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棣用兵得天下,未临战阵,论功第一:眼呈三角、形如病虎姚广孝

朱棣用兵得天下,未临战阵,论功第一:眼呈三角、形如病虎姚广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799 更新时间:2024/1/17 15:49:16

此篇,来说明代的一位人物。

此人名叫姚广孝。

姚广孝,相城(今苏州有相城区)人,他原是医家子弟。

十四岁时,姚广孝剃度为僧人,法名道衍,字斯道。

道衍还曾经敬事道士席应真,得受席应真阴阳术数之学。

席应真是何等人物?

席应真,即席应珍(公元1301年~公元1381年),字心斋,道号子阳子,常熟人。少时,辞家学道;真籙丹法,无不洞晓;兼涉儒典,尤精于《易》;释典方术,皆能旁通。奉母至孝,每至葬祭,痛哭如初。

后来,曾有一次,道衍游方至嵩山寺。其时,精通相熟的袁珙见到他之后,大为惊异。

袁珙又是哪位?

袁珙(公元1335年~公元1410年),元末明初人,字廷玉,号柳庄居士,鄞(今浙江宁波)人,号称相术奇人。元末,举家十七人皆死于兵祸,游海外洛伽山时,遇异僧别古崖,授以相人之术。其法以夜中燃两炬视人形状气色,而参以所生年月,百无一谬。著有《柳庄相法》,为相术之重要工具书。

当日,袁珙一见道衍,他曾说是:

“这是一位怎样奇异的僧人啊!眼呈三角,形如病虎,他的性情,必然嗜好杀伐,这是和刘秉忠一样的人物啊!”

袁珙口中的刘秉忠,又是什么角色?

刘秉忠(公元1216年~公元1274年),字仲晦,顺德邢台人。少时,隐居武安山,遂出家为僧。后居云中,跟从海云师应召北上,留侍潜邸(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凡征伐谋议,均有参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初(公元1264年~公元1294年,共31年),翰林王鹗请改正其衣冠,诏从。遂拜太保,参领中书省事。至元十一年薨,年59岁。

道衍听袁珙这么评说自己,心中大喜。

道衍曾从高等人游乐,他还工诗,善书法。

高启其人,也需简单介绍一下。

高启(公元1336年~公元1374年),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属苏州)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时论比之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因荐举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因曾为魏观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洪武(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共31年)时期,朱元璋曾将十位高僧分别赐给诸王。

那时,道衍就在十高僧之列,他被朱元璋赐予燕王朱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亲政后,为强化权力,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朱元璋有26子,几乎全都封王。这些叔王,对建文帝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削藩是必行之举)措施。

针对燕王朱棣,建文帝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燕王朱棣在道衍等人的支持与协助下,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帝与燕王朱棣两方交锋的结果是: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建文帝生死未知、下落不明;朱棣即位,成为大明王朝的君主。

朱棣执政后,论定靖难功劳,因功绩卓著,道衍被封为太子少师(明、清两代为正二品)。

虽贵为少师,但是,自始至终,道衍都不肯蓄发(即仍着缁衣,形为僧人)。

据说,朱棣曾赐予道衍两名宫人。对此,道衍不能推辞,只能接收。一月多之后,道衍仍没有近宫人之身。后来,朱棣又把两位宫人召回皇宫。此后,朱棣也就不再强求道衍收纳女眷了。

道衍养了一只鸡,每天早上,只要鸡一叫,他就马上起身,朗朗然诵念经文。

因为治理水患的事情,道衍曾经回到故土吴地。

吴地有一高士,名叫王宾。

王宾,初名国宾,字仲光,号光庵,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医术受学于戴思恭。。

王宾是道衍的故交。

回乡后,道衍前去拜访王宾。

王宾听说道衍前来拜访自己,他便关起门来,不予接纳。

道衍第二次又去见王宾,王宾和第一次一样,还是闭门不纳。

道衍终不死心,第三次去见王宾。王宾这才开门相见,他对着道衍说道:

“他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当是指帮助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这种行为,一般情况下,是不被接受的。)

道衍有请,王宾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出仕。

在吴地时,有一天,道衍乘坐肩舆,经过阊门(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他看见酒旗上的字迹非常工整,就问:

“这是谁写的?”

有人回答,在酒旗上写字的人,乃是一位少年。

道衍就将那少年召来相见。

看过那位少年之后,道衍对他说道:

“我观察你的相貌,以后应该可以显贵,你愿意做我的儿子吗?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那少年回答道:

“我家里还有老母亲和小妹妹,少师怜爱我,我愿意侍奉您!”

于是,那少年回家辞别了老母,来到了道衍身边。

道衍迎接那少年时,说道:

“可惜的是,你的年寿不会很大,将来官可以做到四品。”

回到京师之后,道衍带着那少年去见朱棣,说道:

“我这次出去,收了一个儿子。”

朱棣为那少年赐名,叫继。

这就是道衍的养子姚继。

之后,姚继就在文华殿陪侍东宫(太子)读书。

后来,道衍又因为朝廷的差使外出,因为归途之中染疾,抵达城门之后,道衍因病没有入城。

病中,道衍命令侍从做好帷幄,并说道:

“皇上将要来探视我!”

很快,御驾就到了。

朱棣见到道衍之后,对他慰劳备至,还赐予他一个金唾盂,并问道衍:

“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道衍把手放在额头上,说道:

“季潭在狱中已经很久了,但愿皇上能赦免他,放他出来。”

关于季潭,明人都穆《都公谭纂》有载:

“国初,宋学士景濂,精于释,释宗泐季潭精于儒,太祖每称之曰:‘泐秀才,宋和尚。’”

可知,宗泐(季潭)当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僧人。

简单介绍一下宗泐。

宗泐(公元1318年~公元1391年),明代僧人,字季潭,临海(今浙江临海)人,俗姓周。寓意词章,尤精隶古,文靖、黄文献、张潞公皆推重为方外之交。明太祖洪武初,诏举高行沙门,高居其首。卒年74。

道衍说完之后,朱棣当即派人将季潭释放。

僧人季潭出狱的时候,头发已经长到覆盖住了额头。

随后,道衍又以手加额,向朱棣谢恩。

几天之后,御驾又钦至存问。

随后,道衍就去世了。

姚继将道衍去世的消息禀告皇上之后,朱棣问他:

“你父亲死前,留什么话了没?”

姚继回答道:

“父亲希望陛下优厚抚恤臣家!”

朱棣听姚继这么一说,勃然大怒:

“你父亲生平和我言谈,哪里会提及私家?”

于是,他就把姚继驱逐了出去。

朱棣又派人到吴地,接道衍的弟弟、侄子来到京师,赐予他们宅第、金银、锦缎。这二位都是农夫,非常老实,不是官场上的材料。

朱棣又想起道衍的话来。

道衍曾说是“成了僧人,就与家人断绝关系了。”

之后,朱棣也就不怎么照顾道衍的家人了。

最终,朱棣还是命令,将道衍的弟弟、侄子送回了老家。

明仁宗(朱高炽)初年,姚继被召为太常少卿(正四品)。

姚继告假回乡,在张家湾(当属今北京)去世,时年42岁。

道衍的祖先,是宋朝时从汴梁(今河南开封)扈从宋室来到吴地的,家居相城(今苏州辖下有相城区)。

姚氏一家,世代以医为业。

道衍的父亲,名叫姚震卿。

道衍初名姚天禧。

姚天禧曾对父亲姚震卿说:

“我不喜欢当医生;我只想认真读书,将来出仕朝廷,荣显父母;如果不能读书的话,我还愿意修习佛法,享方外之乐!”

元惠宗(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至正(公元1341~公元1370年,共30年)朝,十四岁时,姚天禧就在家乡的妙智庵剃度,法名道衍。

道衍游学湖广期间,刻苦用心创作诗文,成就甚至超过古人。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朝廷下诏,收取高僧道衍,他以病免召。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朝廷下诏,精通儒学的高僧可以入仕,道衍参加吏部考试,考中,但是他不愿意入仕,朝廷赐予僧服,他又回到山林之中。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孝慈高皇后马氏去世,分封在各地的亲王都奏请名僧一同返回封国为皇后修斋。于是,左善世宗泐荐举道衍等三人。朱元璋亲自选定道衍主持庆寿寺。

道衍曾在燕王朱棣府邸二十余年,礼遇非常优厚。其间,朱元璋还下诏,让道衍赴京,不久,又让他回到朱棣处。

明太宗(朱棣,明世宗时,改上庙号为成祖。)发动靖难之变,道衍就是其幕宾。

朱棣即位后,授予道衍左善世。

不久,朱棣又说:

“道衍有功于国,应当蓄发并加以官爵。”

这个时候,道衍已经72岁了。

朱棣还赐道衍名广孝,即传名后来的姚广孝。朱棣另赐予姚广孝冠带朝服等,并升任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同年六月,姚广孝往苏松地区赈济,朱棣还赐他玉带一条。

姚广孝虽然在朝中为官,但是,他仍清净自居。

明仁宗朝,姚广孝配享太庙。

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太祖、成祖)庙,姚广孝是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姚广孝传》可参看,其中有云:

“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本文框架,依照明人王鏊《王文恪公笔记》中《姚广孝》一节。

(全文结束)

更多文章

  • 宋朝的现象级“吃货”——苏东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苏东坡吃货史,苏东坡为何被誉为北宋第一吃货,千古第一吃货苏东坡

    就像春秋不能没有孔子,唐朝不能没有李白,宋朝不能没有苏轼。苏轼就是宋朝最闪耀的星。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这是历史贴给苏轼的标签,可苏轼的成就是这些标签不能描述得尽的。“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年轻的苏轼接过老师欧阳修的大旗,成为北宋文坛领袖,一干就是几十年。苏

  • 刘邦集团、李渊集团、朱元璋集团,你认为哪个实力最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邦李渊朱元璋团队哪个更强,刘邦朱元璋李渊到底谁最强,李渊和朱元璋谁强

    我们先从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建国的难易程度和自身起始点的高低坦白来说,刘邦、李渊和朱元璋之中,起点最低的无疑是朱元璋和刘邦,而他们两人之中,朱元璋的起点最低:他是彻彻底底的农村出身。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李渊本身在唐初就是一个封疆大吏,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

  • 提线木偶的成功与失效——我看瓦剌与明朝的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提线的小木偶读后感,提线人形木偶,明朝与瓦剌有什么关系

    瓦剌在唐朝就已经存在,当时各个少数民族政权林立,瓦剌可能也分得了一小块儿地盘,开始了比较愉快的自治生活。瓦剌原本居住于叶尼塞河的支流上,这个位置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还是比较靠北的,气候寒冷,不利于养牲畜种粮食,瓦剌人的生活想必水平是不咋高的。穷则思变,在元朝的时候,他们主动南迁迁到了阿尔泰山附近,条

  • 朱元璋杀人不眨眼,为何一个找他报仇的都没有?原因不止一个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朱元璋为父母报仇,朱元璋为何杀人成性

    朱元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提到他,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词语就是乞丐皇帝,确实如此,他并不像大多皇帝那般生得荣华,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里,并且从小父母双亡,又赶上时局动荡,社会不太平,他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从小流落街头,差点饿死。四处流浪,做过和尚,当过乞丐,最后参加了起义,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而每一个新

  • 吴钩:不去唐朝,我只想穿越到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朝吴钩,吴钩是宋朝著名学者吗,回到大明当皇帝吴钩随笔

    热播剧《清平乐》,让千年前的大宋再现高光时刻。温文尔雅的宋式美学,精致华贵的生活细节,范仲淹、晏殊、欧阳修、苏轼等语文课本“背诵默写天团”的连番登场,让宋的光芒借助实实在在的存在照进千年之后的今天。而最令网友难忘的,是帅气斯文的仁宗皇帝。这个动不动就晕倒在妃子怀里的文弱书生,身世扑朔,但却被塑造成一

  • 嘉靖帝为什么把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两种说法孰真孰假?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嘉靖皇帝改朱棣庙号,嘉靖为什么把朱棣庙号改为太宗,成祖朱棣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朱棣的庙号变更,一直是个热议不绝、争议不断的话题。以至于三人成虎,流言当真。所谓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中供奉时使用的尊号,有“祖”与“宗”之分。《礼记》有言:“祖有功,宗有德。”或曰:“开疆拓土曰祖,守业有成曰宗。”所以,通常只有开国皇帝称“祖”,后继皇帝则只能

  • 重庆一尊宋朝千手观音,修复时发现隐秘暗格,专家打开后激动不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文物修缮也是一件相当复杂浩精细的工程。对于佛像壁画这种古迹而言,如何将其还原到当年的水平,绝不是随便涂抹油彩这么简单。倘若操作不当,不但起不到修缮的效果,反而还会毁了文物。在我国重庆宝顶山大佛湾附近,有一处开凿于宋朝初年的宝顶石窟。这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石窟里密

  • 为何只有司马光才能写出《资治通鉴》,听完同宋仁宗对话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司马光资治通鉴写了多久,司马光何时开始编资治通鉴

    《史记》向以文辞优美,篇篇均可背诵著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之对应的则是北宋年间司马光所修著的《资治通鉴》,该书深得宋朝“文以载道”之精髓,详细论述历朝历代政治得失,其对人性洞悉之深,世事了解之明,让后世之人叹为观止。也难怪主席曾通读该书十六遍之多。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奇书,作者司马光的为人

  • 明朝有10万太监,但故宫只有9千个房间,太监们住哪?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明朝皇宫住多少人,明朝太监在北京哪里,明朝各地方都有太监监管吗

    《廿二史札记》言道:“ 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一提到宦官,人们就咬牙切齿,如秦朝的赵高,明朝的魏忠贤都是著名的奸佞之臣,一个指鹿为马,一个“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虽然众人都知道任用宦官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是他们更清楚的是用宦官或者是那些内阁大臣,最难避免的就是集权。而自古以来,皇帝为

  • 宋朝时期,古人差点把一种动物吃灭绝,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灭绝动物名单,十大灭绝可怕海底动物,古代已经灭绝的大型动物

    吃一直以来都是很重要的事情,现代的人对于吃也是越来越讲究,饮食的品味在发展中不断地创新。古代留下来的烹饪方法被研究和改进,更加符合现代的饮食习惯。宋朝时期,国家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宋朝继承唐朝的优良文化,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多,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之中变得丰富多彩。盛唐时期非常注重中外的交流,我国和外国的