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惟庸和刘伯温什么仇什么怨?刘伯温已经归隐,为何还要害死他?

胡惟庸和刘伯温什么仇什么怨?刘伯温已经归隐,为何还要害死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690 更新时间:2024/2/25 16:04:00

诸葛亮相比,刘伯温可能知名度和传奇事迹更少一些,但却帮助朱元璋完成了统一大业,从这一点上出发,可以说他是取得了比诸葛亮更高的成就。难能可贵的是,智略过人的刘伯温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在明朝建立不久后便辞官归隐,闲居家乡。

然而,尽管刘伯温主动放弃名利,整天只喝酒下棋,从不提到自己当年的功劳,却还是没能避免被加害的命运。洪武八年(1375)三月,刘伯温因感染风寒在家中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而实际上,真正导致他去世的很可能是胡惟庸探病时让御医开的药。那么,当时刘伯温明明已经辞官归隐,为何胡惟庸却还是要执意将其害死呢?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明史》当中对此事的记载,书中写道:"御史中丞刘基亦尝言其短。久之基病,帝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也就是说,刘伯温在担任御史中丞时曾经指出过胡惟庸的缺点,而这点在书中另一处也有所体现。

当时,朱元璋想要新立丞相,便询问刘伯温是否能够重用胡惟庸,对此,后者回答:"譬之驾,惧其偾辕也",此话的意思是说,丞相就如同驾车的马,而如果让胡惟庸来担任这一角色,他可能会害得马车倾覆。

交代完此事,刘伯温便回到家乡闲居,数年后,朱元璋听说他感染风寒,于是派胡惟庸带着御医一起前去探视。就是趁着这个机会,胡惟庸得以暗中给刘伯温下毒,加速他的离世。对于刘伯温死后胡惟庸的心理状态,史书形容是"益无所忌"。

也就是说,刘伯温在世时胡惟庸虽然已经开始嚣张跋扈,却还是心存不安的,这可能一方面是担心刘伯温继续向朱元璋指出自己的毛病,甚至揭露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是担心朱元璋会在自己犯错时果断召回刘伯温取代自己。

从上文中史书的片段来看,胡惟庸不依不饶要害死刘伯温的理由大概有两个:一是刘伯温曾经批评他,这可能导致其怀恨在心,想要报复;二是刘伯温即使归隐山林,却还是在朱元璋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如果不将其除掉,自己的地位就始终无法得到巩固。

除此之外,其实朱元璋在刘伯温生病后的举动也十分令人怀疑——他明知道胡惟庸和刘伯温关系不睦,却还是派其前去探视,主动为其提供了下手的机会。

诚然,当时胡惟庸是丞相,让他前去可以表示朝廷对于刘伯温的重视和关心,但这不得不让人想起朱元璋对开国功臣们的无情清理,让人难免怀疑刘伯温之死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去做的。

据说,刘伯温在服下胡惟庸提供的药后"有物积腹中如拳石",为此,他还曾上书向朱元璋表示自己吃药后身体的异样,但后者却不以为然,只让他好好养病。朱元璋敷衍的态度和之前他对刘伯温的尊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免觉得有些反常。

不过,从刘伯温死前嘱咐儿子刘琏向朱元璋呈上《天文书》,并表示自己本想写一封奏疏给朱元璋,但因为胡惟庸还当权所以放弃的举动来看,他对朱元璋还是抱有敬意和忠诚的,这似乎又说明了他的死与朱元璋关系不大。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那就是朱元璋当年因李善长犯错而要责罚他,但刘伯温却以其劳苦功高,且能够调和将领之间的关系为由劝阻。对此,朱元璋惊讶地问道:"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

可见,李善长曾经多次想要加害于刘伯温,他们之间的关系堪称恶劣。我们知道,胡惟庸是靠着李善长的提拔和推荐才当上丞相的,他们二人有着十分明显的利益共同体关系,这也是胡惟庸倒台后朱元璋诛杀李善长的原因。

那么,李善长和胡惟庸结为朋党,而刘伯温作为李善长多次想要加害的敌人,自然也就成了胡惟庸的敌人。那么,胡惟庸自发,或是在李善长授意下加害刘伯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总的来说,刘伯温虽然归隐山林,但在朱元璋心中和朝野内外仍然有着很高的威望。

因此,他始终能够给胡惟庸等人带来巨大的威胁,而这,或许就是后者不愿意放过他的最大理由。

更多文章

  • 历史故事——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大臣李文忠,李文忠资料,朱元璋姐姐的儿子李文忠

    朱元璋很高兴地接纳了这个外甥,因为对朱佛女感恩的缘故,朱元璋对李文忠犹如亲生,把自己的外甥真心是当做儿子来养的。并且要李文忠随姓朱,改名朱文忠。这也是后来为什么有很多史料上叫李文忠为朱文忠的原因。朱元璋不但手把手教习弓马骑射,还给他请了范祖乾、胡翰作为老师,把李文忠培养成才,这也造就李文忠不仅是朱元

  • 宋朝吃文化:为何宋朝军事被人诟病,饮食文化却空前繁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自燧人氏钻木取火后,古人便采用烤煲焙炒的方式,开始了各种美食之旅,后来,又发明了陶器,可以蒸煮食物,形式更加具体可操作。到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以后,又历经秦汉的积累、晋唐的发展,至宋朝,饮食文化更是空前繁荣。宋朝饮食业的繁荣,是和经济的大发展分不开的。尽管宋朝的军事和政治屡被后人

  • 朱元璋去拜佛,问方丈:朕要下跪吗?方丈回答了8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去寺庙问和尚用不用跪,朱元璋去少林寺要跪拜吗,朱元璋为什么要三跪九拜大礼

    朱元璋作为大明朝的开创者,他的一生用传奇二字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的。很多人说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好皇帝,就是因为他早期的困苦生活。原本是一介平民,尝尽了人间疾苦,成为皇帝之后,内心将百姓的利益放在了很高的位置,非常注重民生和军事发展问题。至于他为何会在生涯末期做那么多错误的决定,也是因为他出生民间的关

  • 宋朝税率超高吗?农民起义严重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朝赋税重吗,宋朝税制是什么,宋朝赋税制度的影响

    《清平乐》的播出,使得宋朝话题升温,而且,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宋代中国的文明成就。但也有反对的声音,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说法就是:宋代农民忍受着沉重的苛捐杂税,民不聊生。 那么宋代的税真的太高了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来看另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税率是高是低?自先秦至晚清,因儒家轻敛薄赋思想的影响

  • 南直隶的徽州府,实际上是明朝中央直辖府,类似今天的直辖市!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人对徽州的认识,除了她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走出了著名的徽商,其他的可能就限于她是清王朝安徽布政使管理下的一个府了。的确如此,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清王朝将江南省一分为二,改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后,徽州成为安徽治下的十个州府之一。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明朝,徽州隶属中央六部管辖,相当

  • 辛大仙:绝无仅有的朱元璋废除宰相制:丞相与宰相是同一官职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废除宰相后由什么处理朝政,朱元璋在位时的宰相有几位,朱元璋废宰相权分六部有何利弊

    很多看官对战国的历史比较了解,秦扫六合,统一中原大地。注意,这里设置的是丞相,而并不是宰相。秦统一六国后,设立了“三公九卿”,这里的三公为:丞相:最高行政长官,掌承天子,助理万机,权力非常大;太尉:掌管全国兵马军事,是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检查百官,协助丞相。三公的权力都是非常大,实

  •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忘了一人,这人不仅夺走他的江山,还谋害了他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匡胤两次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如果不杯酒释兵权会怎么样,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真实故事

    自秦朝一统天下,建立王朝之后,朝代就不断的交替更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任谁都拦不住。在历朝历代中,每任皇帝都名留史册,有的是因为贤明,有的是因为狠辣,有的是因为昏庸,那么宋太祖赵匡胤呢?一提到赵匡胤,想必小伙伴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五个字,那就是—— 杯酒释兵权! 01 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最高明

  • 被父亲朱棣讨厌,登基仅10个月就去世,朱高炽凭什么流芳百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高炽如果死在朱棣前面,朱棣为何喜欢朱高炽,朱高炽在朱棣心中的地位

    在对中国古代与封建社会的发展历史有着一定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凡是能够被称为明君的人,都是十分优秀的存在,他们在登基之后,往往会做出许多利国利民的政治决定,而在这些君主的帮助之下,我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在明朝有这样一位仅仅在位十个月的皇帝,登基之前,他就成为了父亲朱棣所厌恶的皇子,

  • 蓝玉下场有多凄惨,朱元璋格外开恩之后,才留下一张“人皮”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蓝玉跟朱元璋的关系,蓝玉人皮最终去向,朱元璋对蓝玉好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大意就是人并不是圣人,也不是贤人,谁还能不犯点错呢?没有一个人是完美无瑕的,即使是古代的天下之主,都曾犯下许多的错误,比如明朝时期的一代明君朱元璋,都有诸多缺点。在蓝玉一案中,就完全彰显出了朱元璋残暴的缺点,蓝玉是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功臣,在开创明朝时期屡立战功,可即使如此也

  • 包拯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年薪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包拯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包拯最高任过什么职位,包拯的职位相当于现在什么官位

    有一首歌的歌词中有这么一句话: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面中间!这说的就是包青天包拯。包拯是一个黑脸形象,在他两眉之间,有一个月牙图案,在当时当地的群众有了冤情之后都会到包拯的府前击鼓喊冤。甚至看到他外出时,直接拦轿向他诉说冤情。不过也有人有疑问,包拯的官职放到现在,会是什么?包拯是宋朝人,他所处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