湖水师前来投奔朱元璋,一路所向披靡,直取南京。朱元璋建立明朝

  • 明朝是如何灭亡的?灭掉大明王朝的罪魁祸首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末年,各地的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其中以李自成为首的起义,严重威胁了大明朝的统治,内部起义不断,外敌也不断骚扰,以皇太极为首的清兵,急着要入主中原,时不时骚扰一下边境。1642年,肩负崇祯帝厚望的洪承畴,被皇太极生擒,导致松山、锦州失守,崇祯皇帝心痛不已,内忧外患不断,面对皇太极崇祯皇帝想要议和,刚

  • 朱元璋宴请百官吃饭,群臣都很开心,刘伯温看到菜后:有人要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帝王们也逃不过这一定律,宋朝皇帝赵匡胤,一路被兄弟们捧上了至尊之位,但赵匡胤登基后却用各种金银细软的赏赐将自己的这群兄弟给打发了。因为他害怕这群兄弟会像捧他一样,在捧出一位皇帝,虽然赵匡胤的小人之心为人所不耻,但他还算得上是手段较为温和的帝王,给了大部分人一条生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没有

  • 建文帝:用一生来证明,前辈留下的好牌,到自己手里不见得抓得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钰慧和建文,建文帝最终落脚在何处,建文帝是被谁正名的

    首先就是这个皇位,按照当时的皇家祖制地位都是传给太子。前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是朱允炆他爹朱标。注标的才干也是不负众望,可以说是大明王朝开国以来所培养的完美太子了。不仅仅高高在上的朱元璋喜欢,就连朝中的大臣以及家族中的兄弟对他也是拜百般夸赞。可以说把它评为古代封建统治王朝太子的典范也不为过。可能真的

  • 刘伯温才华堪比诸葛亮,其死后留下一书,令朱元璋死前还念念不忘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伯温之死朱元璋哭了,刘伯温死的时候朱元璋看他没,刘伯温死后朱元璋什么反应

    领袖建立新中国的前夕,他早就指出了这种现象的本质。之所以封建时代的君主帝制会陷入一轮又一轮的历史周期率中,那是因为他们的阶级局限性。高傲如朱元璋,也未曾跳出来这个圈子。在刘伯温晚年的时候,曾经留下天书来痛斥朱元璋的三大罪状。在郭子义起义的时候,朱元璋还在地主家放牛。他生性顽劣,给人家放着牛、看着羊就

  • 赵匡胤真的是被亲弟弟谋害的吗?北宋重臣司马光含蓄的说明了一切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赵匡胤是被弟弟害死的吗,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决裂,赵匡胤武功高强为何会被谋害

    九个字记载的谜案赵匡胤死亡的时候其实是相当的迷惑的,皇帝这种身份,身边应该是随时都跟着好几个御用医生的,在皇帝临死的时候,死亡之后的时间,御医和朝廷重要大臣一定都会前去询问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之中很多皇帝只要一生病,以宰相为首的那群大臣就会去皇宫之中嘘寒问暖,一方面是真心希望皇帝的病情快速的好起来

  • 司马懿父子篡夺曹魏大权时,如果曹彰还活着,司马懿能成功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司马懿几句话就让曹彰交了兵权,曹彰与司马懿,司马懿是如何篡夺曹魏政权的

    随后,司马懿父子通过这一政变,杀掉了曹爽一党,将曹爽的势力铲除干净,彻底篡夺了曹魏大权,曹魏江山实际上已经变成司马氏的了。试想,假如曹彰能活到曹芳时代,司马懿父子篡夺曹魏大权,结果会如何?司马懿父子能成功吗?回到十年前,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托孤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曹爽当了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