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逝世,他在位期间,为了一味追求长生不老。任用严嵩为首的严党一派,让整个国家国力减弱,实力大大削弱。明世宗朱厚熜逝世以后,由他的儿子明穆宗朱载垕即位,但是明穆宗朱载垕仅仅在位不过七年时间,就病逝了。
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年仅十岁的儿子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因为明神宗年幼,所以由其母亲李太后帮忙一起参加政务。
明王朝是设立两个宰相位置的,一个正宰相,一个副宰相。而当明神宗朱翊钧还没有继位的时候,正宰相高拱和副宰相张居正之间的矛盾就十分敏锐。两个人经常闹得不可开交,所以副宰相张居正和当时的宦官冯保联合起来。
冯保先是向李太后“告密”,“说宰相高拱在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表示皇帝年龄太小,根本担不起一国之君的重任。”
这一举动,虽然看起来幼稚异常,高拱就算智商再低,也不至于在朝堂之上,公然有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语。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李太后信以为真,立马把宰相高拱给罢职,同时让张居正担任正宰相。
张居正在荣升为正宰相以后,就开始实施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可以让明王朝存在的问题能够解决掉。虽然张居正绝对算得上明王朝历代的宰相当中,敢于担负起来责任,同时又有远大的眼光。
但是,他的改革缺乏秦朝时期“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又没有“熙宁变法”的时候,王安石那么大的声望。
虽然他并不以自己的利益为主要,一心一意为国家做出贡献,但是改革的结果,并没有多大的成效。
最为主要的一项就是大大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废除了“宰相制度”,那么六部是直接归皇帝所管的。
虽然有内阁大学士的存在,但是内阁大学士说白了,充其量就是皇帝的一个秘书,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力。
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明王朝的中央政府回去颁布了很多政策,但是传达到手下官员那里,却根本没有什么办事效率,不仅拖了又拖,而且他们只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进行改革措施。
对于这种现象,张居正特别立了一个“考成法”,就是为了能够对那些官员们严格要求起来,每个月都要进行考察,同样每年也会进行一次大的稽查。也就是说在你本职工作内应该做到的事情,就应该严格对待,能够做到。
不仅如此,张居正同时还屡次调查户口、测量那些耕地、整理国家的赋税,让那些贫苦的老百姓能够减轻一些赋税,同时一些逃税漏税的人严惩以待。
张居正还做了两件特别明智的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当时的抗倭英雄戚继光守御北方的边疆地区,第二件事就是让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水患。
戚继光是著名的抗倭英雄,当他被任命到蓟辽兵团担任司令官的时候,同样还带领着自己的部队,有一次在大阅兵的时候,突然下起来大雨。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边防的士兵居然一哄而散避雨去了,而戚继光所带领的部队,却依然站在雨里,这也让那些边防的士兵认识到戚继光的严格,以及他们自己的腐败。
第一、提升了官员办事效率
在张居正严格整顿官员的办公效率的情况下,全国上下官员的办事能力大幅度提升。不再让有些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整日昏昏沉沉,不干正事。
第二、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因为严格对待任何制度,进行合理的赋税,所以让明王朝的国库也日益充盈起来,提升国家的财政力量。
第三、让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员们得到处罚
因为“考成法”的实施,一些官员和那些“高高在上”的宦官们,不能明目张胆,再去进行一些违反规定的事情,使他们的权力得到了合理的制约。
第四、整顿了军事力量
明王朝的万里长城居然抵抗不了俺答部落的侵犯,由此可以想象到明王朝的军队力量多么腐败。但是,张居正任命戚继光去担任边防军的将领,大大整顿了明王朝的军事力量。
张居正的改革虽然让明王朝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好像只要有改革的事情发生,那么必然而然就会有反对的声音。
可想而知,张居正的反对声音也根本不在少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张居正在朝堂上也是树敌颇多。
张居正这一系列的政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改变了明王朝的发展,但是事实上还是让很多老百姓面临着更加沉重的税收政策,要老百姓同时苦不堪言。
因为他高高在上,只要求从官员那里看到效果,至于怎么进行实施,层层进行改革和变质,有的事情就失去了最初的初衷和目的了。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