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朝的现象级“吃货”——苏东坡

宋朝的现象级“吃货”——苏东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354 更新时间:2023/12/8 14:46:05

就像春秋不能没有孔子,唐朝不能没有李白,宋朝不能没有苏轼。苏轼就是宋朝最闪耀的星。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这是历史贴给苏轼的标签,可苏轼的成就是这些标签不能描述得尽的。“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年轻的苏轼接过老师欧阳修的大旗,成为北宋文坛领袖,一干就是几十年。苏轼是当时文坛的“大满贯”得主,无论是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其诗清新自然,其词情真意切,开宋代豪放一派;其文题材多样,收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法,历代多受好评,被列为“宋四家”之一。其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意境开阔、苍凉。

这位从蜀地出发的天才,自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旅程。神宗时,苏轼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后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哲宗即位后,苏轼迎来了自己一生中的政治上的高峰,先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最后在北还途中病逝。

苏轼的脚步丈量了大半个中国,他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实践者,在朝心系百姓,敢于直言,对王安石新法之利弊提出中肯的评价;在地方敢于直言,积极向皇帝,向太后提意见。一生颠沛流离的苏轼,正如一团星星之火,微弱却有光亮,渺小却积极燃烧,所过之处无不政通人和,受一方称赞,无不积极用心,做一番事业。

苏轼是个“乐天派”,随遇而安与积极进取在他身上得到了极好的融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作为一个兴趣爱好广泛,又学啥像啥的天才,苏轼的标签多种多样,并且大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一个比较特别的,是“美食家”。苏轼是个“老饕”,不但能吃,而且会做,而且能写,可谓“食而能做,做而能写,写而能传”。宋人笔记小说中,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

《曲洧旧闻》中记:

苏轼在与朋友谈论如何吃一顿好饭时,给朋友列了个菜单:主菜是蒸得软烂的同州羊羔,用香米熬出来的好粥,蒸童子鹅,以及吴兴厨师做的松江鱼鲙。饭后来一碗用庐山玉帘泉水煮的茶,吃饱喝足后,再听听优秀作家苏东坡先生的代表作《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岂不妙哉?话中含着淡淡的“苏式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从上文看来,苏轼吃饭是十分的讲究,对于食材的把控相当细腻,无愧于“老饕”之名。与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仿,苏轼的食材选择范围也相当开阔,且苏轼对食材“一视同仁”,对于别人不吃的食物,他也敢于尝试,也常常如获至宝。苏轼因言获罪,辗转半生,但这也给他带来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各地的招牌美食。在杭州,做“东坡肉”与百姓分食;在惠州,被“羊蝎子”的美味俘虏,还不忘开自己的玩笑,认为自己是“犬口夺食”;在岭南,苏轼品尝荔枝,甚至想“日啖三百颗”,丝毫不怕上火;在海南,苏轼大吃生蚝,认为是人间至味,“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下面,就让我们细细了解东坡居士的几道挚爱美食。

苏东坡的食谱中,“东坡肉”称得上是最著名的一道。苏轼被贬黄州时,发现此地猪肉质优价廉,当地虽有逢年过节做红烧肉的传统,但苏轼觉得做法还未尽发挥出肉的美味,于是他自己动手进行了改进。所谓改进,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其实就是“小火慢炖”,少加水,用小火把猪肉煨熟,他觉得晚上炖肉,早上食用最好,这烹饪时间可着实是不短。

为了把“东坡肉”的做法传承下去,苏东坡专门写了《猪肉颂》一词,详细记载了其烹饪方法。

读着此词,但觉东坡肉的香味跨越千年,苏东坡的烹饪过程与吃肉时的满足体验,跃然纸上。

元祐五年五、六月间,苏轼知杭州时,指挥疏浚西湖,筑苏堤,治理了西湖的泛滥问题。过年时,杭州百姓为了表达谢意,给苏东坡送来了大量的猪肉,苏东坡就“借花献佛”,发挥自己的烹饪技术,将猪肉切好后小火红烧,然后分给大家吃,获得了百姓的好评,从此,“东坡肉”的名头就叫的更响了。

苏轼除了会吃猪肉,还爱吃羊肉。当然,在北宋时,牛羊肉是肉类中最流行的食物,得到达官贵人的普遍欢迎,苏轼也不例外。可苏轼被贬岭南,地处地方偏僻,商品匮乏,每日只杀一只羊的惠州时,苏轼官小人轻,根本抢不到好的羊肉。但这可难不倒聪明的苏东坡,他嘱咐商贩给他留下几乎没人吃的羊脊骨。羊脊骨上肉虽然不多,但聊胜于无。

苏轼是怎么烹饪取羊脊骨的呢?先煮后烤,理念非常先进。苏轼先将羊脊骨煮熟,然后淋上酒,撒上盐,在火上烘烤,烤到羊肉酥脆,就可以大快朵颐了。这不就是后世的“羊蝎子”嘛!苏轼对于这种做法相当满意,认为边喝酒边在羊脊骨中寻找羊肉实在是一大乐事。他在信中把这一吃法介绍给弟弟苏辙,还故作遗憾道,你仕途亨通,条件优越,日日饱食上好的羊肉,恐怕是没机会享受这一美食了。苏东坡还说,这种做法虽好,可有一点不好——他吃羊脊骨,抢了狗的美食(羊脊骨本来可能是没人要,所以扔掉喂狗的),狗肯定不乐意了!

宋哲宗绍圣元年,苏轼被贬岭南。在宋代,岭南一直是流放罪人的蛮荒之地,条件很差。虽然生活非常艰苦,但苏轼也能苦中寻乐,很快就找到了岭南的美食——荔枝。

荔枝是南方的一种水果,岭南、四川等地多有种植,唐时杨贵妃就很爱吃荔枝,还因此被讽刺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苏轼在尝过荔枝之后,也迅速被它的美味俘虏了。绍圣二年,苏轼第一次吃荔枝,作《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来赞美荔枝“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在这之后,苏轼又多次写诗表达自己对荔枝的喜爱。其中最著名者,当为《食荔枝二首》其二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此句一出,苏东坡对荔枝近乎痴狂的喜爱,爽朗率直的性情,跃然纸上。

苏轼在岭南,除了发现荔枝,还发现了生蚝这一美味。苏轼在被贬惠州的路上,友人设宴款待,其中就有生蚝。苏东坡本来对这滑溜溜的软体动物很是抗拒,本来不太乐意吃,可他一尝,真鲜,真香!于是苏东坡就“真香”了,此后他频频食用生蚝,甚至被贬儋州后,也在儋州四处搜寻上好的生蚝来吃。

苏轼在写给儿子苏过的信中说,“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苏轼说,冬至前两天,当地人送给我了一些生蚝,我将其去壳加酒煮熟,味道美极了。我又挑出其中大者,直接在火上烤熟,吃起来也非常不错。当然,儿子你可千万别把生蚝好吃这件事告诉别人,我担心北方的那些达官贵人们听说了,都来海南抢我的生蚝吃。记住了,说不得,说不得。

看来苏轼对生蚝是真爱,在他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极少提到生蚝,他真是用实际行动在呵护着自己的美味。

苏轼行走在路上,用脚丈量土地,用口品尝美食,用笔记录生活,用心体悟人生。“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有美食相伴,苏轼不孤单。

更多文章

  • 刘邦集团、李渊集团、朱元璋集团,你认为哪个实力最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邦李渊朱元璋团队哪个更强,刘邦朱元璋李渊到底谁最强,李渊和朱元璋谁强

    我们先从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建国的难易程度和自身起始点的高低坦白来说,刘邦、李渊和朱元璋之中,起点最低的无疑是朱元璋和刘邦,而他们两人之中,朱元璋的起点最低:他是彻彻底底的农村出身。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李渊本身在唐初就是一个封疆大吏,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

  • 提线木偶的成功与失效——我看瓦剌与明朝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提线的小木偶读后感,提线人形木偶,明朝与瓦剌有什么关系

    瓦剌在唐朝就已经存在,当时各个少数民族政权林立,瓦剌可能也分得了一小块儿地盘,开始了比较愉快的自治生活。瓦剌原本居住于叶尼塞河的支流上,这个位置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还是比较靠北的,气候寒冷,不利于养牲畜种粮食,瓦剌人的生活想必水平是不咋高的。穷则思变,在元朝的时候,他们主动南迁迁到了阿尔泰山附近,条

  • 朱元璋杀人不眨眼,为何一个找他报仇的都没有?原因不止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朱元璋为父母报仇,朱元璋为何杀人成性

    朱元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提到他,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词语就是乞丐皇帝,确实如此,他并不像大多皇帝那般生得荣华,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里,并且从小父母双亡,又赶上时局动荡,社会不太平,他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从小流落街头,差点饿死。四处流浪,做过和尚,当过乞丐,最后参加了起义,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而每一个新

  • 吴钩:不去唐朝,我只想穿越到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吴钩,吴钩是宋朝著名学者吗,回到大明当皇帝吴钩随笔

    热播剧《清平乐》,让千年前的大宋再现高光时刻。温文尔雅的宋式美学,精致华贵的生活细节,范仲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语文课本“背诵默写天团”的连番登场,让宋的光芒借助实实在在的存在照进千年之后的今天。而最令网友难忘的,是帅气斯文的仁宗皇帝。这个动不动就晕倒在妃子怀里的文弱书生,身世扑朔,但却被塑造成一

  • 嘉靖帝为什么把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两种说法孰真孰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嘉靖皇帝改朱棣庙号,嘉靖为什么把朱棣庙号改为太宗,成祖朱棣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朱棣的庙号变更,一直是个热议不绝、争议不断的话题。以至于三人成虎,流言当真。所谓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供奉时使用的尊号,有“祖”与“宗”之分。《礼记》有言:“祖有功,宗有德。”或曰:“开疆拓土曰祖,守业有成曰宗。”所以,通常只有开国皇帝称“祖”,后继皇帝则只能

  • 重庆一尊宋朝千手观音,修复时发现隐秘暗格,专家打开后激动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文物修缮也是一件相当复杂浩精细的工程。对于佛像壁画这种古迹而言,如何将其还原到当年的水平,绝不是随便涂抹油彩这么简单。倘若操作不当,不但起不到修缮的效果,反而还会毁了文物。在我国重庆宝顶山大佛湾附近,有一处开凿于宋朝初年的宝顶石窟。这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石窟里密

  • 为何只有司马光才能写出《资治通鉴》,听完同宋仁宗对话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司马光资治通鉴写了多久,司马光何时开始编资治通鉴

    《史记》向以文辞优美,篇篇均可背诵著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之对应的则是北宋年间司马光所修著的《资治通鉴》,该书深得宋朝“文以载道”之精髓,详细论述历朝历代政治得失,其对人性洞悉之深,世事了解之明,让后世之人叹为观止。也难怪主席曾通读该书十六遍之多。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奇书,作者司马光的为人

  • 明朝有10万太监,但故宫只有9千个房间,太监们住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皇宫住多少人,明朝太监在北京哪里,明朝各地方都有太监监管吗

    《廿二史札记》言道:“ 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一提到宦官,人们就咬牙切齿,如秦朝的赵高,明朝的魏忠贤都是著名的奸佞之臣,一个指鹿为马,一个“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虽然众人都知道任用宦官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是他们更清楚的是用宦官或者是那些内阁大臣,最难避免的就是集权。而自古以来,皇帝为

  • 宋朝时期,古人差点把一种动物吃灭绝,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灭绝动物名单,十大灭绝可怕海底动物,古代已经灭绝的大型动物

    吃一直以来都是很重要的事情,现代的人对于吃也是越来越讲究,饮食的品味在发展中不断地创新。古代留下来的烹饪方法被研究和改进,更加符合现代的饮食习惯。宋朝时期,国家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宋朝继承唐朝的优良文化,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多,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之中变得丰富多彩。盛唐时期非常注重中外的交流,我国和外国的

  • 明朝夺门之变为什么如此顺利,朱祁钰犯了什么错,最终枉死西宫?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朱祁镇朱祁钰,朱祁钰个人简历,女医明妃传朱祁钰吐了一盆血

    在执政水平上,对国家利弊上看,朱祁钰是强于朱祁镇的,朱祁钰在危难关头,力挽狂澜,拯救帝国于水火之中。他无疑是大明王朝的大功臣,但朱祁钰依旧也有很多处理不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江山再次易主。任用贤能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是王振,由于朱祁镇对王振的宠信,让二十万明军精锐毁于一旦。朱祁镇即位之初年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