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为何在宋朝?经济发展、名人带货缺一不可

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为何在宋朝?经济发展、名人带货缺一不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467 更新时间:2023/12/22 7:23:14

茶如人生,煎茶亦如人生所经历的历练,只有当我们经过淬炼才能散发出自身独有的韵味,那么茶文化为何在宋朝臻于鼎盛?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茶文化至宋鼎盛

宋朝作为唐朝之后另一个强大且存续时间较长的朝代,它的发展自然与唐朝有着一定的关系,宋朝从经济到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唐朝的影响,唐朝能够成为我国最繁荣、生活水平最好、真正安居乐业的朝代自然有其原因,而最主要的则是其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以前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并没有让人们过上富足的生活,反倒连生存都成为了最严峻的问题,唐朝开始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贸易交流的频繁,贸易商品种类的增加,更加促进了茶文化在坊间的流传。

从而“喝茶”这种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不再只出现在王公贵族、富商大贾的生活中,普通的平民百姓也能够体验到“喝茶”的乐趣,茶文化也是在唐朝开始繁荣发展,到了宋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宋朝建国之后,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国家归于和平统一的状态,这种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局面,经济的富足、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导致此时的宋人不再只是为了安身立命而生活,他们也开始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的享受。

而从唐朝流传下来的茶文化,自然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饮茶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而品茶更是人们认为用来修身养性最好的一种方式,人们将品茶的过程视为是一种体悟人生、感受自我成长的过程,以“茶”自喻,品茶则是“品味自己”。

宋朝是通过武将发动兵变而建立的,宋朝建立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开始重用文官,而那时的文官受到前朝流传下来的茶文化的影响,极其喜欢喝茶。

这种官员带头所引领的一种文化生活潮流,很快开始风靡,为了迎合这种娱乐方式,获得更多的利益,市井也出现了多种茶叶的种类供人们选择。

在记录宋朝的市井生活的《梦粱录》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宋朝时,“茶”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必需品。

由于宋朝注重任用文官,文官们对于治国理政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见解,满怀“建不可一世”的功业入朝为官,而这也就促进朝政中的“党派纷争”发展。

文官们面对仕途上的失意之时,通过吟诵诗词、寄情山水来表达心中的愤懑之感,“茶”自然就进入文官们的视野之中,成为一种意象成为文人宣泄不得意的一个对象。

宋朝的文人雅士、政府官员一改唐朝人所喜爱的“流觞曲水”,而将其发展为“汲水煎茶”这种较为清雅的生活方式宋朝也有许多关于茶的诗词。

范仲淹“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苏轼的“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陆游的“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等,这些诗词也在促进茶文化普及、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见,在宋朝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只有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促进了人们享受生活方式的转变,从饮酒赋诗转而为一种更为清雅的煎茶汲水,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宋人的温文儒雅。

二、名人效应的推动,茶文化另附新意

唐朝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说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检德之人。”可见在唐朝时人们就开始注重饮茶和人心、人性之间的关系,虽然宋朝的发展没有唐朝的繁荣,但是宋朝时茶文化的发展绝对是超过唐朝。

宋朝社会的安定,相对于乱世来说,官员们有许多较为闲暇的时间来享受生活,在处理政事之余,还能够放松身心,这些文官和文人雅士则将“茶”作为他们闲暇时的娱乐活动的对象。

因为他们的推崇和推广,不仅丰富了茶事活动,并赋予这些茶事活动以重要的人生意义,还使得“茶”则成为了人心、人性的一种代表。

作为茶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宋朝,宋朝的人更加注重读书,不仅希望通过读书来进入仕途,更希望通过读书来体悟自己的人生、来审视自己,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使得宋朝的茶文化不仅让人具有一种清雅之感,更主要是文人雅士通过“茶”所传达的精致、清逸、从容、内敛的人生态度。

“茶”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意义,则是通过一些名人所传达出来的,这些人将自己的人生体悟放到“茶”上,使品茶之人能够感同身受,推动茶文化的发展。

对人心、人性的深切洞察,似乎就如黄庭坚的诗《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为戏》中所说:“我持玄圭与苍璧,以暗投人渠不识。……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鸡苏胡麻留渴羌,不应乱我官焙香。肥如瓠壶鼻雷吼,幸君饮此勿饮酒。”

诗人黄庭坚将自己对佳人的态度和对自己的人生的感慨,以及对茶的喜爱都倾注在这一首诗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一句。

它不仅是诗人对煮茶时的描述,更是对自己人生的感慨,自己的人生如茶煎好的声音和羊肠一样非常坎坷,而恰恰是这种坎坷造就了现在这个“留有余香”而清淡闲雅的自己,煮茶亦如回顾、审视自己。

就像皎然所说的“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所以他们都用饮酒的方式来麻痹自己,希望让自己暂时进入一种迷乱、放空的状态,不去思考那些烦恼。

但是殊不知,酒只能只是人们自欺欺人的一种方式,因为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无法逃避,而诗人黄庭坚才会说:“幸君饮此勿饮酒”,诗人通过这种方式倡导人们去品茶、去体验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过程。

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告诉我们无论是饮酒还是烹茶都要趁年轻的时候,趁着年华尚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六十二岁的陆游,半生都在仕宦浮沉中度过,经历了种种磨难,壮志未酬,在京华居住的时候,闲来无事写了自己品茶、学习茶道的事情,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窗内诗人悠哉品茶,给人一种清新闲适、淡雅恬静之感。

而这悠闲的背后,则表达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爱国之志,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而发出的悲叹之声。

将“茶”作为意象的诗歌还有很多,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杜耒等,通过这些在当时就声名远扬的诗人、词人,使得茶文化在宋朝得到极大的发展,在宋朝达到顶峰。

人们将烹茶的过程看作人生的一种真实写照,如果茶没有经过特殊的工艺制作,无法给人一种唇齿留香之感,而这种特殊的工艺就是茶叶从采摘到入喉所必须经历的煎炒、捶打、揉捏,正是因为茶叶经历了这些“磨难”才能品出它独特的滋味。

人就如同茶叶一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砺、淬炼之后,依旧能够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新的认识。

时刻审视已经过去的人生,才发现人生都是轰轰烈烈的开始,而最后却以一种非常孤寂、平淡的心态结束自己轰轰烈烈的人生,正如茶叶,经过了滚烫的热水,其香味由浓烈到清淡,直到最后如白水一般。

三、小结

人们不仅将茶纳入饮食文化中,还将其视为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的代表,“品茗”过程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

从浓到淡,也正是我们自身欲望的消解过程,起初怀抱着伟大的抱负努力生活,最后才发现,平平淡淡才是最难得、最长情的,“以茶喻人”“以汲水煎茶喻人生”的这种茶文化不断在世人之间流传,一直延续至今。

参考文献:

1、《梦粱录》

2、陆羽《茶经·一之源》

3、黄庭坚《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为戏》

4、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更多文章

  • 徐渭真是中国历史上悲催的天才,他的人生太坎坷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徐渭的人生经历,题墨葡萄徐渭赏析,徐渭的性格特征

    他的名字叫作徐渭,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光荣的称号背后是鲜为人知的悲催人生。徐渭过百天的时候,父亲嘎嘣咽了气,十岁的时候,母亲因为地位低下,被赶出了家门,十四岁的时候,养母(父亲的原配)也去世了,徐渭变得无依无靠。突然,想到了自己还有比自己大三十多岁的大哥,于是,徐渭找到了大哥,说:“大

  • 王阳明成为庐陵县令,他的施政方针并不特别,老百姓为何欢迎?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王阳明怎样解决庐陵百姓告状,王阳明治理庐陵

    这是很多从政的朋友,学习王阳明心学时,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在传统官员的眼中,王阳明根本不适合成为一个县的县令,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王阳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成为一县的县令,至少要有相关的工作经验,王阳明在京城为官时,仅仅是兵部的一名小官,没有任何地方工作经验。被贬谪到贵州龙场时,作为一个驿丞,没有管理

  • 自比周公辅成王,王振是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宦官专擅,早有端倪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宦官王振被杀,明朝皇帝王振怎么样,王振专权和土木之败

    明朝之坏,坏于宦官。这是一部人坚定不移的认知。这一认知,正不正确,仔细思索起来,似乎也有那么一点点道理;这一认知,正不正确,严格检视下去,确实存在很多显见的漏洞。关于历史,很多事情,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辨证清楚的,一切,暂且留给聪明的读者去考索求证吧。这里,来说点具体的。本篇来讲明代的一位宦官。这位宦

  • 元朝覆灭后,滞留中原的蒙古女子成大麻烦,朱元璋用一招巧妙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朱元璋怎么推翻元朝,朱元璋灭元朝后怎样处置,朱元璋灭了元朝后遗留了哪些人

    朱元璋曾经打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他后来也成功了,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没有战死,更没有选择自杀,他带着为数不多的王族和一部分军队回了蒙古高原,有趣的是他在明朝军队的追击之下,惶惶不可终日,两年之后便过世了,从这开始蒙古王族便一代不如一代,渐渐没落了。这一切都是朱

  • “连中三元”的学霸欧阳修为何没能更进一步,成为那届科举状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欧阳修科举排名,欧阳修3次被贬的原因,欧阳修的一生

    历朝历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妙笔生花的欧阳修在国子监举行的课业考试第一名,成为监元。随后又在开封府的解试(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乡试”)中凭借锦绣文章斩获解元。第二年,解元加身的欧阳修在开封府参加省试(科举中的礼部试,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会试”)。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此次省试的主考官是当时的词

  • 明朝为什么搞不定起义军?关键是方法用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是如何控制军队的,明朝的军队是怎么建立的,明朝末年明军到底有多少

    与中国历史上的诸多起义事件相比,明朝末年的起义规模在开始阶段并不算大。朝廷最初的征讨也颇为有力,比如王自用、高迎祥等起义军首领相继被剿灭。按理说,当时朝廷完全有能力彻底将起义军扼杀在起步阶段。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起义军越剿越多,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这才推翻了大明王朝。那么造成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什

  • 清平乐带火了“珍珠妆”,宋朝流行这样的首饰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平乐中的宋朝服饰太美了,清平乐珍珠妆清晰图,清平乐宋朝女子图鉴

    这是正午阳光继《琅琊榜》、《知否》之后,又一部高质量的古装大戏。这部剧高度还原了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人文美学,看惯了唐、明、清的朝代剧,感受一下宋朝的美学反而觉得耳目一新,是典型的中式美。定档海报水平就很高,为了使宋朝韵味更足,设计师特意将宋代名画作为背景,融合人物的关系,可谓巧妙。除了剧情十分吸引人之

  • 还历史一个真相:明朝276年最大谣言,忠贤不死,大明不灭!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魏忠贤不死大明真的不灭亡吗,明朝灭亡后一忠臣誓死不降,明朝那些事解说明朝灭亡的原因

    不知道什么时候流传着这样一个观点,魏忠贤,大明王朝最后的中流砥柱,他英勇抗击外族入侵,大力打击贪污腐败,一心一意地为明朝发展做贡献。而崇祯皇帝不识货,开除了这位国家的好太监,最终导致大明有限公司关门大吉,自己也在煤山上吊,所以说,忠贤不死,大明不灭!本着存在即合理的观念,网上很多朋友都对此深信不疑,

  • 朱元璋的口号是恢复汉人的天下,做皇帝后,怎么没人叫他民族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提出的口号,明太祖朱元璋是民族英雄吗,朱元璋的国策是什么

    画像民族英雄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称呼,其实只要是捍卫本民族利益,并为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就能得到这样的殊荣,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几个,岳飞,戚继光等人的事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这是其中两个名声比较响的,其实呢他们只是冰山一角,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朱元璋没有被算成民族英雄,那么他到底算不算呢?元朝之前是宋,他们

  • 朱棣攻打南京,各地藩王为何不起兵勤王?这3个原因道明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为何朱棣打下南京后无人反抗,朱棣如何攻克南京的,朱棣为什么攻打南京

    晋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三足鼎立的局面;还有的朝代产生是因为内部的变乱,比如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就是在唐朝的基础之上,夺取了唐朝的政权,建立了属于武则天政权的周朝,虽然这个朝代很短,但是它也确实是存在过的。我国虽然朝代在不断的更迭,但是我国的文化等却一直没有断代,因此我国的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古就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