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7月,刚刚称帝不久的刘备为关羽报仇而发兵数万,东伐吴国。第二年,东吴都督陆逊火烧连营600里大败蜀军。刘备兵败夷陵,近十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也仓皇逃走。
从公元222年闰六月夷陵战败,一直到公元223年四月病逝,刘备在永安带着残兵败将驻守了长达长达10个月之久。
为防止东吴反扑,他还命人千里迢迢从成都召来了诸葛亮。刘备由于常年征战,身体透支并且遭受战败的打击,等到诸葛亮到来时已经病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白帝城托孤,蜀汉的真正的权力将从刘备转移到诸葛亮,刘备的儿子刘禅只是一个名号而已,在刘备与诸葛孔明的对话之中,刘备也曾明确的表示,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则辅佐,不能辅佐则取而代之。原话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中间颇值得人回味和揣摩。
有后来很多人认为这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一种试探。如果要是诸葛亮稍有反意,则壁柜里的刀斧手马上会冲出,将其乱刀砍死。
诸葛亮何等的聪明,何等的了不起,马上跪伏于地,战战兢兢地说道,亮虽不才,但为辅佐少主,定会鞠躬尽瘁,肝脑涂地,死而后已。如此就这般彻底的打消了这一个刘备的顾虑和疑心,他将刘禅唤出来,让他认诸葛亮作相父,以父亲之名来辅佐他,父亲总不会害孩子吧。其实也就是为孩子的皇权之路铺平道路。
这段我认为演得非常的精彩,也非常的到位,一个托得放心,另外一个答得爽快。
虽然看起来刘备不大可能埋伏刀斧手,但是从历史来看,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但是刘备真的舍得杀诸葛亮吗?
这个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第一个原因,蜀汉的形势本身就不好,从荆州之战到夷陵之战蜀国的损失惨重,而此时的随着关羽、张飞、马超、许靖、刘巴等文武大才相继死去,蜀汉陷入了人才匮乏的窘境。这种人才不能杀。这一点刘备一定知道。
其次蜀汉最小,实力最弱,如果总是以暴易暴同时去对抗两个强敌,绝对是不明智甚至乃自取灭亡的昏招。如果刘禅在朝中无人辅佐,那么很快就会灭亡,不要说兴复汉室,就连起码的这一个蜀国根据地都将失去。能担当此重任的联合和东吴去抗击曹操的只有诸葛亮一人,才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他自己是肯定指望不上了。
第三就是从这一个诸葛亮来说,在《隆中对》之后,刘备请他出山,基本上都是对他言听计从。有这样的一个人存在,把蜀国的所有的大事托付给他,那也是最终的,最好的一种选择。至于刘禅当时已满16岁,除了性格软弱点外,并没有像想象的那么傻。将儿子托付于他也是最好的选择,没有第二。
可以说刘备一句“君可自取”成为蜀汉能够在刘备死后延续30多年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刘备临死前将国家看作公器,将它托付给了才能堪比伊尹的诸葛亮,蜀汉才能够在一战惨败之后却没有亡国,如若杀了诸葛亮,也难有姜维,或许没几年蜀汉就亡了。
我觉得最可贵的是诸葛亮的这种赤胆忠心,对于刘禅的这种辅佐,也还算是尽心尽力,对于蜀国来说也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了。
前后《出师表》是大家所熟悉的,所以这个中间有很多的无奈,也有很多的坚持,更多的我觉得是一种忠贞吧。
以杜甫的这一首《蜀相》结束全文吧。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写出你们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