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他的长兄诸葛瑾,堂弟诸葛诞在三国那处风云年代,为诸葛家族创造了不朽的辉煌。
诸葛亮和诸葛瑾是亲兄弟,诸葛瑾是诸葛亮哥哥。诸葛诞是两人的族弟。
诸葛亮跟着叔父逃难先去了江西,后去了荆州,遇到了刘备,然后就有了隆中对的故事。
诸葛瑾逃难去了江东,运气也还不错,被孙权的姐夫推荐给孙权。
而诸葛诞,一直留在山东,山东是本就是曹魏地盘,自然从属于曹魏。
在那处战火纷乱的年代,能够活下来不容易,并且能创造历史,改变历史,这样的家族真的不多。而诸葛家做到。
他们三兄弟都是三国时期博学多闻的才子,足智多谋,品行高尚,受人敬仰的名士奇才。兄弟三人分别效忠不同的集团,并且相互争斗,并且因功绩突出都获得了高官厚禄。
诸葛亮位居蜀汉丞相被封为武乡侯。也正是他的《隆中对》,让刘备两眼发亮,主动将自己的兵马交给他指挥,“孤有孔明,犹鱼得水”是真实的写照和最实际的效果的反应,从诸葛亮出山前和出山后就可以看出,刘备的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诸葛亮的辅助下,一步一步开创了蜀国三分天下的这样一个局面,南面称帝。
可以说,没有诸葛亮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蜀国,这个是不吹的实话。诸葛亮的后人在蜀国没有受到清洗和排挤,这也与他的家风和功勋有关,诸葛亮长子诸葛瞻长孙诸葛尚皆在绵竹抵抗邓艾时战死,也算为国尽忠了,大家最关心的是他的后代还有吗?是的,还是有的,诸葛亮的长房次孙和幼子都活下来的。
诸葛瞻在绵竹战死
诸葛尚在绵竹战死
(诸葛瞻还有一个次子,叫诸葛京。也就是诸葛亮的孙子了。这个是没有死掉的....应该真实,连字都知道:诸葛京,字行宗,诸葛瞻次子。蜀国灭亡后,于公元二六三年迁到河东。在西晋时,初为郿县令。有政迹,尚书仆射山涛奏称,“(诸葛)京治郿自复有称,臣以为宜以补东宫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论。”因而升至江州刺史)
这段补出来,大家心里还是很好受的,也很开心呢!
诸葛瑾官至东吴大将军。他是经弘咨推荐,为东吴效力的。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并一直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吕蒙病逝,诸葛瑾就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他与诸葛亮有二次见面写得比较清楚。一次是诸葛亮到东吴寻找联盟时,当时的诸葛瑾还责怪弟弟没先来看来。诸葛亮以先公后私来回应,先国家和兄弟之情,可见,双方的阵营决定了不同的想法。还一次是东吴派人来讨荆州,二人叙兄弟之情,但借来的荆州刘备是不会还的。这点东吴打的情感牌没起到很大的作用。
诸葛诞,官居征东大将军,爵号为高平侯。他是诸葛亮的族弟,字公休,任官于曹魏,是曹魏有名的将领,曾与司马师一起平定毌丘俭、文钦之叛乱。 甘露二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诸葛诞举兵讨伐司马昭,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诸葛诞及麾下数百人被抓,且全部拒绝投降,被司马昭所杀。诸葛诞深得人心,在兵败被杀之时,麾下不少人坚决不降,《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记载:“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其得人心如此。”,堪比古代齐国田横五百义士,壮哉!但他的一个儿子诸葛靓在诸葛诞出事前就来到了东吴。后来就为东吴为官,只因孙皓无能,东吴灭亡之后,诸葛靓被迫迁往洛阳。晋朝司马因杀其父,诸葛靓终身不面向洛阳而坐。
诸葛靓没有仕官,但他两个孩子诸葛颐和诸葛恢。比较受晋元帝的赏识,分别被封为太常和尚书令。
清初评论家毛宗岗的评价:“诸葛兄弟三人,分事三国。人谓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不知狗亦不易为矣。”,三人的才能才华都不同一般,各有特色,但有个忠字,是三人的共同点。才子纳兰性德也作诗赞叹:“诸葛垂名各古今,三分鼎足势浸淫。蜀龙吴虎真无愧,谁解公休事魏心。”
以上就是三国魏晋时期诸葛氏家族的丰功伟绩,虽然没有其他名门望族那样世代显赫,可是,诸葛氏三兄弟完全依靠个人的能力,可谓是草根成为英雄似的人物,在当时分事魏蜀吴三国,各自建立了不朽的功绩,也完全可以彪炳史册,千古流传,确实值得缅怀,一门的忠烈,不过只是各为其主罢了,后代也算不辱祖先,“龙虎狗”的称号也算能配得上三位豪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