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孙、皇长孙和皇太孙有什么区别?明朝后期为何不再册立皇太孙?

长孙、皇长孙和皇太孙有什么区别?明朝后期为何不再册立皇太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069 更新时间:2024/2/1 9:48:21

等到朱标去世之后,皇长孙朱允炆更是摇身一变成为了皇太孙。其实在朱雄英死后,朱元璋年龄最大的皇孙并不是朱允炆,而是晋王朱棡的长子朱济熺,他也被称为太祖长孙。这就未免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到底长孙、皇长孙和皇太孙之间有什么区别,能不能划等号?为何除了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后世的明朝皇帝没有再册立过一位皇太孙呢?

长孙和皇长孙的区别

一般来说,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孙辈,只要老皇帝在世,他们都可以被称为皇孙。在《太祖实录》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诸王之子都按照伦序被称为“皇第几孙”。比如皇第二子秦王朱樉长子朱尚炳是“皇第九孙”,皇第三子晋王朱棡长子朱济熺是“皇第二孙”,皇第四子燕王朱棣长子朱高炽是“皇第四孙”,皇第五子周王朱橚长子朱有燉是“皇第六孙”。然而对于皇长子皇太子朱标长子朱雄英的称呼,并不是“皇第一孙”,而是“皇嫡长孙”。

己未,皇嫡长孙雄英生。—《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三》

朱雄英的生母是皇太子妃常氏,对于太子来说,他是既嫡且长,是名副其实的皇太子嫡长子、朱元璋嫡长孙。我们做个假设,如果朱允炆年纪比朱雄英要大,那么该如何称呼他们两个?笔者以为可以称呼朱允炆为“皇第一孙”,或者“皇长孙”,但是对于朱雄英则要严格称呼其为“皇嫡长孙”。也就是说,皇嫡长孙的地位要高于皇长孙。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五月朱雄英不幸去世(电视剧中为感染天花),年仅9岁。由于其属于幼殇,可以不计入伦序。换句话说,太祖长孙的头衔的要换人了。从伦序上来说,原来的“皇第二孙”朱济熺,现在就是太祖长孙。朱棣靖难篡位后之所以对朱济熺百般打压,根本原因还是忌惮他太祖长孙的身份。

癸亥,晋王济熺来朝,赐书谕曰:吾与尔父皆皇考妣所生,自少友爱深厚。尔为皇考妣长孙,钟爱尤笃。今尔父虽逝,吾岂不知体皇考妣之心为心乎?正图与尔共享富贵。且西北重镇,资尔控驭。尔居国年久,令誉已著。抚安藩屏,方有望焉。—《明太宗实录卷十一》

那么问题来了,朱济熺能被称为皇长孙吗?似乎是不可以,因为“皇长孙”这个称谓只属于皇太子的儿子。另外朱雄英死后,朱允炆也不能被称为皇长孙,因为他年龄不够,只能被称为太子长子,前面能不能加一个“嫡”字,似乎都要打个问号。

皇长孙和皇太孙的区别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经过小半年的思考,最终册封朱标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意思就是跳过儿子,直接将大明王朝的基业交到了孙子手上。个中原因,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此处不再赘述。总而言之,立皇太孙,是当时朱元璋所能做出的最优选择。

等到凉国公蓝玉、颖国公傅友德和宋国公冯胜这些可能威胁皇太孙的不稳定因素,被一一清除之后,朱元璋觉得应该用律法的形式将皇太孙这个名号固定下来。毕竟在他老人家心中,大明后世皇帝个个应该活得既久,生育能力又强,像自己一样儿孙满堂不成问题。

戊子,诏更定皇太子、亲王等封爵、册宝之制。皇太子、亲王俱授以金册、金宝,皇太子妃、王妃止授金册,不用宝。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涂金银册、银印。—《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然而明朝历史上兼具皇长孙和皇太孙双重身份的只有一个人:宣宗朱瞻基。这位出生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的“好圣孙”,是朱棣敢于起兵造反的底气(当时朱老四三个儿子都在南京作人质)。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七日登基称帝。但在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却既没有册封长子燕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又一直让他待在北京,以致于朝野上下都怀疑皇帝是要改立次子朱高煦为皇太子。

不过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闰十一月,朱棣下旨接皇长孙朱瞻基来南京,预示着太子人选已经没有悬念。果然次年正月,燕世子朱高炽奉旨南下,并在四月被册立为皇太子。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四月,9岁的皇长孙朱瞻基出阁就学,老师是太子少师姚广孝,即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道衍和尚。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十一月,太子太师、淇国公丘福,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等文武重臣被朱棣派去辅导皇长孙。

这一年朱瞻基10岁,按照亲王嫡长子年十岁封为王世子的规矩,这位皇长孙已经到了被册封为皇太孙的年纪。然而当年朱允炆的教训实在太过深刻,朱棣还要考察一下朱瞻基是否担得起大明天下这个重担。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二月,朱棣从南京程前往北京巡狩,陪在永乐皇帝身边的就是皇长孙朱瞻基。当年八月,由于淇国公丘福北伐失利,朱棣决定在次年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春天御驾亲征。皇帝亲自领兵出征,皇太子又在南京监国,北京交给谁?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锻炼机会,自然要交给皇长孙朱瞻基。

庚子,户部尚书夏原吉等进所议留守北京事宜:一每日,皇长孙于奉天门左视事,侍卫如常仪。诸司有事,具启施行。若军机及王府要务,一启皇太子处分,一奏行在所。—《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一》

事实证明,这位皇长孙确实是一位“好圣孙”,把居守北京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13岁的朱瞻基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孙。这是朱棣对朱瞻基的认可,同时也是对皇太子朱高炽的认可,永乐皇帝认为可以放心地把大明江山交到他们父子二人手中。

从皇长孙到皇太孙,不单单改了一个字,更是身份的巨大转变。毕竟皇长孙没有继承权,但是皇太孙可是正儿八经的储君。皇太子在世,皇太孙就是二号顺位继承人。若是皇太子不幸死在皇帝前头,那皇太孙日后就可以直接继位。

后世皇帝为何不立皇太孙?

然而很可惜,朱瞻基是朱棣一系第一位,同时也是最后一位皇太孙。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朱瞻基在其父登基之后升级为皇太子。从这个时间开始算,一直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朱由检殉国,中间足足有220年之久。这么长的时间里面,为何明朝就没有再出一位皇太孙呢?

皇帝不长命

仁宗朱高炽的长孙,是出生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的英宗朱祁镇,此时距离他驾崩已经过去了两年。

宣宗朱瞻基的长孙,是出生于正统十年(公元1445)二月的郕怀献世子朱见济,此时距离他驾崩已经过去了十年。

英宗朱祁镇的长孙,是出生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正月的宪宗朱见深长子,此时距离他驾崩已经过去了两年。

景皇帝朱祁钰只有朱见济一个儿子,后者在9岁的时候不幸夭折,自然谈不上长孙。

宪宗朱见深的长孙,是出生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九月的武宗朱厚照,此时距离他驾崩已经过去了四年。

孝宗朱祐樘只有两个儿子,长子武宗朱厚照无嗣,次子早夭。

明世宗嘉靖朝

至于明武宗朱厚照,正是因为他本人没有子嗣,才会让堂弟兴世子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入继大统。朱厚熜即明世宗,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是一百多年来第一个见到自己孙子的皇帝,他为什么没有册立皇太孙呢?

世宗共8个儿子,其中长子哀冲太子、第五子颖殇王、第六子戚怀王、第七子蓟哀王、第八子均思王全都早夭。次子庄敬太子14岁去世,第四子景恭王29岁去世,均没有留下子嗣。

世宗长孙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十月初一日,是其第三子裕王朱载坖嫡长子朱翊釴。但是这位长孙的出生,在当时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壬戌朔,裕王第一子生。礼部请告于郊庙、社稷。诏告天下,令文武群臣称贺。上曰:“此所具仪,太孙之礼也,岂可不俟君命?第遣官奏告玄极宝殿及奉先殿,群臣不必称贺。颁诏无谓,已之。”—《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二十七》

世宗为何会这么敏感?主要原因在于六年前庄敬太子去世后,朝臣们迅速地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第三子裕王朱载坖,另一派支持第四子景王朱载圳(二王仅相差一个月)。朱厚熜虽然偏爱景王,但裕王毕竟伦序在先,所以才会对大臣们的建议如此敏感。毕竟要是承认了朱翊釴是皇太孙,岂非变相承认裕王是皇太子?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四月,年仅5岁的朱翊釴不幸夭折。经过大学士严嵩的争取,明世宗特旨追封长孙为裕世子。裕王次子朱翊铃不满周岁夭折,第三子明神宗朱翊钧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由于年纪太小,还没来得及讨论皇太孙问题,明世宗便已驾崩,其父继位,即明穆宗。

明神宗万历朝

明穆宗在位七年驾崩,此时他的皇太子朱翊钧年仅10岁,自然也谈不上长孙。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和祖父明世宗没见到过成年的孙子不同,日后的明熹宗朱由校在神宗驾崩的时候已经16岁,他又为何没有被册立为皇太孙呢?

神宗长子朱常洛生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八月,第三子朱常洵生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正月,神宗也像他祖父一样偏爱小儿子,故而一直拖延到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十月从册立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然而神宗虽然万分勉强地封长子为皇太子,第三子为福王,但是福王一把年纪就是赖在京师不去就藩,谁都知道他们父子俩打得什么主意。

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皇太子庶长子朱由校出生。文官们随即提出皇长孙的庆贺仪式,应该和皇太子朱常洛出生时相同,潜台词自然也是想将朱由校坐实为皇太孙。作为和文官们缠斗多年的老狐狸,神宗自然不会轻易就范,他轻巧地把“元孙”出生和他生母李太后六十大寿联系起来,随即大张旗鼓地给老母亲办理加徽号大典去了。

丁酉,谕礼部:“皇太子第一子生,正值圣母六袠万寿。亲见曾孙隆茂,慈闱大庆。朕幸钦承,宜崇加徽号。尊称之礼,朕思冬末行礼未便,可择明春吉日具仪来行。”—《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一十五》

等到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五月,29岁的福王朱常洵终于在父皇的万般不舍之中前往封国洛阳就藩。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七月,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孟麟提出应该册立皇长孙朱由校为皇太孙。这位老兄尖锐地指出既然皇帝陛下认为皇太子为储君,皇长孙为储贰,让群臣不要“疑忌”,那何不干脆册立皇长孙为皇太孙?东宫防卫如此严密,尚且被张差之辈擅自闯入伤人,难道不是有人意欲夺嫡吗?只有像永乐年间那样册立皇太孙,天下人心才能安定。

伏思我成祖文皇帝时汉藩骄恣,赵王窥窃。成祖既立仁宗为太子矣,又令大臣辅皇太孙监国,以一臣民仰戴之心,而宗社灵长至今赖之。皇上何不与廷臣酌议而举行之乎?—《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三十四》

结果神宗勃然大怒,将孟麟降五级调外任。此后朝臣们屡屡凑请皇长孙出阁讲学,神宗也一概拒绝。一直到他老人家驾崩,朱由校的身份依然是皇长孙而不是皇太孙。

结语:神宗驾崩后,继位的皇太子朱常洛只做了一个月皇帝便突然暴崩,而他的长孙朱慈燃则生于他死后第三年。至于明熹宗朱由校,虽然也三个儿子,但一个都没活过周岁。而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其长子朱慈烺在北京陷落之时尚未成婚,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长孙。

通过本文的梳理,皇帝出生最早的那个孙子可以被称为长孙,无论是是否太子之子,比如晋王之子朱济熺。但是皇长孙的称号,只能授予皇太子之子,比如朱瞻基和朱由校。嘉靖朝时裕王长子朱翊釴,史书中从未称呼其为皇长孙。

至于皇太孙,那是名正言顺的接班人。自永乐朝之后之所以没再册立皇太孙,一个原因是从仁宗到武宗全都寿命不长,没机会见到自己孙辈的出生。而明世宗虽然见到了三个孙儿,但其中两个夭折,另一个在他驾崩前不过三岁。至于神宗不肯册立明熹宗为皇太孙,还是万历年间党争的后果。

更多文章

  • 明朝一男子把私房钱藏进木雕中,一藏就是600年,瞒过2任收藏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一男子把私房钱藏在木雕中,明朝男人藏私房钱600年后才被发现,古代男子木雕藏钱

    古代中国,实际情况是“男尊女卑”,女权几乎没有任何可以生存的余地。正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八个字将封建时代女性的悲惨命运诠释的淋漓尽致。不过,古代家庭一般都尊崇和谐,特别是对于读书人,碰上一些性子比较烈的妻子,丈夫还是会委身听命的,“妻管严”一词正是由此而来。古代名人中就有一些著名的“妻管严

  • 元朝的版图范围最大时到底有多大?如今来看,包含了哪些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元朝的版图最大的时候,元朝版图最大是哪一年,元朝的疆域到什么时候最大

    有人说元朝版图大到横跨亚欧非三个大洲,有人说元朝领土到达了北冰洋海域,囊括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可谓是众说纷纭。那么元朝版图到底有多大呢?组成部分有哪些?如今看来包含了哪些国家?到底有没有占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这些问题都能在这篇文章中得到解答。首先就是关于大家最关心的到底有没有占领整个西伯利亚,达到北

  • 宋真宗:一个被舆论毁掉的圣君,一个社死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真宗一生最耻辱的事件,宋真宗为何叫守成之君,宋真宗在在位时发生了的重大事件

    随着大门轰然关闭,老头举袖抹掉额头的汗水,随即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门内传来了一个太监尖锐且气急败坏地喊声:“吕端你个死胖子,你居然敢骗公公我,我要你好看。”这胖老头正是大宋帝国的宰相吕端,被他关在诏书阁中的太监叫王继恩。就在数个时辰前,赵宋帝国的掌门人,宋太宗赵光义驾崩。太宗尸骨未寒,王继恩和皇后李氏

  • 宋代动辄以银子来平定战争,朝廷采取了什么措施来保障经济稳定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反映了宋朝统治者的什么政策,宋代改变地方割据局面的措施,宋代银子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里,我们一直把唐代视为一个罕见的盛世,所以它的经济力量一定非常强大。事实上,宋朝在唐代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低调的国家。据现有文献记载,宋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具经济实力的国家。而且,宋朝还受到了不少国家的觊觎,很多国家都会因为战争而损失惨重,所以宋朝的经济才会这么好。下面,我们就来分

  • 张居正实行的一些改革制度,对明王朝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代张居正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张居正改革对明朝藩王的改革,张居正改革后为什么没有挽救明朝

    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逝世,他在位期间,为了一味追求长生不老。任用严嵩为首的严党一派,让整个国家国力减弱,实力大大削弱。明世宗朱厚熜逝世以后,由他的儿子明穆宗朱载垕即位,但是明穆宗朱载垕仅仅在位不过七年时间,就病逝了。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年仅十岁的儿子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因为明神宗年幼,所以由其

  • 赵光义:年少时只看到了他的阴狠,中年回首,才明白背后的悲伤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光义后来的下场,王立群讲宋史赵光义,赵光义戏小周皇后是真的吗

    这一年,那个“被迫”称帝的年轻人赵匡胤只有33岁。有人说,从陈桥兵变到黄袍加身,再到大军入城后叩马而谏,请求不得伤害生灵,这一切的导演都是弟弟赵光义。可不少史料都已经证实,这事跟赵光义半毛钱关系都没有,21岁的他,正留在开封城中陪伴着母亲杜氏。未经世事的他一脸懵懂地看着这一切,还没有完全明白这会给他

  • 朱元璋问刘伯温:大明能传几代?刘伯温说出4字保命,后字字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伯温临死前对朱元璋说了什么,刘伯温死后给朱元璋留下了什么,刘伯温死后对朱元璋说的话

    按理来说,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够多疑了,他因为自己是武将谋反打下的天下,上位后十分担心万一有其他武将会效仿自己这一行为,因此开始重文抑武,大大贬低宋朝武将的地位,为宋朝积累下严重祸患。但跟明太祖朱元璋比起来,赵匡胤都能称得上是位心胸开阔的君主了,因为朱元璋已经多疑到一种变态的地步。开国皇帝登基后,开始罢

  • 大明官员们的“苦”谁会懂?你永远无法知道身边的谁是锦衣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明亡了锦衣卫都去哪里了,大明十四式锦衣卫武器,大明野史之锦衣卫李乘风和阿恒

    这就要从锦衣卫的职责说起,想当初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他成立锦衣卫的初衷,其实就是想收集百官隐私和信息。其中就有个著名的例子:大学士宋濂去见朱元璋的时候,皇帝就问他,昨晚吃了什么?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听后很满意,就给他看了一幅画,里面都是昨晚宋濂吃饭的样子,桌子和客厅情景都绘制的很详细,上面标注有时间地

  • 张献忠是英雄还是屠夫,应该不应该为张献忠洗白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成都曾流传一首歌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说的就是张献忠宝藏的传说,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很少有人相信。直到2017年3月15日,对“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发掘面积已有10000余平方米,共出水文物10000余件。这些文物包括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金册、银册、银锭以及戒

  • 李自成征战多年为何只对此人恨之入骨?他究竟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自成真人照片,李自成到底多厉害,李自成为什么败得很快

    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呢?答案就是周遇吉,是明末猛将。这周遇吉字萃蓭,明末锦州人,善长骑射武艺高强。官至辽东锦州卫指挥,镇守山西兼代州三关总兵,他的夫人刘氏是少数民族的女子,能文能武。那周遇吉是怎么让李自成吃尽苦头的呢?事情还得从公元1644年说起。当时周遇吉驻扎在宁武关(山西省忻州)同年三月十三日,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